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何真正「看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如何真正「看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如何真正「看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新時代,如何看見自己?來自人民論壇網

每天一睜眼,刷朋友圈、刷微博、刷抖音……刷不完的信息,放下手機的那一刻,腦袋空空如也,莫名覺得無聊;

空閑時投身各種社交活動,卻越發覺得言不由衷、沒意思更沒意義,可不參加,又不知道幹什麼,只好戴上面具混跡其中,打發時間;

上班提不起精神,鬥志喪失,奮鬥無望,只想盼著退休,過上佛系生活......

這些心理癥狀你是否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中,你是否迷茫不知方向?今天,思響哥就跟大家聊一聊,如何才能走出迷茫,真正「看見」自己

如何真正「看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迷茫,從何處來?

無論處於何種歷史時期,何種社會形態,都會存在一部分人身處迷茫之中,尤其是在快速發展巨變的社會中。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窮則思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喚醒了一個民族壓抑已久的慾望、抱負和理想,人們的熱情成為推動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強勁力量。此後,伴隨而來的成功學當道,各種心靈雞湯也不斷激勵人們繼續激流勇進。一窮二白之時,各行各業高速發展,年輕人的努力可以更迅速地轉化為可見的成功。

隨著社會發展日趨全面和成熟,一方面,成功的門檻越來越高,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難度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厚,很多年輕人即便是「宅」在家裡也可以生存。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新一代年輕人的心理需求發生了變化。

當今的年輕人安全感產生於童年。比起他們經歷過饑荒、貧窮的父輩,青年一代更具有安全感。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時,個體對於愛和歸屬感,尊重等較高層次的需求突顯。青年一代所渴求的不再是以前的金錢和出名,而是情感歸屬和個體尊重等精神需求。他們不再是不假思索地慣性地在舊有的追名逐利的道路上發展,開始尋找新的方向。

青年們從父輩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訓誡中脫離出來,開始發現「金錢不是萬能的」、「名利地位也不是萬能的」。青年們對於父輩的舊有的生活哲學產生了質疑,又沒能找尋到新的生活方向,於是陷入了迷茫徘徊。

如何真正「看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在迷茫中,認識自我

在迷茫中沒有看清自我的時候,個體可能會隨波逐流,追求外在的物質,卻依然感到彷徨。有的人即便達到了既定目標,卻感到空虛更甚,無「生命意義」感。有的人被生活暴擊到毫無信心,不願再去挑戰,以此來迴避失敗,也就是「習得性無助」。

無「生命意義」感或「習得性無助」的個體為了避免精神解體,會啟動防禦機制以保護自我。防禦機制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它是通過解讀對產生威脅的事件的看法,來減少外部和內部現實的突然變化,以達到情緒平衡和內心平靜。

他們或者是「否認」無法達到的某目標的價值和重要性,或者是「退行」,回到早期發展階段,採取幼稚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現為自嘲、「佛系」、態度消極、無所事事等。

防禦機制中的應對策略很多,成熟的應對策略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外在和內在的變化,而不成熟的應對策略可能會很大程度上扭曲感知。「否認」和「退行」皆屬於逃避性的防禦機制,並沒有從實質上解決問題、跨越障礙,而是發展的停滯,偏向不成熟的一端。

富有建設意義的防禦機制,如升華,將內驅力轉移到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才能真正幫助青年收穫成功的人生。

迷茫也有可能是尋找新方向的轉折點。如果採取積極的思考和行動,那麼迷茫之後將轉向更好的方向。

如何真正「看見」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看見」自己,成為自己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

首先要「看見」自己。

既不被別人「看見」,也不被自己「看見」的人,很可能就是失魂落魄的「行屍走肉」。一個失魂落魄的人,乃至一個民族,都是沒有希望的。

如果只是被別人看見,而沒有被自己看見,可能是暫時被他人欣賞的目光所操控,卻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而且,如果你沒有清楚地認識自己,無論外界和別人給你多少光環和榮譽,你依然會感到內心的空虛。

最好的是既被別人看見也被自己看見。最重要的是被自己看見。被自己看見,就是即便別人都不認同我,我還是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其次,要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關於自我和當下的處境採取積極態度的能力 。當個體不指責和批評自己,全然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時,更容易保持情感的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自我接納水平越高,越不易焦慮和抑鬱 ,積極的情緒水平更高,如希望、愉悅和興趣 。有心理學家主張即便有不良事件或者不受歡迎的行為也要無條件的尊重自己,不論他人是否認可、尊重或愛 。

比如說個體對於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整體進行評價,例如,「我在這場比賽中表現不佳」,而不是因為輸了比賽或別的行為而貶低自己的整體價值。

最後,遇見未知的自己,發現自己的獨特,發掘自己的潛力

與其面壁苦思冥想如何發掘潛力,不如採取積極的行動,把自己投入到火熱的生活和工作中。在投入到社會實踐,在服務社會與大眾的時候,你的天賦才能得以展現,也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也才會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願你順利度過迷茫、徘徊,早日走向自覺、覺醒並發現新的生命意義,遇見和接納真實的自己。

上文略有刪減

作者 |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孫時進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徐斐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