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小說當中,關羽斬殺了十六人,有幾個是歷史的真實

在小說當中,關羽斬殺了十六人,有幾個是歷史的真實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演義品讀——三國曾被演義

關羽的神勇,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有人做過統計,小說中關羽一共同二十七位有名有姓的將領交手,其中有十六人死在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之下。在被關羽殺掉的十六人中,既有蔡陽、孟坦、管亥、荀正、韓福、孔秀、卞喜、王植、秦琪、楊齡、夏侯存、成何、程遠志這樣的一般將領,也有如華雄、顏良、文丑這樣的名將。這樣的戰績在《三國演義》中可謂首屈一指。尤其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和飛馬殺顏良的細節描寫,更是精彩。在此,我們不妨先來重溫一下。

首先是溫酒斬華雄。當時,關東聯軍與董卓手下的大將華雄交鋒。先鋒孫堅大敗而歸。之後華雄用長竿挑著孫堅的赤幘,引兵來到聯軍寨前大罵挑戰。袁紹先後派出俞涉、潘鳳與華雄交手,很快就被華雄給殺了。正當袁紹等人束手無策之時,關羽出現了。關羽自願出戰華雄。但當袁紹等人得知關羽僅僅是一個小小縣令手下的一名馬弓手時,袁術不屑一顧,命令手下將關羽打出大帳。幸虧曹操及時制止。之後,一個精彩的場面出現了:

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再來看看另外的一個情節:斬顏良。這個情節出現在官渡之戰時期。當時袁紹手下的頭號大將顏良對曹軍對陣。顏良連殺曹軍宋憲、魏續兩將,又打敗徐晃,使得曹軍士氣受挫。這時,關羽又及時出現了:

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張遼曰:「軍中無戲言,雲長不可忽也。」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這兩個情節可謂膾炙人口,均被譽為是《三國演義》中藝術成就較高的篇章。不但引來無數評論家們的高度評價,而且通過各種表演形式被搬上了舞台、熒屏、熒幕,成為廣大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片段。

還原歷史------三國不是演義

關羽的這張成績單在《三國演義》中可謂風光無限,但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張成績單的水分卻實在是太多了,這十六個人中,有十五個與關羽毫無關係。

首先來說說華雄。歷史上關於華雄的記載很少,而且他的姓名和職位都存在一定的爭議。現在為人所知的華雄一名見於《三國志?孫破虜傳》,他的職務是董卓手下的都督。而在近人盧弼所撰《三國志集解》中,引用了清人潘眉的一段注釋,認為華雄真名應為葉雄,職務也不是都督,而是都尉。潘眉指出:「《廣韻》二九葉引《吳志.孫堅傳》『有(董卓)都尉葉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誤。」不過,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具權威性的結論。因此,到底是都督華雄還是都尉葉雄還是一個迷。

歷史上華雄的經歷和《三國演義》中有一點是相同的。他的確是董卓手下的一員大將,參與了與關東聯軍之間的戰鬥,最後死在聯軍將領的手中。不過,其過程卻與小說有著很大的不同。《三國志?孫破虜傳》中是這樣介紹的:

關東聯軍對董卓發生直接衝突之後,身為董卓軍中都督的華雄被董卓調往兩軍陣前。對華雄對陣的是長沙太守孫堅。華雄最後是死在孫堅的手下,死亡的地點是在陽人地區。而此時的關羽連是否參加過討董之戰都尚待查實,殺華雄的事情自然與他沒有任何的牽連。

小說中被關羽殺死的另外一位名將是袁紹軍中的大將文丑。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顏良被殺之後,袁紹的軍隊在延津一帶與曹軍再次爆發激戰。袁紹軍隊領軍的將領就是文丑。當時曹操設下了誘敵之計,故意將馬匹、輜重丟棄在道路的兩旁,誘使袁軍搶奪而造成陣勢混亂。曹操乘亂出擊,打破袁軍,並斬殺文丑。這一仗完全是曹操的功勞,和關羽也沒有絲毫的瓜葛。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孟坦、韓福、孔秀、卞喜、王植、秦琪、程遠志、成何、夏侯存、荀正這十人,翻閱相關歷史文獻,均查無此人,可以斷定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人物。因此,在關羽的成績單中也應該刪除掉。

小說中被關羽所殺的管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據《三國志》及《後漢書》等史料記載,管亥是漢末黃巾軍的將領,曾與孔融、太史慈等人在北海交鋒過,但之後便再無蹤跡。與關羽自然也沒有關係。

減掉了以上這十五位,小說中的那份名單上就只剩下了顏良一人。這個人倒真是被關羽所殺的。不過,關羽殺死顏良的歷史記載又爆出了另外一個秘密。先來看看《三國志?關羽傳》的記載:

(袁)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看來關羽斬殺顏良的故事是真的了。不過,史學家陳壽在此用的是個「刺」字,也就說明了關羽使用的兵器並非像大刀那樣的劈砍式武器,而更像是如戟、矛之類的直刺式的兵器。另外,在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象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使用。因此,基本可以斷定,無論是呂布的方天畫戟還是關羽那口著名的青龍偃月刀都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

這裡要附帶說明一下,為什麼關羽的兵器會變成青龍偃月刀呢?唐人郎君胄《壯繆侯廟別友人》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將軍秉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宋人黃茂才《武安王贊》曰:「氣蓋世,勇而強。萬眾中,刺顏良。」宋無名氏《武成王廟從祀贊》曰:「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加一國,敵號萬人。」到了元代,關羽用刀的說法開始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現。元人郝經《重建廟記》曰:「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之後在元雜劇中,關羽也是用刀。在公認的《三國演義》成書最重要的參考著作------《三國志平話》中,關羽也是用刀參加「三英戰呂布」的:

第三日,呂布又搦戰,眾諸侯出寨,與品布對陣。張飛出馬持槍。張飛與呂布交戰二十合,不分勝敗。關公忿怒,縱馬輪刀,二將戰呂布。先主不忍,使雙股劍,三騎戰呂布,大敗走,西北上虎牢關。

從這些資料分析,關羽使用的兵器從矛(戟)至劍,最後在刀上正式定型了。目前還不清楚青龍偃月刀之說是不是《三國演義》首創,但通過《三國演義》,青龍偃月刀和關羽已經是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了。也就是說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很可能是宋元時期的民間藝人和文人墨客們的集體智慧創造出來的武器。

這樣一考證的結果就比較有趣了,不但小說中關羽的成績單中所列的十六個死於青龍偃月刀下的將領僅有一人屬實之外,連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都變成假的了。這就隨之而來了另外兩個問題:為什麼羅貫中讓安排了這十五個「冤魂」死在關羽手下呢?為什麼羅貫中一定要讓關羽用上青龍偃月刀而不是別的兵器呢?

經典回味------三國可以寫得更好看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作者如此安排是為了突出關羽神勇的英雄形象。歷史上的關羽雖然沒有小說中描述的如此具體的神勇事例,但是在歷史上也是一位著名的勇將。《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評論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曹操手下的著名謀士劉曄也稱關羽「勇冠三軍」;東吳名將周瑜亦贊關羽為「熊虎之將」。這些例子都說明在漢末三國時期,關羽已經成為了勇將的代名詞。

至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羅貫中一定要讓關羽用上青龍偃月刀而不是別的兵器呢?筆者認為從《三國演義》中可以做出一個大概分析:圍繞這把青龍偃月刀,作者設計了很多精彩情節:刀挑錦袍、單刀赴會、失刀奪刀,這把青龍偃月刀在小說中出現的時間比關羽還要長。正如丘振聲先生所言:「在中國古典文藝里極講究人物手裡的玩意兒。別看是一刀一槍,它們往往成為人物性格的鮮明標誌……這種人和物的和諧統一的傳統手法,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家的藝人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今天仍有借鑒的意義。」(見《三國演義縱橫談》)

參考書籍:《三國志》

《三國志平話》

《三國演義》

《三國志集解》

《三國演義縱橫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此人不過是個文弱書生,卻輕易突破重圍,令曹操無可奈何
諸葛亮深謀遠慮,為奪取荊州巧妙布局,為何最終卻功虧一簣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