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共話工業互聯網應用,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論壇順利閉幕

共話工業互聯網應用,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論壇順利閉幕

5月27日下午,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承辦的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論壇(IAF)在貴陽召開。在鈦媒體聯合創始人、鈦媒體研究院院長萬寧主持下,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Boinc 創始人David P.Andersom、中國電子集團總經理助理、中電工業互聯董事長朱立峰、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順茂、SAP中國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彭俊松、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左英男、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吳海亮等20位嘉賓一起,共同探討工業互聯網的未來發展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介紹了我國軟體行業發展現狀,並對開源軟體及開源晶元的發展提出建議。倪光南在演講中談到近期的熱點問題「華為事件」。倪光南表示,在開源軟體的貢獻上需要表揚華為公司,華為在開源軟體方面走了很多的路,從簡單的應用到參與貢獻到作出比較大的貢獻,現在應該繼續在一些重要的設計計劃當中起比較大的作用。另外,騰訊、阿里、百度、三大運營商也都對開源軟體有貢獻。開源軟體的未來需要我們繼續努力,擴展中國在開源設計的影響。

在晶元方面,倪光南認為開源軟體的成功讓開源晶元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中小創新企業介入開源晶元對中國是有利的,但開源晶元能否取得像開源軟體那樣的成功是需要實踐證明的。對此,倪光南希望中國能夠參與到世界開源晶元的競爭中去。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剖析了工業互聯網轉型的三個路徑:一是生產路徑,工業互聯網可以提升生產率,通過連接去打動設備產線,提升產品的產出質量,降低消耗,這是一個數據驅動的智能生產,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二是價值路徑,這個價值可能是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協同去實現的,可能是通過服務上新、服務轉型實現的。企業可以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通內外部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增值;三是模仿消費者互聯思維,工業互聯網可以用消費者互聯的思維構築平台經濟,為第三方服務。

他認為,與國外的工業互聯發展相比,中國工業互聯網的轉型路徑表現出一定的中國特色,中國工業要素體系不健全,工業需求非常多元化,有一些企業在工業4.0時代甚至需要去解決工業2.0、3.0的問題。

全球最大分布算力平台Boinc創始人David P.Anderson

遠道而來的David P.Anderson教授,是全球最大分布算力平台Boinc創始人,他介紹該平台的運作模式,以及低價的算力對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巨大作用。據介紹,目前Boinc平台上有超過100萬計算機,平台上的算力已經超過了全世界最大的超算。

Boinc開源軟體能夠讓科學家、商業人士以及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算力進行計算和儲存。Boinc軟體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主機,然後就是其他志願者分享的Windows平板電腦或者蘋果手機或者安卓手機計算能力,Boinc客戶可以從中進行使用。Boinc的基本理念就是說讓計算能力得到充分使用。

目前,Boinc平台已用於100多個科研項目的志願計算,關於Boinc未來更多商業化,David認為,Boinc致力於科學發展、集結計算機發展,他認為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可以將Boinc應用於其他領域的時代。Boinc有相應的金融上的模型,有很多的關於AI和機器學習以及非常極端的計算機要求等等,David認為科學計算都是非常相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David教授演講中談到兩個關鍵點:1、算力將會成為衡量工業互聯網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2、如何在社會信息化環境下探索提供更低成本的可靠算力。這將為貴州發展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提供建設性的思路。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浪潮雲董事長兼CEO袁誼生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浪潮雲董事長兼CEO袁誼生針對工業互聯網落地過程發表演講。袁誼生認為,工業互聯網落地要經過三步走。一是明確工業互聯網的功能定位。工業互聯網落地的第一步,是我們要明確到底要做什麼。袁誼生認為,工業互聯網有很多的功能定位,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需求各不相同。

二是在實施過程中,重視數據上雲的種類和全面性。工業互聯網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讓計算機識別、理解數據,而未來上雲的數據種類越多、數據量越大,對未來智能的發展,對計算機智能優勢發展的基礎就會越牢。要用大數據湖的技術去推動工業互聯網,而不是用傳統的數據孤島去做。

三是充分利用AI等智能工具。利用AI智能工具,積極學習,通過數據湖積累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找到能給我們帶來增值和賦能的功能點,不斷提升智能雲,最終實現企業的增值,而不是只為數字化而數字化。數字化不管是帶來降本還是增效,可以挖掘更大的價值,這是我們推動產業核心的目的。

最後,他認為,單獨一個企業沒辦法發展好工業互聯網,必須構建生態體系,這是工業技術平台的核心支撐。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順茂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順茂以案例的形式,詳細講解了華為是如何用工業互聯網重構國家電網的。通過工業互聯網改造,電網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實現了電網數據一個元、電網一張圖,在線實施可控、可策;業務一條線,能力流、業務體現在一張圖上。人工維護的成本、故障率、平均停電時間等等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華為跟國家電網經過了一年多創新實踐後,創新了一套方案——雲管邊端的協同」方案。首先新型的配網終端具有了邊緣智能、計算智能的功能,這使得終端硬體平台化、計算化,而且具有向上和向下接入的能力,於是用戶端的各種各樣的感測器、開關、設備都可以接到新興智能終端上來。這個終端擁有計算平台,可以承載一組APP,以後的新功能、新業務,就像手機下載APP一樣可以輕鬆完成,原來的配電終端不用再次更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第二步,通過在華為雲上支持IOT的國網雲平台連接各種各樣的設備,包括大數據管理、AI的演算法、視頻的巡檢、應用的開發,以支持各種各樣的應用的敏捷開發。通過這樣的架構,華為重構了整個國家電網的配電網和用電網,讓整個配電網和用電網智能化、APP化、軟體化、平台化。

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吳海亮

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吳海亮以釋放數據的力量,以戴爾自身轉型為案例,展示了工業互聯網實際應用的成果。

吳海亮提及,戴爾有一個看家本領是所有同行都沒有學會的,那就是戴爾可以做到2小時零庫存。如何理解戴爾「2小時零庫存」的概念?吳海亮表示,戴爾的生產原料,不管PC也好,存儲、伺服器也好,所有的設備,元器件運過來後,大概2小時周期,產品在產線上生產好了通過各種運輸手段直接發往用戶。這個過程非常關鍵的是怎麼打通上下游供應鏈,怎麼打通用戶的需求,戴爾可以在2小時排查、2小時調度元件和2小時發貨的之後實現庫房沒有庫存。這是一個釋放數字價值的體現。

另外,除了數據,人也是企業工業互聯網轉型的關鍵,戴爾為了培養生產人才成立了戴爾研究學院,包括跟西門子一起做了創新中心,跟全國十所頂級大學做了人工智慧、AR和VR中心實驗室。

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左英男

作為企業網路安全的龍頭企業,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左英男在會上以安全為切入點,深刻剖析工業大數據安全防護問題的嚴重性。左英男透露,奇安信去年處理過幾起因感染病毒導致公司停產的案例,這些公司有的屬於電子製造領域有的屬於鋼鐵領域,共同點都是工業主機感染。

左英男解釋,因為IT、OT聯結在一起,所以病毒進入了工業網路,從而造成主機感染,造成了藍屏、死機,甚至導致停產。解決方案是首先要從工業主機防護開始,因為工業主機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在工業主機安裝傳統的殺毒軟體是沒有辦法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正常運行的,需要採用單管控技術,採用入口攔截、擴散攔截等,才可以有效保護我們工業主機的安全。

左英男還認為,目前企業面臨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問題就是工業大數據的安全防護。比如一些走在前面的大型企業已經構建了自己的私有雲平台,又了自己的大數據中心,有一些物聯網端採集的數據。這些工業大數據蘊含一個企業,可能是價值最高的資產。

SAP中國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彭俊松

作為幫助企業實踐數字化轉型的解決方案供應商,SAP中國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彭俊松博士同與會人員分享在工業互聯網是如何融入智能企業當中。

彭俊松坦言,雖然現在有非常多優秀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案例,也同時出現了令人激動的技術進展,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當中的巨大投入。但與這個巨大成本相對應的是,並不是每一分花在數字化轉型上的錢都能變成成果,數字化很有可能不盡人意。

不過,我們已經走過了數字化轉型的第一階段,以大型企業為代表,雲端應用、大數據技術在企業轉型試驗過程當中非常成功,我們當下面臨的,是如何將人工智慧、智慧交通、智慧電網這樣的技術應用起來。如何建設集約化的、高效的平台,將這些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進行整合,再能以低成本在中小企業推廣,是我們這個階段數字化轉型主要任務。

目前工業互聯網有兩大流派,一是工業自動化廠商為主的流派,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流派。這樣兩個流派分別代表OT和IT的廠商對工業數字化轉型的理解,並且會長期並存相互協作。但無論是哪一流派的工業互聯網,我們現階段要做的,是通過打通企業的業務價值鏈,真正幫助企業創造價值,實現業務企業轉型戰略目標。

中電信息產業集團總經理助理、中電工業互聯網董事長朱立鋒

中電信息產業集團總經理助理、中電工業互聯網董事長朱立鋒開門見山地表示:「智能製造現在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但是我深刻感覺到,靠智能製造提供服務的公司活得很艱辛」。原因有四個「難」:市場難、訂單難、融資難、技改難。為了解決這四個「難」,中電信息一方面就是打造了行業雲平台,把用戶集中在雲平台上,給它提供相關的服務。

特別是在對新技術的應用上,中電工業互聯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朱立鋒表示,現在採購原材料要百分百付,但是上游付款卻需要六個月帳期,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技改難涉及到的是質量問題,這個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因此,通過加強行業對區塊鏈的應用,能夠解決眼下供應鏈金融難的問題。利用區塊鏈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性構建智能合約,幫助企業獲得資金。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首席平台技術官高子和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首席平台技術官高子和分享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高子和表示,在製造業在這片土地上,富士康在中國已經紮根30多年,目前已經積累了大量工業知識,如何藉由IT和OT結合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對富士康非常重要。

富士康今年確定工業互聯網要做到「三軟 三硬」,三軟就是工業軟體、工業人員智能和工業大數據;三硬是器械、道具和工具,通過三軟三硬就是工業的基礎,富士康創辦了所謂的工業MICROCLOUD,通過數十年的切削數據,富士康打造數控車床的案例,除了拿到國家的試點示範之外,把原本用在蘋果或者智能手機的刀削的技術轉到了鋼軌的效用上。

上汽大通總經理王瑞

C2B智能定製,是與用戶建立信息直聯,按照用戶需求和反饋打造產品,以實現千人千面的產品個性化定製。而上汽大通則是首家提出並踐行C2B大規模智能定製的企業。其C2B完整鏈條包括車型定義、設計開發、汽車驗證、自由選配、用戶定價、反饋改進6大環節。

上汽大通總經理王瑞認為,工業互聯網等等新型技術給傳統行業帶來一場革命。雖然上汽大通在上汽集團是最年輕的整車品牌,但也正是因為年輕,從一開始公司就建立了比較新的業務數據化體系。到今天為止,上汽大通初步完成了7大速度化平台的建設,能夠實現在全生命周期跟客戶進行溝通分享。通過C2B建設,上汽大通做到的定製化,遠不止是座椅選配這些簡單的選項,以G50這款車型為例,可為消費者提供40個大類、100項高感知配置的豐富選擇。

談及C2B大規模製造對業務模式的改變,王瑞認為,整個改變最終需要落地到整個公司組織機構的變革上。在傳統的製造模式下,組織結構都是串型,但在C2B的改變下,各部門需要與海量的機構、機制進行合作,原本的組織架構無法招架。為此,上汽大通將內部結構轉變為中台支持一線的形式,通過觸點給一線部門賦能。通過這種網狀的組織結構,讓上汽大通與客戶關係做到了快捷、溫暖、又不失速度。

在圓桌對話環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業互聯網發展總監周亞靈,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模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張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副所長李海花、崑崙數據COO秦磊、宗申集團忽米網首席戰略官、副總裁呂銘傳、上海華峰創享總經理楊紹傑、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總經理吳占宇等來自產、學、研、用、資各領域專家學者及商界從業人士圍繞「人、機、物全面互聯」進行互動激辯,重點探討案例和解決方案。

(鈦媒體現場報道,更多資訊詳見專題:工業智變 數化未來——鈦媒體直擊2019數博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相比遊戲成癮,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嘩眾成癮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