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魏延安:多功能農業的形成邏輯與現實挑戰

魏延安:多功能農業的形成邏輯與現實挑戰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興旺的重要路徑是三產融合,三產融合的重要領域是農業多功能性開發。而開發好多功能農業,應充分認識其背後的形成邏輯與內在機理。

多功能農業的形成邏輯

多功能農業是居民消費趨勢催生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多功能性是居民消費達到一定層次出現的。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的理論,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是居民休閑消費的開始。從上世紀90年代東南沿海發端,到新世紀初城市周邊農家樂興起,一直到今天鄉村旅遊、休閑農業遍地開花,基本上是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而同步的。交通條件的改善與私家車的普及、互聯網路廣泛覆蓋與社交軟體應用習慣養成,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此過程中,農業多功能性不斷被發掘,體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

多功能農業是糧食產量高位穩定下的優化調整。中國糧食已經十六連豐,總產量近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考慮到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均糧食消費量下降等因素,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可以保持謹慎樂觀。這為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在這一背景下,到2016年,全國開展旅遊接待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達到4.9%,35.5萬個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開展餐飲住宿、採摘垂釣、農事體驗等新型經營活動,佔5.9%。

多功能農業是產業鏈條底層生存現狀的「反戈一擊」。自工業化以來,農業逐步淪為工業鏈條的低端產業,飽受價格剪刀差和市場危機轉嫁之苦。不把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緊密結合,把更多的產業利潤留給農村,就很難實現億萬農民共同富裕。多功能農業是典型的三產融合,表現出很大程度上的複合性,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產出和農民的收益。特別是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的出現,讓農民可以便捷地聯繫市場,將大量的產業中間環節掌握在自己手裡。

多功能農業是加速城鄉一體化的可行選擇。歷史經驗與教訓表明,「三農」問題的化解必須置身於「四化同步」的軌道上,加速城鄉融合,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的路徑較多,產業一體化是重要方面。多功能農業把農業從簡單的產品生產轉向多樣性功能開發,從而為吸引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文化等到農村提供了空間,加速從傳統生產向現代產業轉型,促進了城鄉產業一體化布局。一些多功能性開發較好的農業示範區,往往成為城鄉一體化的先行區。

多功能農業發展的內在機理

多功能農業是產業利潤分配格局上的均衡化。生產的不如銷售的,這是關於產業利潤分配不公的形象描述。農民長期收入不高,也與產業鏈條的主動性掌握不夠有關。對農業多功能性的開發,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讓農民原來的產業利潤分配地位有了較明顯的改觀。甚至在農業多功能性開發深入的地方,農民的主要收入已經依賴非農業生產之外的形態來支撐。

多功能農業是產業鏈條整合層面的扁平化。全產業鏈是諸多大企業的夢想,但迄今為止的實踐表明,全產業鏈絕非易事,連一些跨國企業也難以做到。但多功能農業的興起,卻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整合產業鏈,讓產業鏈交易環節大幅度減少。以北京郊區的豆腐宴村為例,若種黃豆每畝收入僅幾百元錢,但將黃豆加工後做成菜肴,身價倍增,農民收入很高。

多功能農業是三產要素融合的集中化。實現三產融合,需要具體的載體,多功能農業就是其中之一。在生產功能之上延伸出的農事體驗、文化教育、手工製作、餐飲娛樂等,已經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對農業多功能性開發程度越深,融入的產業環節就越多,集聚的產業要素也就越多,三產融合的程度也就越深。像一些生態農業生產區,到後來逐漸演化為生態餐飲、生態教育直至生態休養的綜合園區。

多功能農業是農業要素開發的全面化。多功能農業的到來,把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資源要素統籌起來,從而挖掘出獨特的地域鄉土文化民俗和展示這些鄉土文化民俗的農事活動、特色食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是對農村潛在要素的全面激活。

多功能農業面臨的挑戰

對農民的能力提出挑戰。傳統農業主要定位於生產功能,後續的加工儲藏、銷售等往往交給相應環節的從業主體。多功能農業的到來,對農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由社會身份向職業身份轉型的基礎上,農民要進一步轉變為管理者,從種地把式向農業經營全能冠軍轉型。一些傳統農民在新形勢下感到迷茫無助,這就必須有專業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支撐。但多功能農業產業融合度深,且地域特色鮮明,很大程度上不利於專業化社會服務的介入,這就需要從業其中的農民在磨礪中不斷成長。

對農業的定位提出挑戰。伴隨多功能農業的到來,三產融合加速,農業的邊界開始模糊,在有的領域甚至已經難以區分。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的要求,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模糊程度。因此,當農業正大踏步地由單純生產向綜合產業邁進,產業地位開始重塑,農業的發展、研究、指導均面臨新的調整,以體現出應有的跨界融合特點,這對農業行業而言,無疑是重大挑戰。

對農村的建設提出挑戰。多功能農業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種因素複合作用的結果,註定對農村的發展軌跡產生影響。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大幅縮小城鄉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特別是交通、網路、物流等。同時,也要求農村的生態宜居與之相匹配,既要生產過程綠色化,也要發展過程綠色化,還要日常生活綠色化。

對多功能農業自身發展提出挑戰。越來越多的地方和農業經營主體看到了多功能農業廣闊的發展前景,出現了熱捧的跡象,甚至一味從日本、歐美複製模板。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重複引進、同質競爭也愈演愈烈,造成了多功能農業的內涵不夠豐富、產業鏈不夠長、開發深度與精細度不夠。這需要有更多的城市創新要素滲透到農村,發展創意農業,加快農村創新創業,推動多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魏延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農林科技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農林科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