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青年醫學人才呼喚科創落地更強音:讓更多中國「熊貓」亮相世界

青年醫學人才呼喚科創落地更強音:讓更多中國「熊貓」亮相世界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青年醫務人才?在國家與上海持續不斷的創新號召下,醫務青年又該如何發出時代最強音?在日前舉辦的2019上海醫務青年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直言,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青年人在呼喚知識的同時必須明白,除了學習所得、學習後經思考而總結提煉升華的經驗之外,知識的重要來源還有創新。」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處調研員周蓉介紹,據2018年全國醫療機構專利申請數據來看,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申請量分別為5458、6144、1722項,「其中北上廣覆蓋的三家醫療機構分別為51、38與33家。可見,雖然上海地區醫院數量不佔優勢,但專利申請總量最高,說明本市醫療機構整體科研實力較強,且專利申請積極性較高,在科技成果的創新、保護、運用和管理的意識較強,並取得了一定實效。」

她指出,目前各地醫療機構的專利技術分布較為接近,主要集中在外科器械、裝置或方法,包含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突變或遺傳工程;遺傳工程涉及的DNA或RNA,含有來自藻類、苔蘚、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含有機有效成分的醫藥配製品,抗腫瘤葯等技術領域。「同時,各地區也某些技術領域擁有各自優勢,如上海的三甲醫院在用於診斷目的的測量、可植入血管中的濾器、用於人體各部分的人造代用品或取代物、用於假體與人體相連的器械等方面專利申請數量較多。了解各地區以及各三甲醫院專利申請的技術側重點,也可為日後的科研合作提供選擇。」

在她看來,專利研發的最終目的在於轉化,但目前醫院、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在早期缺乏風險投資,中期缺乏孵化基金和基地,醫學家所在的組織機構無暇或難以有效組織管理和服務,院企合作缺乏制度性規範,「目前醫療衛生領域還有大量的智力勞動凝結為論文、樣品等滯留在各醫院、臨床醫學中心、醫學研究院所內,都等待著被進一步喚醒。」

好消息是,上海已打造醫藥衛生技術轉移服務平台,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及獎勵機制,「如在項目安排和經費投入上對原創性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化和實施予以重點傾斜,在轉化項目提成、獎勵、職稱評定等方面對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給予鼓勵。」周蓉介紹。

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如今進入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盧敏對上海的科創環境滿懷信心,「我曾在歐美學習工作了8年,親身感受過三國的科創氛圍,我發現,近年來全社會都在積極共同配合營造實質性的科創落地機制和生態環境。」日前,由其帶領的p53轉化醫學團隊研發了抑癌蛋白p53靶向藥物「PANDA」,已申請全球家族專利3項、權利要求約200條,並正式將進入臨床試驗和產品開發階段,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約的科研轉化更成為長三角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聯動的一大碩果。

「在西方國家,新型藥物轉化率維持大約5%左右,但有較為完善的專利支撐體系,從專利構思到撰寫到保護最後的商業洽談和轉化均有專人負責。目前,我國可能由於專業人才缺失,如需要精通醫學、外語,法律和商業的多元化團隊人才,所以機制還不夠成熟。」作為青年醫務人才,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在瑞金醫院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的支持下,我們未來有可能自己完成II期臨床試驗,進一步啟動國際轉化和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讓更多的中國『熊貓』亮相世界。」

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王宇表示,當前上海正在積極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全力打響「四大品牌」建設、堅決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醫療服務作為四大品牌之一、上海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新時代醫務青年要接過醫學發展的接力棒,用顯微鏡、手術刀向先輩學習致敬,更攀高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崇明城橋這個「公司」不一般:員工表現好要被「趕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