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佛教說的三凈肉

什麼是佛教說的三凈肉

佛教有聲聞乘和菩薩乘之分,亦稱小乘和大乘。為什麼會有大小之別?其實,兩者都是以解脫為目標,即解脫生命內在的無明、迷惑和煩惱。區別只是在於,是追求個人解脫還是帶領一切眾生走向解脫。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希望個人解脫,那是聲聞乘的發心,是為小;如果你的目標不僅在於個人解脫,也希望帶領一切眾生走向解脫,那是菩薩乘的發心,是為大。

根據不同的發心,又形成了相應的戒律。聲聞戒主要偏向於止惡,比如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每條戒相之前都有一個「不」字,告訴我們不可以做什麼。五戒如此,八戒、沙彌戒和比丘戒同樣如此。其重點在於對惡的否定,要我們積極阻止自身的不善行為,亦稱止持,是通過止息某種行為來持戒。

五戒中的前四條為性戒,即行為本身就是不善的,是需要禁止的,這也是出家戒的四條根本重罪。可見,不殺生是聲聞戒的重要內容。或許有人感到疑惑,前面不是說過南傳佛教不禁肉食嗎?須知這是有前提的,惟有三凈肉才允許吃。

所謂三凈肉,即不見、不聞、不疑。不見,就是沒有親眼看到這個動物被殺;不聞,就是沒有聽到這個動物被殺;不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個動物是為你而殺。具備這三個條件,屬於可食用的凈肉。反之,就涉及殺生範疇,是不能食用的。

雖然聲聞戒允許吃三凈肉,但事實上,只要有人消費,就會出現相關從業人員,就會有動物因此遭到殺戮。雖然不是直接為你而殺,也是間接為你而殺,追溯起來,還是難辭其咎。如果對肉食消費得少,乃至完全不消費,那麼從業者自然隨之減少,很多動物就可以擺脫被屠宰、割截的厄運。

當然,在傳統乞食制度下,幾乎沒什麼選擇空間,所以不禁肉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要知道,如果有條件吃素,才是究竟的不殺生,才能真正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