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玩具被搶,該不該搶回來?

孩子玩具被搶,該不該搶回來?

之前我們曾發過「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孩子還手」的內容,得到很多爸爸媽媽的共鳴。

有很多家長在後台提問:

孩子的玩具經常被搶,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才好?

是教孩子「大度和諧」,還是逼著孩子搶回來,甚至是自己出手幫孩子?

我們來聽一位媽媽的見解。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思考。

01

女兒的滑板車被「搶走」

我送小女兒去幼兒園,她騎著剛買的美美的滑板車。

到了幼兒園門口,幾個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看見這麼美的滑板車,立刻圍了上來,其中一個大點的孩子,好像叫婷婷,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

讓我玩玩你的滑板車吧,咱們可以當好朋友。

說完,她徑直推走了滑板車。

她的動作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女兒一下子愣住了。

我看著女兒,似乎事發突然,她還沒有反應過來。

過了幾秒鐘,我問她:

你有什麼感覺?

她說:

那是我的。

停頓了一下,她又說:

我不想讓她玩。

我說:

你可以告訴她,不經你同意,她不能玩你的滑板車。

女兒憋嘴想了想,拉拉我的衣服:

媽媽,你幫我去說。

我帶著女兒走到婷婷跟前,我蹲下來平視婷婷:

你好,你想玩滑板車需要經過妹妹的同意喲,這是妹妹新買的,她還沒有玩夠呢。

婷婷「噢」了一聲,似乎我說的話讓她感覺很新鮮,然後她把滑板車還給了女兒。

女兒開心了,夥同幾個熟悉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了。

她向小朋友講解她的新滑板車都有什麼功能,小朋友躍躍欲試地問:

我能騎一下嗎?

女兒乾脆地說:

好啊,我們幾個每人騎一圈(圍著院子)。

離開幼兒園時,一個相熟的家長跟我一起走。

她說:

我剛才看見你處理搶玩具這個事,辦法挺好的,其實我也應該那麼做,但我就怕別人說孩子小氣、自私!

我愣了一下,想起我家大女兒小的時候,我好像也有這樣的感覺,但後來我知道,那是非常不必要的擔心。

孩子被搶了玩具,委屈、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表現,這不是自私或小氣,而是在表達自我邊界被侵入的不滿。

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在被搶玩具的時候,他們是無所謂的,看起來他們懂事、乖巧,但也許他們的內心已經感覺不到痛了,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邊界是需要被尊重的。

02

逼著孩子分享

是對孩子的一種剝削

囿於面子和禮貌,很多家長覺得應該讓孩子「大度分享」。

但這樣的強制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

從出生起,嬰兒並不知道自己與他人和環境有所分別,他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6~12 個月,他開始懂得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

2 歲左右,他能從照片或視頻中認出他自己,亦能分清「你」和「我」的不同,初步擁有了自我意識,然後慢慢地,他開始嘗試藉由外界的物品來更好地確認自我,即他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孩子需要通過佔有物品來確認自己的「地盤」。

一個孩子對自我的感覺越清晰,越會感覺到安全,也越有利於人格成長。

哪怕他不喜歡那個物品,但那是「他的」,別人也不能隨便動,更何況不經他的同意便來搶他喜歡的東西了。

我的一個朋友,在孩子三年級時,她媽媽趁上學的時候把她的芭比娃娃送給了她姨家的妹妹,她放學回來找不見,哭了,被媽媽訓斥:

這麼大了還玩娃娃,不如留點精力好好學習。

直到現在她成年了,仍然沒辦法維護自己的正常利益,常常在工作中受欺負,事後又悔恨自己太膽小。

有些父母喜歡做老好人,或者害怕與他人產生衝突,又或者擔心孩子將來變得自私、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從而說服甚至強迫孩子與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這其實是一種剝削。

經常受剝削的孩子會有一種無力感,覺得自己的東西自己說了不算,長此以往,他們會拒絕「好」東西,並認為自己配不上。

尊重孩子的意願,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水平。

03

除了玩具被搶當下

平時的教育也很重要

我平時很注重教小女兒維護她的既得利益。

我會從她的感受出發,尊重她的想法,如果她需要我幫忙,我則沒有任何情緒地示範給她看。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搶滑板車事件那樣。

我覺得在邊界感問題上怎麼教育孩子,這個具體的方法因人而異,所有父母都不可能只按照一兩個共同的模式。

只要把握好原則性的問題就好,比如像以下幾點:

1. 教育孩子「你可以不分享,但不是自己的東西也不要拿」

兩三歲的孩子會通過佔有東西來體驗「我」的存在,我從來不強迫女兒分享來破壞她的自我價值感;但我會經常告訴她,哪些東西是不屬於她的,過度佔有也不利於孩子邊界感的建立。

2. 教孩子學會商量

商量不是命令,相反它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很有可能商量很久都不能達成一致,因此我會告訴女兒「有耐心的孩子最可愛」。

3. 家長自己做出榜樣

平時在家裡我給女兒準備了兩個抽屜,她覺得重要的東西都會放到抽屈里,我從來不動;我在打掃衛生的時候都會問一下她「這個東西還要不要」;我借用她的物品,比如膠帶,會提前給她打招呼。

4. 為拿了別人的東西負責任

有時女兒會從幼兒園拿回一些鉛筆刀和圖畫本之類的東西,在我確定她不是交換而是私自拿了小朋友的物品時,我會帶著她把東西還給小朋友,並要求她道歉。

「還」和「道歉」就是讓她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承任。

有人曾經問我:

孩子東西被搶,不應該自己去要回來么?大人來插手是不是不太好?

父母替孩子維護邊界,孩子才會懂得「我不可以隨便被侵入」。

孩子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如何對待孩子,將來這個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這幾乎是個不變的真理。

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玩具被搶要不要搶回來」。

而是教孩子:尊重別人的邊界,更要守住自己的邊界。

兒童教育專家珍妮特 · 蘭斯伯里在《有邊界,才自由》一書中的比喻非常形象:

孩子對邊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駕車過橋——

如果橋兩邊沒有欄杆,他們只能慢慢試探性地通過;但如果兩邊有欄杆,他們就可以輕鬆自信地駕車通過。

幫孩子建立適宜的自我邊界感,是我們能給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最好的禮物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媽媽 的精彩文章:

TAG:丁香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