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物要南遷本是好事,為何被稱革命家的魯迅,公開質疑這件事?

文物要南遷本是好事,為何被稱革命家的魯迅,公開質疑這件事?

1933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在那一年的1月31日,山海關失陷了。失去山海關為防守的北平,真可謂是岌岌可危。在這種危機時刻,故宮博物院的理事會進行了討論,最終決定要將故宮的文物進行南遷,將其運往上海進行保管。於是,從那一年的2月開始,故宮的文物,就開始了自己的流亡之旅。

在我們如今看來,這就是一場保護文明的冒險之旅,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事實上,在文物南遷的聲音傳出來之後,反對的浪潮和聲音是不斷的。

面對這場文物的搬遷,大將李左翔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將文物進行拍賣,用拍賣獲得的資金購買飛機,用於抗日。對於李左翔來說,這樣的文物利用,似乎比南遷更加實際一些。但如果這個事情真的成功了,如今的我們怕不是在悔不當初吧!

除此之外,提出反對的,還有胡適。胡適是一個先進的人物,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而他對於文物南遷的態度,則是不提倡。他一直在寄希望於國際組織,希望他們能夠通過干預來保護我們的文物。但說句實話,老話曾告訴我們的,靠人不如靠己,這是對的。

當然,在這個時候,提出反對和質疑聲音的,還有魯迅。魯迅在1933年的1月31日,在申報中,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崇實》。這篇文章篇幅很短,但我們卻能夠看到魯迅對文物南遷的質疑。

魯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質疑。那就是文物既然是因為「古」而珍貴,是寶貝,那人們為何只帶走文物呢?那些商周時期的遺址,難道不是古老的物品嗎?只帶走文物而放棄文物遺址的,又何談是在保護文物呢?他表示,這就說明文物南遷的真正目的是:「說一句老實話,那就是並非因為古物的「古」,倒是為了它在失掉北平之後,還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可以說,從這句話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魯迅對文物南遷的質疑。

那魯迅為何會這樣質疑呢?

其實,這個答案應該可以說是呼之欲出的。小時候學過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可以說,在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讓他看到了許多的社會真相。所以,他無法單純的認為,這一場文物南遷,是切實在保護文物。

這是魯迅在那個時代的觀點,也是魯迅看到的歷史告訴他的,所以他無法讓自己去相信這一場文物南遷背後的目的。魯迅在1936年去世,而這個時候去世的他,也確實無法看到文物南遷最後的樣子。其實,他去世後,文物也還是在流亡中被保護著,直到國內和平,他們重新回到了故宮之中。

從1933年的2月開始,一直到5月,故宮總共是送出了19557箱的文物,而這些文物最初都抵達了南京。在那裡,他們平靜的過了四年,但是,在1937年,這份平靜被打破。因為淞滬戰爭的爆發,本來南遷安頓好的文物,又必須要開始他們的西遷。而這樣的一遷,就遷了四年之久。

所有的文物,分為三路撤離。有的抵達了昆明,有的抵達了四川樂山,有的去往了峨眉山。在那裡,他們開始等待,等待和平的日子。在抗戰勝利後,這批文物才逐漸的運送到了南京。讓人無法想像的是,在那樣動亂的年代裡,南遷的文物卻基本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失。

其實,文物的不受損失,真的得益於當年那批勇士的守護。為了保證文物在顛簸中不受損傷,他們光是包裝,就至少用了四層。紙,棉花,稻草,木箱,真的是缺一不可。另外,為了保護瓷器的安全,他們更是前往了景德鎮進行學習,希望能夠更好的保護這批文物。

於是,在這些有識之士的保護下,文物輾轉流落了十多年,到最後回家,卻還是像出發之前一樣的完好無損。

其實,我們該慶幸,我們至少還用漫長的南遷保護住了我們的文物。要知道,在這個消息被外界得知的時候,日本更是公開在報紙上發表,說:「此等寶物,由中國國家或民族保管,最為妥當,誠為當然之事。然現處政局混沌狀態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致力,以盡保管責任,蓋亦數之自然也」。

你說說,這樣的話他們都說得出來,如果我們把文物留下來了,那北京被佔領的那天,就是我們文物全部丟失的一天。南遷文物是不易的,這份不易不單單是路途的艱辛,還包括人們對南遷的反對聲音。但還好,最終文物還是那批文物,而我們守住了他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了個識 的精彩文章:

一生薄情,殘殺功臣的朱元璋,為何鍾情馬皇后,在她死後永不立後

TAG:歷了個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