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青海能餵飽中國人?這不是在吹牛,是真的

青海能餵飽中國人?這不是在吹牛,是真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031-青海鹽湖

作者:趙百靈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汑洛

青海並非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省份。即使在大西部,甘肅、新疆、西藏在公眾中的知名度也遠遠高於青海。如果說青海還有什麼能讓人留下印象的話,鹽湖肯定是位列榜首。察爾汗鹽湖和茶卡鹽湖一貫是城市旅客探索西部的重要一站。

西北省份,不要提起青海只想到拉麵

這倒是和青海自己想到一塊去了。青海不缺鹽湖,鹽湖化工更是當地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為青海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就業崗位和地區產值。

而這一切都是柴達木盆地賜予青海的禮物。

鹽湖哪裡來

想了解青海的鹽湖,首先要知道鹽湖是如何形成的。

一座湖泊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在湖泊的形成之初,活水能夠進出,不斷補充湖水,帶走湖中的礦物質,維持湖水的水量和鹽度。而湖水進出的河道因為地質變化或降水量減小而無法流通,湖水就會開始蒸發,走掉的全是水分,留下的是水中溶解的礦物質和鹽分。

比如乾涸的羅布泊

久而久之,一座淡水湖就會變成鹹水湖,進而變成鹽湖。一般對鹽湖的定義,是湖水礦化度大於35g/L,也就是一升湖水就能曬出35克以上的各類礦物質。當一座湖成為鹽湖之時,便是它風燭殘年的時候,水分遲早會隨著陽光蒸干,在地面上留下曾經有過水體的遺迹,並隨著風華等作用逐漸消亡於周邊的環境之中。

從咸到更咸到最終幹掉

鹹海還能活幾年?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但遲暮之年的湖水並非沒有利用價值。

在鹽湖地區,常見一種鹽湖圈的現象,也就是水體周邊有一圈銀白色的鹽項圈,項圈上還有不太明顯的分界線,一層一層向內。每一層鹽帶的顏色可能稍有區別,這是因為每一圈鹽的成分不同,在不同的過飽和狀態析出,構成了不同的圈層。

這裡曾經也是鹹海的一部分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在化學定義中,鹽不只是食鹽氯化鈉,所有金屬離子和非金屬離子及原子團構成的物質都稱之為鹽,所以這種析出的鹽帶中常見的還有鉀鹽、鎂鹽、鋰鹽、硼鹽等等。

複習一下化學課...

其中鈉鹽現在主要通過海水提取,在現代鹽湖經濟中的價值不大,但在古代的確是重要的食鹽補給來源。而現在讓鹽湖成為寶藏水體的是其他微量元素。鉀的產量和使用量最大,因為鉀本就是植物所需的肥料源;鎂鹽是重要的醫藥原料,常被用於治療消化道疾病;而鋰的工業級製備是鋰電池的主要原料,在電子產品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有重大價值。

比如羅布泊就是個著名的鉀鹽產地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所以有鹽湖的地方,往往會形成鹽湖型的資源產業。從早期山西河東運城地區的鹽湖曬鹽業,到美國中部鹽湖城大鹽湖每年為全世界貢獻200萬噸各式鹽類,還有以色列死海提供的特色旅遊業,人類對鹽湖的開發不分時間、地點、種族,真可謂資源寶庫。

死海的南端也建有眾多礦物蒸發池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青海就是一座背靠鹽湖的完美資源庫。

青海最重要的鹽湖區都集中在柴達木盆地內,這是一片被阿爾金山、昆崙山、祁連山全面圍合的盆地。周邊的高山阻擋了進入盆地的水氣,盆地內年降水量非常有限,僅210毫米。而這點降水量形成的水流(主要是融雪),又無法凝聚足夠的力量衝出山坳,最終形成了中國最著名的內流區之一——柴達木內流區。

這個區域可以說是邊疆之間的邊疆了

這正是形成鹽湖區的絕佳自然條件。

青海餵飽中國?

古代食鹽的來源大致有三種:海水、岩鹽和鹽湖。居住在海岸線的居民擅長曬海鹽,並用於與內陸交換糧食,齊國之富強,就來自煮海為鹽的發明提高了販鹽的效率,從此都城臨淄摩肩接踵;而在離海洋過遠又交通不便的地方,如四川,岩鹽就成了唯一的來源,自貢鹽幫之盛來源於此;而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生存的羌族人來說,鹽湖才是獲取鹽分的良方。

古代北方最有名的鹽產地

當然還是山西的運城鹽湖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今天被旅拍界帶動的網紅景點茶卡鹽湖,對於羌人來說,並不是「天空之鏡」,而是「天賜鹽庫」。

古代湖鹽的主要功能是為河湟谷地的人類定居點提供食鹽,美麗的茶卡鹽湖在這些青藏高原的原住民眼裡就是這樣一座鹽湖。這裡離青海長期以來的中心西寧較近,湖鹽開採也很容易,人只用鑿開鹽蓋,就可以在湖水和固體的兩相接觸點得到食鹽。

相比柴達木盆地西部那些鹽湖

茶卡鹽湖離河湟谷地是非常近的了

這種叫「大青鹽」的石鹽含有不少礦物質,在漢地甚至成為了礦物藥材。

其實一直到2000年左右,茶卡鹽湖尚未走紅前,茶卡鹽湖仍然是機械開採礦物鹽的重要產區。只是在城市中產們發現了這個「凈化心靈」之地後,繼續在湖上開拖拉機有礙觀瞻,茶卡鹽湖的工業功能才終於讓步給美學功能,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多樣化的收入渠道。

你可以看到一個千姿百態的茶卡鹽湖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當然對於青海來說,鹽湖產業少了一個小小的茶卡鹽湖並不算什麼。柴達木盆地里上規模的鹽湖還有很多,開發得比較好的就有盆地南部格爾木境內的察爾汗鹽湖。

新中國建立之前,囿於財力和工業化程度有限,一直到民國,青海的鹽類開發還是局限在茶卡鹽湖,柴達木盆地里還有很多鹽湖既未被充分認識,更沒有得到有效開發。一直到了1951年,才由蘭州大學教授戈福祥上書政務院,請求國家重視柴達木鹽湖資源。

不止一座茶卡,也不止一個察爾汗

此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和蘭州大學就承擔了青海鹽湖的勘探和應用研究工作,為新中國的工業化服務,還專門抽調力量為青海鹽湖資源組建了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至今仍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鹽湖研究的科研機構。

察爾汗鹽湖就是在這個時候走進中國工業序列的。其實察爾汗是一個地區的泛稱,並不是一座單個的鹽湖,而是由東達布遜、南霍布遜、北霍魯遜、澀聶四座鹽湖組成的湖區,格爾木河、素林郭勒河等地區重要河流都匯入其中,總面積達到了5856平方千米,相當於五個香港。

這是一個鹽湖非常集中的區域

這巨大的湖水中蘊藏著數十億噸鉀鎂鹽礦,其中最重要的是氯化鉀,佔全國探明儲量的70%。氯化鉀是常用的肥料,而1958年前我國竟然還沒有發現一處鉀礦,農村還在使用土法草木灰(碳酸鉀),而過量使用草木灰將影響氮肥的吸收,並使土地鹽鹼化。

顯然比草木灰好用得多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對於人均耕地不足,必須提高畝產以維繫糧食安全的中國來說,天然中性鉀鹽礦是可遇不可求的戰略物資。在察爾汗鹽湖建設鉀肥廠成了一場國家級會戰,並經過幾次擴建,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廠,是格爾木人的黃金年代。

而對於土地更加稀缺的青海

資源出口也維繫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此後,以鉀肥廠為基礎,青海鹽湖工業集團(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改革開放之後又對鹽湖開發進行了新的探索,生產以湖鹽為原料的其他化工產品,挖掘湖鹽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更多潛力,為中國工業原料生產源源不斷地輸送材料。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察爾汗鹽湖採補平衡引水工程樞紐改建項目

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告...

(圖片來自http://www.qhyhgf.com/)

千「海」之省的寶藏

除了茶卡鹽湖和察爾汗鹽湖之外,青海值得一提的資源性鹽湖還有不少。

比如大柴達木湖(也就是戶外愛好者口中親切的大柴旦),是一座富硼湖,這種元素對植物的根系、生殖、光合作用都有幫助,也是一種重要的補充肥料,在國內也是從五十年代以後才有所進展,和察爾汗鹽湖一樣是保護糧食安全的關鍵項目。

大柴達木湖周邊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誰能想到,因鹽度過高而寸草不生的青海鹽湖區,竟然為全國的農業生產默默貢獻著力量,間接填飽了全國人民的肚子。

比如位於察爾汗鹽湖以西的東西台乃吉爾湖。它們不僅能因奇特的析出鹽結構和湖水顏色而成為外拍勝地,更是青海重要的湖鹽資源生產基地。與察爾汗鹽湖以鉀、鎂資源為主不同,東西台的湖鹽富含鋰,能夠為電池行業提供高純度原料。

位於東西台乃吉爾湖之間的鹽工廠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這裡還要說一下青海最大的水體青海湖在湖水資源中扮演的角色。

青海湖也是一座沒有外泄通道的湖泊,但它的閉塞時間不如那些鹽湖久。現在的倒淌河,在13萬年前是黃河的一條支流,但由於日月山脈(相傳文成公主思鄉回顧的那座山)快速隆起,這條河流與黃河幹流斷開了聯繫,封閉了青海湖。

周邊其實頗為荒涼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青海湖區光照強烈,湖水蒸發快,遠遠超過了降水量,因此自從閉塞之後,青海湖的面積是在不斷縮小的,湖水中的鹽分含量也與日俱增。這一過程不可逆,時至今日仍然如此。但由於閉塞時間晚,青海湖還沒有到日暮西山的地步,礦化度在枯水期也只有12g/L左右,遠遠低於鹽湖定義中的35g/L,尚沒有開發鹽礦的價值。

一般人眼裡,這裡更適合作為自然保護區

(圖片來自wikipedia@EricDiao)

然而青海湖也有很高的價值。青海湖裸鯉,俗名湟魚,就是一個例子。

這種魚生活在青海湖寒冷的鹹水中,生長十分緩慢,是維繫青海湖生態平衡的唯一中間物種,在別處又無法找到,是非常重要的生物。

上世紀60年代,野生湟魚仍然充沛,是那場三年浩劫中,拯救了無數青海人的食材。但由於過度捕撈,湟魚在90年代已經頻臨滅絕,迫使國家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堅持零捕撈,這才讓其數量回升。

著名的青海湖裸鯉(湟魚)

(圖片來自wikipedia@EricDiao)

如今為了恢復湟魚生態,目前科研人員正在嘗試淡水養殖湟魚,並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也許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吃到養殖湟魚,一嘗數十年前讓青海人讚不絕口的美味了。

但野生湟魚是萬萬吃不得的,去年就有一男子以身試法,還發布了小視頻,最終被警方抓獲。

吃保護動物,肯定要親人兩行淚了

(圖片來自bilibili)

最後說一個兩千年前的故事吧。

王莽篡漢自立後,力圖把新國家變成儒家經典中「天下九州,奄有四海」的理想國。可惜他實在找不到西邊的海,就把青海湖列為「西海」強行充數。

這西邊的海

也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遠

兩千年後的我們已經知道了青海湖只是閉塞湖,不是海,但青海這個千湖之省里的鹽湖資源,價值卻與遼闊的海水相差無幾,是中國不可或缺的天賜寶藏。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