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偏安一隅的東吳,真的很弱小嗎?答案你想不到

三國時期,偏安一隅的東吳,真的很弱小嗎?答案你想不到

每次當我們一說其三國的時候,我們總是看到前期混亂的諸侯爭霸,後期諸葛亮北伐的壯闊史詩。好像在我們的映像中,東吳這個國家一直沒有什麼作為。在三國奠定的前期,多少還能夠看到他們的影子,但是在三國後期,就完全淪為配角。孫權給人的感覺也是一個沒有什麼大志向的君主,所有的事情的核心就是守成。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孫權可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畢竟小說的主旨就是讚頌劉備這一方,貶低曹操一方。對於東吳就是一個配角,沒有太多的存在感。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歷史上的孫權和曹操、劉備一樣從頭到尾都是想要統一整個中國,為此他所做的努力就連劉備也是沒有辦法和他相比的。

首先是剛上位的時候,繼承父親和兄長的遺志,三次派兵進攻江夏。江夏這個地方屬於與荊州,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連接長江和漢江的重要樞紐。獲得這個地方可以說基本就掌握了,長江一帶都水流運輸。因此對於整個南方來說是非常重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是因為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孫家父子三人都先後帶兵進攻過這裡,最後還是在孫權時期才徹底的將這裡佔領。

孫堅就是在這裡戰死的,雖然後來孫策打下這裡。但是在孫策被刺殺之後,東吳忙於權力交接,於是這裡又被黃祖派人打下來了。在建安五年時,孫權在穩定內部之後,就將自己的眼光瞄準了江夏,其一,這個地方對於東吳來說,是在太重要了,從這裡能夠俯視整個東吳,而且擁有這個地方之後東吳的水路才能夠連成一片,促進東吳的經濟發展。其二,打下江夏一直都是東吳的心病,孫權也是為了完成自己父兄的遺志。於是從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整整五年的時間,才將這裡打下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裡的重要性,所以黃祖的軍隊防禦的重點地區也在這裡。要知道黃祖也是當時的一個地方諸侯,很是有實力。

除此之外,孫權還五次出兵合肥。大家可能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孫權五伐合肥的事情。其實孫權五伐合肥的事情在時間上基本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間一致,這就是為什麼每次魏國對待諸葛亮北伐的策略都是以防守為主,除了蜀軍糧草問題以外,就是因為魏國是面對兩個敵人同時進攻。一旦一方的軍事失利,在兩面夾擊之下很有可能就會亡國。所以才會採用最穩妥的方法,將諸葛亮的蜀軍拖到沒糧草的時候再出兵擊退東吳的軍隊。

最初,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了避免因為戰役的失敗導致丟失大量的土地,就讓曹仁在南郡駐守,防禦周瑜。當時孫權為了配合周瑜攻打南郡,親自率兵進攻合肥。但是合肥這裡由於有著充足的糧食儲備和大量的軍事力量,在圍困合肥一個月的時間之後,最終因為曹魏的援軍趕到才最終退兵,雖然孫權沒有成功的奪下合肥,但是吸引了大量的魏軍,這才使得周瑜能夠順利的奪下南郡一地。後續孫權還多次進攻合肥,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都失敗了。

最後我們國家的寶島台灣就是在三國時期開發出來的。在發現台灣之後,為了從台灣進攻中原地區,孫權就派出軍民到這裡去開拓地方。正是因為有了孫權在台灣以及南海島嶼的開發,才有了我國和其他國家在島嶼問題上的自古以來一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侃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侃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