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科學地討論一個人的顏值高低?

如何科學地討論一個人的顏值高低?

來源:微信公眾號「SME科技故事」

這個看臉的社會,是如此的殘忍與現實。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就叫做「美即是好」(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

人類,總是傾向於將美貌與其他積極的品質聯繫在一起。

從出生到進墳墓,坐擁美貌就等於坐擁各種好處。

才呱呱墜地,更可愛的嬰兒就能得到成年人更多的關注與照料,死亡率更低。

在學齡時期,漂亮的孩子也更能得到老師的認可。

他們犯錯時會受到更少的懲罰,且更易被委任為領導者。

而到了成人社會,更具吸引力的人,也讓人覺得競爭力更強。

善於社交、更有親和力、更專業都是他人強加的評價。

因此長得好看的人,也更容易獲得更高的薪水與職位的提升。

反正,相對丑孩子的處處碰壁,漂亮孩子總能獲得更多來自世界的善意。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定義美?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有很多種。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能在互聯網上看到此類爭吵,如「哪個明星更美,哪個明星的美讓人get不到」。

但人類對面孔的審美,又是如此高度一致。

我們本身就具備一種能力,可以快速分辨出哪些面孔更美。

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就已證明了這一事實,主要實驗對象為未受塵世所染的嬰兒。

例如,在嬰兒面前分辨擺放兩組成年人判定為「美」和「丑」的面孔照片。

結果發現,嬰兒凝視時間更長的面孔,正是成年人認為美麗的面孔。

嬰兒對面孔的反應,尚未受文化背景影響。

而且,這種審美偏好與面孔的種族、性別也無關。

這表明了,人類對面孔美醜的判定,是存在一種先天機制的。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人類在長期的擇偶競爭中,就已發展出對面孔的偏愛。

而關於美,其背後或許還存在著一套普遍適用的公式。

那麼這條「美的公式」,具體是怎樣的呢?

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現關於「顏值」的研究了,科學家嘗試著解答什麼是美。

當然,我們也找到了一些參考答案。

顏值的高低,對應著一個專業名詞叫做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

它是指面孔所誘發的一種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並驅使他人產生接近意願。

顏值越高,越能誘發愉悅並讓人更想親近。

關於美這一議題,1878年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就做了一場驚艷四座的演講。

高爾頓是查爾斯·達爾文的堂兄弟,同時也是一位優生學的先驅。

在演講過程中,他展示了一種名為「複合攝影」(composite photography)的新技術。

具體做法是將不同人的面孔照片,投射到同一張相片底片上,由此得到一張複合的、平均的面孔。

圖為一名婦女接受面部特徵測量。優生學是研究通過非自然或認為手段來改進遺傳基因素質的領域,主張控制人口的演化進度與方向。這是個相當危險的概念,歷史中也造了不少孽。

而他最初複合平均臉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不同「種類」的人視覺化,以求找到這類人的共同特徵。

例如,高爾頓認為將多張犯罪分子的照片複合,就能揭示罪犯的真面目了

他期望自己的這項技術,能用於輔助醫學或犯罪學。

但讓大家驚訝的是,合成出來面孔非但沒有面目可憎,反而格外俊朗。

他用同樣的方法,再處理了一批素食主義者的照片,同樣是得到了一張更美的面孔。

當年用的方法,還是比較簡陋的。

到20世紀末年,計算機技術足夠發達時,科學家才提出了「平均臉假說」(Averageness Hypothesis)。

利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多項研究都證明了「平均化的臉」更具有吸引力

而關於平均臉假說,其背後也有著一套演化邏輯。

我們在擇偶時,總是傾向於找出具有最少極端特徵的配偶,包括功能、外觀和行為等。

因為極端或不尋常的特徵,總是暗示著變異。

這種傾向也被稱為koinophilia,古希臘語中「喜愛平均」的意思。

在擇偶過程匯總,選擇更平均化的臉,可以避開一些不利的突變。

需要注意的是,這也並不意味著面部結構越平均化的臉,面孔吸引力就越高。

一個更新的觀點是,儘管平均化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但最有吸引力的面孔並不是完全平均的。

但無論如何,要你的臉夠平均化,你離「美女、帥哥」這類評價就不遠了。

最右面孔是由左邊6張面孔合成而得,有沒有變得更美了?感興趣可登陸該網站http://faceresearch.org/demos/average,可自主選擇面孔照片合成平均臉,創造更美貌的小姐姐

不過,沒有平均臉也不要緊,平均只是美的一個促成要素,而對稱性(symmetry)也是。

所謂對稱性,即一張臉的一半與另一半的相似程度

計算機圖像研究就表明,只需增加面孔的對稱性,就能增加其吸引力了。

我們常說的「五官端正」,其實很大程度就是在說左右對稱的問題。

注意,想要獲得一張迷人的對稱臉,並非「左-左」、「右-右」直接鏡像翻轉那麼簡單。

粗暴的處理,反而會造成面部的特徵值的變形,如鼻頭變大就會降低顏值。

而用一種更複雜的圖像處理技術,將原始面孔與鏡像翻轉的面孔進行平均化處理。

這樣獲得的對稱面孔,才更具有吸引力。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對稱性是檢驗美貌的標準」之類的帖子,但所用方法是錯誤的。上為鍾欣潼,下為張曼玉,粗暴地「左-左」、「右-右」鏡像處理後反而變醜了

儘管人類發育的默認模式,是對稱性的。

但在現實中,我們每個人的臉都不是嚴格對稱的。

在體質人類學中,就有一個概念叫波動性不對稱(Fluctuating asymmetry),指相對於雙側對稱性的細微隨機偏離。

這種波動性不對稱,反映了個體發育過程中的不穩定性。

它與人類多種疾病相關,近親繁殖、早產、精神障礙和發遲滯等都會增加這種不對稱性。

而過去有研究就表明,男性身體的對稱性與每次射精的數量與精子速度呈正相關性。

女性乳房對稱性,也與生殖力成正相關。

面孔的對稱程度,正是一種可判斷個體基因質量的線索。

越對稱的形態,則暗示著該個體有更高的「發育精準度」、更強大的基因。

即便選擇了丁克,但我們對美的判定,依然很難逃離基因內對更優秀的基因的渴望。

根據這一邏輯,我們甚至可以舉一反三。

從演化的歷程看來,更明顯的第二性徵也被認為是更具有吸引力的。

步入青春期,我們的第二性徵就會逐漸顯露,是性成熟的體現。

男性發育出更方的下巴、更突出的顴骨和眉骨、更瘦削的臉頰等男性化的面部特徵。

而女性則擁有更豐厚的嘴唇、更尖的下巴等女性化的面部特徵。

這種兩性差異也叫做性別二態性(Sexual Dimorphism),在自然世界中也普遍存在。

體現性別化的第二性徵,是在青春期性激素的調控下發育的。

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正是優良基因的可靠信號,第二性徵明顯更可能被判定為有吸引力。

所以按照這一邏輯,男性理應會喜歡異性更加女性化(清秀)的面孔。

而女性,則更喜歡異性更加男性化(陽剛)的面孔。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男性面孔的審美偏好卻出現了偏差。

左邊為男性化處理的面孔,右邊為女性化處理的面孔,你覺得哪張臉更好看?

大量研究表明,無論男女都更偏愛更有「女人味」的女性面孔。

然而,女性對於男性面孔的偏好,卻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在一些研究中,她們喜歡更man的男性。

但更多的研究中,她們反而更喜愛面孔偏「娘」的男性。

其實女性在擇偶時,不但會考慮對方的身體健康狀況,還需要權衡其親代投資意願

在自然界中,許多物種本身是不存在親代投資的。

這些小動物,剛出生甚至還沒出生,就猶如「喪父」。

雄性只提供精子,雌性則還需獨自照料後代長大。

在這種情況下,雌性只能更看重雄性的優秀基因,好讓孩子能茁壯成長。

但對於一夫一妻制、需要雙親共同照料後代的人類,情況就不一樣了。

女性人類除了要選擇「好基因」以外,還要權衡他是不是一位「好父親」。

在人類社會中,撫養後代需要耗費的精力是巨大的。

男性參與照料的程度,也同樣重要。

如果男性非常不負責任,只提供精子就跑路了,那女性就需要一人將孩子拉扯大。

因此權衡配偶的親代投資意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那麼,女性要怎麼知道面前的男人未來是不是「好父親」?

這時候,女性化面孔就發揮作用了。

對於女性觀察者,男性化和女性化面孔所代表的心理品質是不同的。

男性化面孔更多與強勢、花心、缺乏耐心等特質捆綁。

而有責任心、體貼、值得信賴、溫和等美好品質,則多與女性化面孔掛鉤。

而且,在不同情景下的審美變化,就更能說明問題。

相對於長期擇偶的情景,女性在短期擇偶的情景下,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徵的異性面孔;

在一個完成的月經周期內,女性在排卵階段會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徵的異性面孔。

在其他階段,則更喜歡女性化的異性面孔。

而身處醫療條件落後的地區,女性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徵的異性面孔,更看重男方的好基因。

但發達地區,情況則剛好相反,更女性化的男性反而吃香。

美,其實和萬物一樣,也是一種演化的產物。

只是這種普適性的美,並非永遠行得通。因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改變的,而關於美的定義也會一直改變。

*參考資料

Dion, K. K.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evaluation of children"s transgress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J].1972

Langlois, Judith H. Ritter, Jean M. Roggman, Lori A. Vaughn, Lesley S.Facial diversity and 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J].1991

徐華偉,牛盾,李倩.面孔吸引力和配偶價值:進化心理學視角.心理科學進展[J].2016

Anthony C. Little, Benedict C. Jones, and Lisa M. DeBruine.Facial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ary based research.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J].2011

陳麗君,江潔,任志洪,袁宏.「陽剛」還是「清秀」更具吸引力? ——對男性面孔二態性不同偏好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J].2017

編輯:朱麗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