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詐降匈奴的一代名將李陵,為什麼至死不願歸漢?

詐降匈奴的一代名將李陵,為什麼至死不願歸漢?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太史公司馬遷則更慘,他為了完成史家絕唱《史記》,甘受奇恥大辱,被施以腐刑。

西漢武帝年間,一代名將李陵在抗擊匈奴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漢武帝聞訊大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仗義執言,替李陵辯白求情,結果惹怒漢武帝,被定為誣罔之罪,按律當斬。但當時,《史記》尚未完稿,為了完成太史公的使命,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死罪。

那麼,李陵為什麼會投降匈奴?又為什麼至死不願歸漢?是賣國求榮還是權宜之計?司馬遷為他慘遭腐刑到底值不值?

(司馬遷畫像)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九月,李陵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大戰於浚稽山,初戰告捷,殺敵一萬有餘,但最終卻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消息傳回大漢,引起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除了司馬遷無人敢替李陵美言。李陵降匈一年多以後,漢武帝方才悔悟,意識到李陵之所以慘敗投降,主要是無救援所致。於是,漢武帝派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接李陵歸漢。

結果,公孫敖卻無功而返,漢武帝問其原因,公孫敖回答說:「聽俘虜說,李陵正在幫匈奴單于練兵對付我大漢,所以我才不得不獨自返回。」漢武帝聽後如五雷轟頂,徹底相信李陵是真的背叛了大漢,於是下令將李陵夷三族,他的母親、兄弟、妻子全部慘遭殺害。

(出自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陵在匈奴歲余,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

(《大漢天子》李陵劇照,扮演者:陳冠翔)

其實,在邊境替匈奴編練軍隊的是更早投降匈奴的漢都尉李緒,並非李陵。漢武帝因聽信讒言誤殺李陵全家,李陵得知後痛不欲生。匈奴單于對李陵則禮遇有加,於是,李陵詐降成真,娶了匈奴公主,當了匈奴右校王,深得匈奴單于的信任和器重。

漢武帝駕崩後,年僅8歲的漢昭帝繼位,大將軍霍光和左將軍上官桀共同輔政,成了大漢王朝的實際統治者。霍光與上官桀都是李陵的舊時摯友,漢昭帝時期,西漢與匈奴的關係又有所緩和,於是,霍光與上官桀特地借漢匈和親的機會,派任立政等使者接李陵歸漢。但李陵的態度卻出乎意料的堅決,他以「恐再辱」為由斷然拒絕了使者的好意。(出自《漢書·李廣蘇建傳》:立政隨謂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從此以後,李陵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至死未踏入大漢一步,直到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在異國他鄉。

李陵到底是無恥叛徒還是悲情英雄?他投降匈奴是貪生怕死還是曲線救國?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筆者認為,李陵實乃詐降成真,縱然是氣節有失,也實在情有可原。以下加以分析解釋。

(漢軍出征圖)

第一,李陵以五千漢軍對抗八萬匈奴軍,能做到殺敵一萬,已經實屬不易,最終的失敗,並不能算是大的過失。李陵投降,完全是權宜之計,因為以當時的情況看,不降只能是死路一條,不如先詐降,再尋機會扳回一城。

第二,公孫敖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對付大漢,導致夷三族慘劇,很可能並非誤會,而是用心歹毒的詆毀。公孫敖是衛青的摯友,當年李陵祖父李廣的慘死,正是源於衛青對公孫敖的偏袒。也就是說,公孫敖與李家是有世仇的,他有陷害李陵的動機。這種猜想,從《漢書》的記載中也可以得到佐證。

第三,在李陵投降的前一年多時間裡,他並未幫匈奴做過任何事情,也沒有擔任匈奴的任何官職。至於娶匈奴公主和當上匈奴的右校王,那都是在漢武帝夷其三族之後。李陵是在心灰意冷後才真正歸順於匈奴單于的。但縱然如此,在李陵滯留匈奴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他也並未真正損害過大漢的利益。

(蘇武牧羊圖)

第四,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證據,來自於大名鼎鼎的蘇武。曾經,李陵與蘇武都是漢朝的侍中,在李陵投降匈奴的頭一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自此北海牧羊19年,堅貞不屈,誓死不降。

李陵與蘇武本是舊相識,在匈奴期間更是成了莫逆之交。李陵曾被派去勸降蘇武,雖被蘇武拒絕,但二人一直保持著往來。多年之後,蘇武歸漢,他最了解李陵詐降的情況,所以屢次替李陵辯白,說他當時一直在找機會挾持匈奴單于,以圖報效大漢,奈何漢皇不信任他,殺他家小,絕他歸路,李陵這才詐降成真。蘇武還盛讚李陵說:「每念足下,才為世英。器為時出。」

蘇武的人品自然不容置疑,他的話也十分可信,畢竟二人在匈奴相處了近二十年時間,他確實非常了解李陵的處境和心理變化。

綜上,筆者認為,李陵之所以能得到司馬遷和蘇武兩位聖賢的肯定與信任,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詐降是權宜之計,成真是無奈之舉。嗚呼哀哉,一代抗匈名將,最後落了個如此下場!

那麼,對於李陵投降匈奴,各位讀者又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留言探討。

參考資料:《漢書》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兔日記 的精彩文章: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