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生產、價值、思維,信通院余曉暉談工業互聯網轉型的三個路徑

生產、價值、思維,信通院余曉暉談工業互聯網轉型的三個路徑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有其自身規律,傳統企業將在工業互聯網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5月27日,在2019數博會、由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承辦的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論壇(IAF)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向我們剖析了工業互聯網轉型的三個路徑。

一是生產路徑,工業互聯網可以提升生產率,通過連接去打動設備產線,提升產品的產出質量,降低消耗,這是一個數據驅動的智能生產,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

二是價值路徑,這個價值可能是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協同去實現的,可能是通過服務上新、服務轉型實現的。企業可以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通內外部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增值;

三是模仿消費者互聯思維,工業互聯網可以用消費者互聯的思維構築平台經濟,為第三方服務。

他認為,與國外的工業互聯發展相比,中國工業互聯網的轉型路徑表現出一定的中國特色,中國工業要素體系不健全,工業需求非常多元化,有一些企業在工業4.0時代甚至需要去解決工業2.0、3.0的問題。

從生態上來看,余曉暉表示,連接和邊緣計算是工業互聯網最臟最難的活,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做這部分的工作。雲服務和通用PAAS,現在只有極少數的企業會形成壟斷的優勢,數據分析和可視化一部分下沉到通用PAAS,一部分上升到各個行業PAAS結合。真正平台最多的是我們和每一個行業領域結合的部分,可能是航空、石化、電子、機械等等,可能涉及到生產、規劃、資源應用不同的方面,構成非常複雜的生態。這是我們可以預見到的,不會出現像消費性互聯網幾家平台主導發展,至少在幾年之內會出現百花齊放的時代。

余曉暉還談到了5G,他認為工業互聯時代的5G應用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細緻的技術組合,5G 人工智慧、5G 邊緣計算、5G 高清視頻等等,他們帶來的變革是一系列的組合變革。(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秦聰慧)

以下為余曉暉演講全文,經鈦媒體編輯整理:?

尊敬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下午好!很榮幸給大家做分享,上午高端對話大家聽了很多來自於國際國內的專家分享的,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工業互聯網的路徑探索。

中國工業互聯網現狀

我們今天在貴州討論工業互聯網的話題,我們會提到數字浪潮、數字經濟,大家知道領導人提到的一些指標,我們在這兒有一個分析。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這也是我們研究一個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去年的時候中國數字經濟佔比重是34.8%,其中數字產業化的比重是7.1%,產業數字化比重是27.6%,數字產業化的比重意味著一個國家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比重或者IC的比重。

中國2000年的時候是7%,到現在7.1%,沒有什麼變化。這個水平在全球是比較高的,大體上一些發達國家是4到6之間,美國大概是7左右,日本差不多是這個水平,韓國超過10%,剩下的都是4到6之間。我們看到產業數字化的水準十幾年前比重和數字產業化的比重差不多的,但是現在已經是好幾倍了。意味著我們講的信息技術仍然是數字經濟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重要的基礎和先導力量。而我們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是我們的傳統產業部門、各個經濟部門、各個領域未來最重要的數字化轉型方向,把大數據用於改造數字經濟這是重要一環。

從國家和企業層面談談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

中國工業化從需求上體量很大,但是如果從生產經營效率、產品質量、產品價值以及商業模式、創新能力,以及我們現在大量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來說的話,我們仍然有很長路要走。其實我們回到數字化轉型,今天貴陽數博會有一個主題是數化未來,數字化未來。

我們回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對於我們一個國家一個產業來說,意味著在我們這樣一個數字化背景下我們如何能夠形成一個新的生產方式、新的服務體系和新的管理能力,推動整個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如果回到企業層面,對於一個老闆、CEO來說最重要的是回到企業基本層面就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問題,就是如何確保競爭優勢。我們這裡面和十幾年前不同的是,我們是處在積聚變化的數字化浪潮當中去考慮它的永續。

回到產品價值、業務模式創新、成本控制、快速響應產品生產率等等,這是一個企業CEO要考慮的,如果再往下走的話會回到一個CIO層面,如果保證一個企業能夠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處於不敗之地,需要什麼樣的數字化能力?這些能力有什麼特徵?這裡面要全局協同、敏捷響應、動態優化、智能決策。這是數字化技術無論什麼名字,關鍵是給我們帶來什麼。

如何落地和實施

我們工業互聯網做什麼?我們如何實現這每一層裡面領導人所需要的目標,工業互聯網是考慮怎麼落地的、怎麼實施的。這是基本上我理解的工業互聯網一個參考架構。也就是如果我們感知物理系統和工業體系的話,我們把數字採集到感知到的話,我們如何通過分析、緘默、洞察、預測、決策控制到物理系統?這裡面的物理系統可以是一個設備、產線、也可以是產業鏈的組合。這裡面是一個數據驅動,而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的閉環和已有的信息化系統怎麼對接?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總結出三個要素:網路是基礎,數據是核心,安全是保障。

我們如何在生產控制、運營決策和產業鏈價值三個層面實現智能決策和優化。技術上很多內容,比如有從設備產線到企業的數字產線體,最後通過模型、人機交互優化物理系統和實體經濟。

回到目前的實踐,如果從國內看的話,大體可以看到三個路徑:

一、回到生產層面,也就是說工業互聯網可以提升生產率嗎?通過連接去打動設備產線,提升產品的產出質量,降低消耗。我們說是一個數據驅動的智能生產,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

二、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生產、很好產出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現實的價值。這個價值可能是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協同去實現的,可能通過服務上新、服務轉型實現的,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通內外部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增值,這裡面有很多的行業、中國企業在做。

三、模仿消費者互聯的思維,是不是可以構築平台的經濟,為第三方服務。這是三個路徑裡面目前我們看到的工業互聯網的實踐。但是還有一些具體的生產協同、規模化定製、孵化延伸的模式,這不展開說了。

國內外工業互聯網發展差異

國際對比發現很有意思的結論,我們總結的大概全球360個案例,你可以發現國外目前有一個比較大的切入點是從設備和參加入手的,這裡面有接近49%的比例,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從生產、運營、產業價值鏈研發都有。可以發現所有國際上做的案例在中國都有,但是你會發現結構很不同。比如中國資源配置優化上投入的力度大概是國際上幾倍。意味著中國工業要素體系不健全,工業需求非常多元化。這裡面就有不同的路徑。

我們很多時候拿工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平台去解決現有的工業體系裡面不能解決或者解決不好的問題,我們還有很多跟國際上類似。我們有一部分的企業需求跟國際跨國企業需求是一樣的。還有一些企業要解決工業2.0、3.0補課的問題。回到三個功能體系平台,從這個意義上把平台分為三個層面理解:

一、虛擬化應用。其實是要回答我們過去沒有完成的信息化的能力。比如MES、ERP怎麼做?

二、數據驅動的深度優化,把人工智慧的能力把工業基底模型融合在一起去形成商業模型,去提升產出效率。

三、資源的配置和模式創新,我們把產業鏈上下游和價值連聯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事。

中國工業互聯網實現有不同路徑,這個路徑跟國際上有相當的差異,中間的部分是高度一致的,上面第三個部分裡面是中國有自己的創新,國際上有,但是中國有特色。底下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特點,我們要完成補課任務的。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基本上跟國際的企業,跟西門子等大企業做的事都是一樣的,怎麼去把工業數據和工業模型、人工智慧協同優化?我們說中小企業裡面有很多是國際上看到的比較少的,因為去解決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MES、ERP解決的問題。還有一個我怎麼拿到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資源,比如訂單、金融資源,這部分在我們過去體系裡面做不好,現在有工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平台裡面做了很多實踐非常有特點也有很多模式。我們有兩個白皮書都發了,我們現在建和用要同步考慮,不光要考慮快速建好平台,要怎麼方便企業用這個平台。

第二個IT的部分和OT部分兩部分技術路徑會疊加在一起,從OT部分來說最重要是工業模型,機理和場景進行二次開發帶來平台提升。IT層面很多容器的技術、架構開發的技術用於工業企業,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構建平台發展的基礎路徑。

工業互聯網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態

從生態來說,我講幾個,連接和邊緣計算是工業互聯網最臟最難的活,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做這部分的工作。雲服務和通用PAAS,現在只有極少數的企業會形成壟斷的優勢這裡面玩家不多,數據分析和可視化一部分下沉到通用PAAS,一部分上升到各個行業PAAS結合。真正平台最多的是我們和每一個行業領域結合的部分,可能是航空、石化、電子、機械等等,可能涉及到生產、規劃、資源應用不同的方面,構成非常複雜的生態。這是我們可以預見到的,不會出現像消費性互聯網幾家平台主導發展,至少在幾年之內會出現百花齊放的時代。

在這裡面商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商業模式出現我們這個平台很難找到我們可預期的方式,目前中國平台模式還是主要專業服務 軟體的方式做的,這是傳統的模式。新的模式我們說的是功能訂閱的模式已經開始出現了,但是不是主流。我們預見會往這個方向轉,我們預計到目前商業互聯網的模式會向工業互聯網複製。

從平台角度小結,我們會有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但是只有少數的企業最終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平台經濟,大體上不會有很多。這裡面有很多的問題,(不細說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自建立一個完整的平台體系搶佔市場,必須做各個環節的合作。無論中國、德國、日本還是美國都是這樣的情況。

關於網路我就講一個。5G馬上到來,我們去看5G,國際上有一個5G應用協會做的一個關於5G的三個技術裡面怎麼應用的,我們了解的情況看,沒有遠遠把5G可以在製造業帶來的場景和變革歸納出來。我覺得現在處在很重要的節點上,我們5G的三個技術加上5個的邊緣計算,我們發現5G應用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細緻的技術組合,5G 人工智慧、5G 邊緣計算、5G 高清視頻等等,帶來的變革是一系列的組合變革,而這個變革現在遠遠沒有看到它帶來的潛力。

現在講兩個智能:一個是傳統工業職能的組合,一個是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如果從部署的角度來說我們有兩個:一個在邊緣一個在雲端。在工業體系裡面邊緣和邊緣計算非常重要,而且邊緣智能和雲端智能配合非常重要。所以設備產生的企業和行業都可以做很好的優化。當然我們人工智慧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我們可靠性、可解釋性等等,都不足以滿足現在工業的需要。

還有一個產業體系,我們發現傳統理解的工業支撐體系會發生很多的變化,包括工業自動化產業,比如PRC和工業企業的形態。我們展開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圖。

我們工業互聯網目前是一個非常早期,但是已經有很多人進入了,從技術、應用、產業、商業上仍然有很多問題解決。無論是應用探索還是5G邊緣新技術融入工業體系,我們還有很長路要走,但是我們有很好的開端,這是我們目前面臨數字化的機遇。

其實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化轉型裡面回答一個方法論和路徑,這樣一個方法論和路徑我們把新的網路技術5G技術、邊緣計算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滿足、適用於製造業,也可以使用應能源、交通、醫療等產業,是一個通用的方法論,可以指導未來的數字化轉型。在這樣數字化的變革當中,我們傳統的企業會起到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占數字化變革的主導作用。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鈦媒體現場報道,更多資訊詳見專題:工業智變 數化未來——鈦媒體直擊2019數博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以直播反哺社交,MICO如何講好「海外版陌陌」故事?
5G將至,視頻平台如何迎戰下半場?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