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

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

木工是古典傢具製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序,涉及到開料、選料、開榫做卯以及組裝等,無不體現著技工師傅的技術。

而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

木匠根據一代代的經驗,總結出了工具使用的各種俗語,比如形容木匠工具重要性的話叫:「推(刨)刀斧頭鋸,曲尺墨斗線,鑿囝(nān)鐵鎚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驚。」

若是追溯歷史,這些工具的使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它們是中國智慧的完美呈現。

說起木工工具的發明,我們自然會想起「木匠祖師爺」魯班。在《孟子》和《墨子》這兩本書中,都稱呼魯班為「公輸子」。當然,魯班的「以制器者尚其象」行為也和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有關。

從春秋戰國開始,我國煉鐵在三晉得到廣泛發展,唐代後期南方鐵的煉製與產量超過了北方,宋代四監二冶二十務二十五場半數以上是在江南,宋代有大型的「蒸礦爐」和小型的行爐,灌鋼之法成了宋代主要的鍊鋼法。

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南宋時期我國出現手推刨,手推刨在白木傢具製作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使傢具雕刻紋飾大量使用。

據南宋戴侗《六書故》記:「刨皮教切治木器,狀如鏟,拘之以木而推之」使得宋代白木傢具的製作達到了很高的標準。

宋朝的蜈蚣刨使傢具的線條、打窪、泥鰍背等工藝操作更為精細,為出現賞心悅目的傢具立下了汗馬功勞。鐵制工具的出現為木器的鏤雕、高浮雕打開了廣闊的天地,但由於其硬度和韌性還是不夠,在某種程度上使硬木傢具的出現成為不可能。

宋朝末年的白木傢具,無論是紋飾、雕刻工藝等,均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技術水平。歷史發展到這一時期,人類的工具製作由原始的石器、骨器、青銅器發展到鐵的冶煉,工具製作為傢具製作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因而推動傢具文化日臻成熟,為以後出現明清傢具鼎盛時期打下了牢固基礎。

明朝中期,煉鐵工藝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尤其是刨削刃具的硬度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而這一時期即出現了雞翅、鐵力木等硬木傢具,想這其中應該是有些必然聯繫。

明代中期鑲鋼冶煉技術,帶動了木工工具,特別是小木作木工工具的發展,為製作硬木傢具在刃具上的拓寬創造了條件。明張自烈《正字通》記:「刨鋪告切,平木器,鐵刃狀如鏟,銜於木框中,不令轉動。木框有孔,旁兩小柄,以手反覆推之,木片從孔出,用捷於鏟。」

在明中期雖然發現了硬木傢具,但並沒有出現有雕刻圖案的硬木傢具,多是以突出線條和木質本色的簡約風格。這除了當時人們喜歡硬木傢具的漂亮紋理的因素之外,與當時雕刻刃具的硬度有很大關係。

明代存世傢具,其線條流暢、簡潔,被稱之為材美而堅,木朴而研,但是,明代的建築、石刻、雕龍等紋飾,明朝的各朝皇帝所著龍袍,包括鄭和下西洋所著蟒袍,都證明了皇家非常喜歡類似龍的精美雕飾。

事實上,硬木傢具的出現,並不說明當時剛發現硬木能做傢具,而是因為煉鐵工藝的發展,讓人們發現,隨著硬度和韌性更強的製作工具的出現,以前認為不能製作傢具的硬木製成傢具後,出現了異乎尋常的效果。

但由於雕刻刃具鋼口的不足,可能會認為這些硬木不適合或不能進行雕刻,反而更在簡約風格上花費大量心血。這說明依然是煉鐵工藝的發展,帶動了製作工具的更新,促成了硬木傢具和鑲銅技術的可能。

1637年也就是崇禎十年,明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人工冷拔技術已經可製造極細的鋼絲,這讓明末清初的鋼絲鋸的出現,也讓鏤雕工藝在硬木傢具上的使用成為可能,從而掀開了硬木傢具製作工藝新的一頁。

到了近現代,田家青先生寫了一本書,叫《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在這本書中,他對木工以及木工的工具,說了一些非常精到的話語。

比如,他說:「中國木工工具之『絕』,足以令世界為之傾倒」,他還說:

木工工具都是工匠自己製作的,看似簡單粗糙,但是能輕鬆解決一些很實際但並不簡單的問題。它能做到甚至是如今各類精密機械都做不到的極為精準的調試和修改,具有相當複雜的思想性和功能性。

從中國傳統傢具發展史這條較為清晰的線,可以大致看出傢具製作是在製作工具的限制和推動中艱難前行的。

明清硬木傢具的紋飾雕刻應該受工具的約束,其發展遠遠落後於瓷器、玉等上面的紋飾,因此,這些傢具上的紋飾,大多受地方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影響。

到清中由於工具基本完善,其傢具與當時瓷、玉紋飾文化的發展,極大可能達到一致或更有發展,因為作為硬木製作傢具的一個載體,它從面積和其它更易從耐久與實用上傳世的目的。

鋸子

鋸子是傳統木工工具之一,用於木材的橫向切斷及縱向分解,手動鋸歷史久遠。

條形鋸片又稱「鋸條」,鋸鑿角度一般呈帶傾斜的45°角,鋸牙逐個相隔向左右岔開,便於鋸條在鋸縫中往複運行。

其中框架鋸,鋸條裝於一側,另一側裝一繩框纏繞絞緊,插竹別子固定,可以調節鋸條鬆緊與角度,十分合理方便。

框架鋸按鋸條長度及齒距不同可分為粗、中、細三種。

粗鋸鋸條長650—750mm,齒距4—5mm,主要用於鋸割較厚的木料;中鋸鋸條長550—650mm,齒距3—4mm,主要用於鋸割薄木料或開榫頭;細鋸鋸條長450—500mm,齒距2—3mm,主要用於鋸割較細的的木材和開榫拉肩。

金屬鋸的歷史可推溯到商周,《墨子》中已有「門者皆無得挾斧斤鑿鋸推」的記述。

斧子

斧頭是傳統的木工工具。利用槓桿原理和衝量等於動量的改變數原理來運作的分為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

斧頭為金屬所制,斧柄為木質。刀口形狀一般為弧形(有時也為直線形)或扁形。

用斧子「砍削」是傳統木工的基本功,「一世斧頭三年刨。」要掌握刨子不容易,用斧比用刨更難。

斧子是鑿榫眼的最佳敲擊工具,比鎚子好使的多,斧子橫過來,底面積比鎚子大得多,不容易敲偏打到手,重量也比鎚子重得多。

用斧子砍邊,木料紋理較直時,三兩下就可砍好,比鋸子快得多。斧子削木楔也很好用。

在沒有電動工具的時代,斧子是木工的利器,木匠是很看重自己的斧子的。

刨子

刨子是傳統古典傢具製作的一種常用工具,由刨刃和刨床兩部分構成。刨刃是金屬鍛制而成的,刨床是木製的,即將一段鋼質刀刃斜向插入一隻帶方形孔的台座之中,上用壓鐵壓緊,台座長條形,左右有手柄,便於手持。

手工刨削的過程,就是刨刃在刨床的向前運動中不斷地切削木材的過程。把木材表面刨光或加工方正叫刨料。

木料畫線、鑿榫、鋸榫後再進行刨削叫凈料。傢具結構組合後,全面刨削平整叫凈光。台刨歷史最少可上溯到明代。

墨斗

墨斗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古人有「設規矩、陳繩墨」之稱。民間墨斗木工自製,墨倉常被雕作桃形、魚形、龍形等,既為自娛,也是木工手藝的一種炫耀。

墨斗多用於木材下料,從事傢具製作的木工墨斗可做的較小些,從事建築木結構製作木工可做的大些。

一方面可以用墨斗作圓木鋸材的彈線,或調直木板邊棱的彈線,還可以用於選材拼板的打號彈線等其他方面。

如木板打號或彈線中,墨斗有時還用作吊垂線,衡量放線是否垂直與平整。

鑽子

鑽子是由握、鑽桿、拉杆和牽繩等組成的,內有圓孔,竹片與鑽桿相接,可以自由轉動,是用來鑽孔的。常用的鑽子有牽鑽和弓搖鑽兩種,弓搖鑽適用於鑽較大的孔。這兩種鑽子都可以通過更換鑽頭來改變鑽孔大小。

鑿子

鑿子是傳統木工工藝中木結構結合的主要工具,用於鑿眼、挖空、剔槽、鏟削的製作方面。一般與鎚子配合使用。

鑿是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使用鑿子打眼時,一般左手握住鑿把,右手持錘,在打眼時鑿子需兩邊晃動,目的是為了不夾鑿身,另外需把木屑從孔中剔出來。

半榫眼在正面開鑿,而透眼需從構件背面鑿一半左右,反過來再鑿正面,直至鑿透。

鎚子

鎚子是最常用矯正或是將物件敲開的木工工具。鎚子有多種形式,常見的形式是一柄把手以及頂部,頂部的一面是平坦的以便敲擊,另一面鎚頭的形狀像羊角,其功能為拉出釘子。另外也有著圓頭形的鎚頭。

鏟子

鏟子是常用的傳統工具之一,主要用於鏟削局部平面。形狀較鑿子細薄,刃口角度較鏟子小,手柄長、上端一般不帶箍,操作者用手或肩部頂手柄作業,也可用手錘輕敲作業。根據用途的不同,鏟分為平口鏟、圓口鏟、斜刃鏟等。

平口鏟:刀口是平的,刀口與鏟身呈倒等腰三角形,主要用在於開四方形孔或是對一些四方形孔的修葺。

斜刃鏟:刀口呈45°角,主要用來修葺用,多數用於雕刻和一些死角修葺。

圓口鏟:刀口呈半圓形,主要用來開圓形孔位或是橢圓孔位。

菱鏟:刀口呈V字形,現很少見,主要用於雕刻與修葺。

魯班尺

魯班尺是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量具,相傳為春秋魯國公輸班所作,其實魯班尺的長短無定,並非通常的衡量長度。

刻度分八大格,每大格又分若干小格,分別書寫各種吉凶詞,內容大同小異,規格亦不統一。

建造房屋和製作傢具時,從整體到每一部位的高低、寬窄、長短,都要用此尺量一下。

版權聲明:由於部分文章來源於網路,另外有些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以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或處理。

木工刀具論壇「zjwoodtools」[微信號]

承接|刀具廣告|軟文推廣|求職招聘|微信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的精彩文章:

TAG: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