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如果家不再是家 我們「何以為家」?

如果家不再是家 我們「何以為家」?

最近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已經達到了9.3,初看海報和電影名字以為就是一部再平常不過的苦情劇,去看的時候便特意帶了一包紙巾,但是觀影過程中我卻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只是感覺內心沉沉的。我想這部影片的現實意義遠遠超過它的劇情,它讓我們不由得聯想到身邊的故事。

影片的開頭是主人公——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將他的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的父母在不斷的生育後代,但是卻不能健康的養育他們的任何一個孩子,最可悲的就是贊恩的妹妹,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最後不幸身亡。

試想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哪個孩子在某一個時候想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也許有吧,即使只是一瞬間的想法。前段時間上海一學生在高速公路上因和母親吵架跳橋身亡,也許他沒有狀告父母的勇氣,不能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但是那一刻心痛,於這顆正在成長的心靈來說已是不堪重負。

如果有朝一日生養我們的父母變得陌生,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港灣變得殘破不堪,那我們何以為家?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東西吸引著我們的眼球,這個時代的父母也似乎變得急躁起來,對待孩子缺乏一份耐心,缺乏一份應有的尊重。我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試想家長每天拿著手機看,卻不讓孩子看手機玩遊戲,這不是很荒謬嗎?蘇軾的母親曾給蘇軾讀《范滂傳》,蘇軾對母親說:「某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蘇軾的母親回答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無需說教,一言一行日漸自然耳濡目染。

講道理,教做人要循循善誘。《論語·子罕》中云:「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孩子做錯事,一味地指責批評只會讓孩子心生叛逆。

杜甫在兒子宗武過生日的時候寫了一首詩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意思是讀書作詩是我們家歷來的傳統,你若是想讓我這個做父親的欣慰,不必像老萊子那樣討父母歡心,好好讀書就是了。聽來語重心長,如何能不動容。

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必要前提。杜甫《元日示宗武》中云:「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孩子長大了,懂事了,看著父親蒼老的面龐和顫抖的雙手不禁哭泣起來。可是父親呢,看著孩子棒棒的身體,長高的個子發自內心的高興,哈哈笑出聲來。這是多麼溫馨而和諧的場景,一哭一笑都是由心而發,沒有什麼能抵得上這血濃於水的親情。

古代的小孩無非是學讀書和學做人,用心專一,但是看看現在的孩子,他們遠沒有古代的小孩幸福。前不久網上有一段視頻,一個年僅三歲的小孩做童模,孩子的母親還因其懈怠踢了孩子一腳。據說現在童模行業非常火,一些童模年收入可達近百萬。

孩子懂什麼呢?孩子健康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父母在孩子幼時的言傳身教極為重要,決定著他們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形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一定有著支持他、理解他、愛他的父母,有著一個溫馨而舒適的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