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外星文明之間的博弈

外星文明之間的博弈

如果有一天,我們遇見了外星生命,地球本體文明和外星文明之間將會有怎樣的碰撞?

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從來沒有忘記仰望星空。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發現外星人的蹤影,但卻不斷在各種科幻劇中暢想與各類文明接觸的情景,史詩級科幻劇《星際迷航》就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代表作。

那些神秘的外星人

《星際迷航》的故事背景被想像力豐富的人類延伸到宇宙中,涉及1000多顆行星。其中,被稱作「星際聯邦」的成員星球有150個左右,聯邦領土橫跨8000光年。之前,我們的太陽系大小是以冥王星為邊界來計算的,約有40個天文單位,可冥王星已經被踢出了大行星的名單。所以現在,按照新的演算法,以太陽系外層的柯伊伯小行星帶作為太陽系的邊緣,那麼,太陽系直徑大概為0.001光年,也就是說,星際聯邦至少有800萬個太陽系那麼大。可是,這對於浩渺的宇宙來說還是太小了,甚至還沒跑出銀河系,因為若以銀河系的盤邊緣為銀河系的邊緣,那銀河系的直徑至少有10萬光年。

宇宙如此廣袤,存在各種各樣的外星生命是必然的。在區區8000光年的「星際聯邦」疆域中,人類就想像出了若干具有特色的外星文明,瓦肯人、克林貢人和博格人便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三類種族代表。

瓦肯人梳著憨憨的齊劉海,長著精靈一樣的尖耳朵,他們有理性,比較誠實,是不折不扣的「邏輯控」,星球文明程度與地球的相當;克林貢人臉上長滿暗色疙瘩,形象醜陋,說話時口水音很重,脾氣暴躁,十分好戰,具有極其強烈的「赴死榮譽感」,母星文明程度較低;博格人則是進化到極高階段的生物,高度發達的科技消滅了個體意識。它的個體形式是機器與有機體的結合體,沒有任何情感,適應能力極強。這些個體由「博格女王」通過數據流統一控制,遇見他們認為有價值的種族,便發起猛烈攻擊,同化後者。

卡爾達舍夫等級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曾經設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級,他根據種族利用資源的技術水平進行外星文明等級的劃分,現在被稱為卡爾達舍夫等級。這種分法將外星文明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星球文明,掌握利用星球資源的技術;第二類是恆星系文明,掌握開發整個恆星系資源的技術;第三類文明是星系文明,較高級的一類,掌握著利用整個星系資源的技術。例如,會利用地球資源的我們屬於第一類文明,能利用整個太陽系資源的文明為第二類,而能夠掌握整個銀河系資源的文明則為第三類。

因為「星際聯邦」的疆域僅有8000光年,依舊沒跑出銀河系,所以《星際迷航》里似乎已經開掛了的地球人,仍然只能算作第二類恆星系文明。不過,即使是這樣,這類未來人級別已經遠高於現在仍在第一類文明陣營中的我們。

屬於第三類文明的,大概是《星際迷航》中的博格人了。他們同化其他文明的生命體時,利用的就是其他文明不具備的高超生物技術。博格人會把高科技「探針」刺入要同化的生命體,通過「探針」所帶的生物科技改變後者的生物特徵,使其成為新的博格體,再接入到博格集合體中。

所有的高級文明都會像博格那樣對低級文明進行技術傳輸,從而將其同化嗎?未必。

不干涉原則

與當前的地球文明相比,《星際迷航》中的瓦肯文明程度更高,是相對高級的文明。但是,如果瓦肯人發現「較原始」的我們,絕對不會像博格人那樣把人類進行同化,因為在加入「星際聯邦」之前,瓦肯人就遵循「不干涉原則」的交友原則,即不以任何形式對較落後的文明進行干涉,包括科技上的和文化上的。

事實上,對於一個未發展出先進技術的星球來說,任何形式的干涉都或多或少會對另一個星球的發展歷程產生影響。生命的本質是以生命來滋養生命,任何生命的生存都需要資源。教會了另一個星球種族利用資源的技術,會不會對本體文明產生威脅?亦或,導致另一個星球更快走向滅亡?如在一篇科幻小說中,作者講述了猴子用火的故事。人類偶然教會了猴子用火,結果猴子社會發展十分迅速,後來竟惹得人類要發射導彈消滅這群「高智商」猴子。科幻電影《猩球崛起》描寫的是關於掌握科技的猩猩與人類抗衡的故事,它設想了一種可能,即掌握了人類科技的猩猩最終會與人類對抗,進行資源競爭。

實際上,這種干涉到底是好是壞,即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高級文明,恐怕也很難鑒別,因為進化歷程太過複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干涉的結果是好是壞,都將讓另一個星球的文化和技術發展偏離原來的軌跡。

最嚴苛的不干涉原則是不接觸外星生命,甚至不讓低級文明種族看到高級文明種族,因為即使是遠遠望一眼,也會對後者產生巨大的影響。

太平洋西南部有個小島叫塔納島,那裡的人現在都有一個習俗:在特定的某一天,無論男女老少,全體土著人都會用紅色染料在身上塗寫「U.S.A」,然後扛著假槍像模像樣地學美軍踢正步。而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只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土著的「先祖們」見識了把小島當成中轉站的美軍的先進軍事科技——美軍每天早上出操踢正步後,就有直升飛機像大鳥一樣降下來,送來美味食物。儘管美軍早已在戰爭後全部撤離小島,但小島上的土著卻把美軍當成了他們的「神」,他們將扛槍走正步和食物供應錯誤地聯繫到了一起,認為只要踢正步就會有「大鳥」送來美味可口的食物。

站在低級文明的角度想,可能比較希望能得到高級文明的指點,以加快自己的科技發展速度。可是,技術之劍在相對高級的文明手中,他們才有決定權。想遇到這類來自高級文明的外星人,得先看看人家想不想理你。怎麼處理我們,也由他們進行選擇。

那麼,如果我們遇到的既不是瓦肯人,又不是博格人,而是另外一類願意幫助我們、願意傳輸先進技術給我們的外星人呢?

這一次,決定權在我們手裡。主要是看我們的科學發展水平,有沒有可能成功接受來自他們先進的技術傳輸。

文化差距是關鍵

從本質上講,決定先進技術傳輸能否成功的因素是文化差距,即本體文明和外來文明之間的差距。文化差距不一樣,技術傳輸結果就不一樣。

如果是《星際迷航》中的未來地球人向我們傳輸技術,那麼,由於他們非常熟悉地球的歷史,對我們的文化知根知底,差距相對小,傳輸過程一定無比順利。比如太平洋塔納島土著,他們和美軍都是地球人種,如果美軍向他們傳輸科學技術,他們一定會學得比較快,就像幼兒園老師向幼兒園小朋友傳輸知識一樣。

但是,如果是瓦肯人向我們傳輸技術,可能就要費些周折了。星球語言是首先要突破的障礙。這是任何兩顆星球文明種族進行溝通時,必須要克服的困難。克服語言障礙後,還要克服巨大的認知障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工具,會導致對世界的解釋方法不同。對同一件事情,即使是一個意思,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美國科幻頻道出品的軍事科幻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的壞老大曾說,「我討厭這個膠狀眼球,我要直視伽馬射線,我要嗅出暗物質的味道……」,外星人或許輕易能看到伽馬射線,能輕易嗅到暗物質,但我們不行,這樣交流起來就很費勁。

退一步說,人和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理解都不一定一樣,更別說一個地球人和一個瓦肯人之間了。這時,如果請未來地球人來當瓦肯人的翻譯,情況或許會大有改觀。

最糟糕的情況,如果是好戰的克林貢人,哪天大發善心向我們輸送技術,那很可能因為文化差距過大,而以失敗收場。實際上,這種交流失敗的情況在地球上也很常見。我們人類一直試圖了解動物,但是,卻並不成功。試想,如果蝙蝠大聲說超聲波的好處,建議人類也使用身體里的超聲波來定位,地球人能做到嗎?顯然不能,因為人類根本沒有那個能力,可能連它說了什麼,我們也聽不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小蚯蚓,大能耐
大海喜愛鯨的屍體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