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K20 Pro 快速上手體驗
就當大多數人都以為 1599 元的 Note 7 Pro 就是 Redmi 的上限的時候,它用一款打上了 Redmi 標籤的 2499 元驍龍 855 手機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因為驍龍 855 加身,Redmi 今天剛剛發布的 K20 Pro 身披了 Redmi 以及 Redmi 前身——紅米所從來沒有體驗過「旗艦」榮光。確實,這部迄今為止(也可能是空前絕後)最便宜的驍龍 855 手機並非只有旗艦 SoC 的空架子,甚至在很多方面它也足以對標最新一批旗艦。由於它的存在,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替小米擔心:有了 K20 Pro,小米 9 可怎麼辦?
K20 Pro 是否真的如官方欽定一樣,配得上「旗艦」的稱號?
自 MIX 2S 以來,它可能是看起來最有旗艦氣質的小米手機
K20 Pro 是 Redmi 和小米第一部採用彈出式前攝的手機。這個「雖遲但到」的設計,讓小米成為 OV 和一加之後,又一個站隊彈出式前攝的手機廠商。
在劉海屏小米 8 / 水滴屏小米 9 的將就、以及 MIX 3 滑蓋屏的「復古」之後,小米最終倒向彈出式前攝是可以預見的,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小米第一部採用彈出式前攝的手機居然隸屬 Redmi。K20 Pro 價格雖然沒有和一小撮用戶預想一樣,把價格定在 2000 以內,但是歸根結底它還是以性價比為重的「輕旗艦」,率先採用成本更高、結構更複雜的彈出式前攝設計,無疑增加了 K20 Pro 的成本壓力。
不過 Redmi 的激進也收到了回報:擺脫了前攝束縛的 K20 Pro,看起來比 MIX 2S 以來任何一部小米手機都更有旗艦氣質。
雖然這麼說略有一些諷刺,但是在經歷的兩代數字旗艦和一代 MIX 旗艦的失意之後,K20 Pro 從屏幕和外觀設計上來看,確實是最無懈可擊的一代小米系手機。
它的一整塊 AMOLED 屏幕所帶來的一體感和沉浸感,補足了小米 8 和小米 9 全面屏的缺失,而更輕巧的外形設計,也彌補了 MIX 3 的滑蓋全面屏過於臃腫的短板。在這個屏幕至上的手機時代,K20 Pro 可能是小米第一次實現全面屏和握持感的統一。
關於全面屏,正如我在同樣採用彈出前攝設計的 OPPO K3 的體驗文中所說:
一整塊沒有劉海、沒有水滴、沒有挖孔的屏幕,意味著你的視野不會被割裂、閱讀體驗不會被干擾,屏幕一體感更強、沉浸感更足,真正可以在一整塊屏幕上實現所見即所得的體驗。
在 K20 Pro 上,小米再次實現了全面屏,而且,是在保證握持感的前提下。全面屏是幾乎所有廠商和用戶達成的共識,即便是犧牲工業設計去委曲求全當然也是值得的,但是在這篇 K20 Pro 的體驗中,我更想談的是它工業設計給用戶最直觀的感受之一:手感。
大多數時候手機廠商尤其是國產廠商在發布會上聊工業設計的時候,往往是我最容易走神的時候。因為絕大多數時候,台前吹得有多好,實際體驗就有多渣。
K20 Pro 可能是為數不多的例外。
其實早在發布會三天前,我就已經拿到了 K20 Pro,在上手的三天時間,我一直以為 6.39 英寸的 K20 Pro 的外觀尺寸一定是小於 MIX 3 的,因為除了明顯比 MIX 3 輕以外,K20 Pro 的單手握持的手感也比 MIX 3 好很多,單手握持時不只是沒有硌手感,還可以很放鬆地用大拇指完成一些簡單的觸屏動作。
而小米在這方面的反面例證小米 9,不只是很難用拇指點按屏幕,前後面板和中框過渡設計不佳,甚至連導致手抓握時手掌都會有被「切」似的感覺。
不過發布會上公布的 K20 Pro 的三圍參數,證明它並不比 MIX 3 小多少。同樣的 6.39 英寸屏幕,K20 Pro(156.7 x 74.3 x 8.8 mm)的長寬只是比 MIX 3(157.9 x 74.7 x 8.5 mm)稍小 ?,而因為彈出前攝模組更占空間,K20 Pro 的厚度甚至比 MIX 3 更厚。
? K20 Pro 尺寸收窄的原因應該是屏幕邊框更窄。根據 GSMArena 的入庫參數,K20 Pro 和 MIX 3 的屏幕尺寸、寬高比相同,但是前者的屏佔比為 86.1%,後者為 85.0%。
所以,解釋得通的原因可能就是如盧偉冰在發布會上所說,K20 Pro 調整了邊框和前後玻璃之間的過渡設計。這種調整,讓 K20 Pro 擁有了最近幾款旗艦手機中難得的優秀手感,即便它還不能和三星 S10 這種頂尖的旗艦機型相比擬,但是 K20 Pro 握在手裡的感覺,已經沒有小米 9 的那種廉價感。這一點,可能是 K20 Pro 給我的最大驚喜。
除了驍龍 855,旗艦級的功能 K20 Pro 也沒有落下
「旗艦 SoC」是「旗艦手機」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唯一條件。K20 Pro 配得上老盧在發布會上宣稱的「旗艦手機」的稱號暫不討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款 2499 元的驍龍 855 手機,在一部分功能上,K20 Pro 確實足夠對標旗艦。
首先,是「第 7 代」光學屏下指紋。
K20 Pro 和 K20 都配備了「第 7 代」的光學屏下指紋,採用的是匯頂方案。
因為標準不一、定代混亂,所以我們也無法完全根據的代數來確定各家廠商採用的光學屏下指紋的技術優劣,從實際上手的簡單對比來看,K20 Pro 的解鎖速度比小米 9 SE 有比較明顯的解鎖速度優勢,相比於之前發布的 OPPO K3,速度會稍快一絲,但是實際使用恐怕很難被感知。
在之前的溝通會上,老盧透露過在匯頂的屏下指紋方案之上,小米在內部對指紋解鎖速度和指紋識別面積進行過優化,包括顯示預載入、懸浮識別等,不過受限於上手時間暫時不能詳細測試。但是以上手對比的指紋解鎖速度來看,得出「K20 Pro 是目前市面上解鎖最快的屏下指紋手機之一」這樣的結論並不困難。
然後,是包含一顆 4800 萬主攝在內的三攝組合。
這一套三攝組合的具體配置為:48MP IMX586 1/2」 廣角主攝 13 MP 1/3」 超廣角鏡頭 8MP 1/3」 長焦鏡頭。這套鏡頭組合可以兼顧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拍攝場景,配合夜景模式、AI 拍攝、全景自拍等拍攝模式,這套鏡頭大多數時候可以保證高質量的拍攝效果。
下面是一組樣張:
K20 Pro 的樣張寬容度非常高、白平衡也相當精準。大多數場景下,它的樣張解析力是足夠的,在 48MP 模式下,解析力明顯高於小米 9 SE,放大細節更清晰一些,不過仍然有一定的塗抹感,48MP 模式下解析力能否媲美小米 9 恐怕會有疑問,因為沒有對比樣張,所以暫時不下定論;在人像模式下,即便是有驍龍 855 的 AI 加持,K20 Pro 在虛化主體背景時還是會出現明顯的不足,演算法需要進一步的優化;K20 Pro 的夜景拍攝速度非常快,樣張的整體亮度很高但是亮部和暗部也不失均衡。
當然,還有 27W 快充。
K20 Pro 支持最高 27W 有線快充,和小米 9 相同。如我一直所強調的,快充可以顯著提高手機的續航能力,而 K20 Pro 的 27W 的快充速度,基本上可以保證它的 4000mAh 電池在 100 分鐘左右充滿。
不過,需要留心的是,K20 Pro 標配的只是 18W 的充電適配器,而不是和小米 9 一樣標配 27W 適配器,而且似乎第三方的 PD 快充頭只能以 18W 以下的功率給 K20 Pro 快充,所以如果想達到 27W 的快充速度,用戶可能還需要另外購買一個小米原裝的 27W 適配器。
K20 Pro 能承受「旗艦」之重嗎?恐怕很難
上手之後,K20 Pro 給我的感覺是,乍看它確實可以對標旗艦,但是細數它卻又依舊有各種短板。
比如屏幕,彈出式前攝帶來的全面屏確實很美好,但是它缺少 1440p 的細膩,也沒有 90Hz 刷新率的流暢;比如 48MP IMX586 確實能直出 4800 萬像素,但是綜合素質卻難比 DxOMark 那些霸榜神機;再比如,27W 快充確實很快,但是比起來 OV、華為動輒 30W 的快充速度似乎也沒什麼了不起,而且還不支持無線充電;或者再比如,沒有線性馬達、沒有潛望變焦、沒有雙揚聲器、沒有信仰加成……是的,作為標榜性價比的 Redmi,連沒有信仰加成都是 K20 Pro 的錯。
沒錯,K20 Pro 該有的,可能只有性價比。在 2499 的價格束縛下取捨權衡之後,K20 Pro 依然可以拿出最強大的驍龍 855、最好的彈出式前攝全面屏、最快之一的屏下指紋,以及主流水準的 48MP 三攝、27W 快充、NFC、雙頻 GPS、3.5mm 耳機介面、Hi-Fi 音效……如果你問我 2499 的 Redmi 值不值?我會告訴你目前來看恐怕沒有比 K20 Pro 更值的手機了。
所以,不要用「旗艦」來捧殺它,也不應該用「2499」來苛責它。K20 Pro 可能配不上「旗艦」,但是絕對配得上 2499。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