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奧巴馬9條家規: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是忍住那份愛

奧巴馬9條家規: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是忍住那份愛

來源 |網路

中國一直流傳著一句古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生活中,因為孩子缺乏規則意識而造成的悲劇比比皆是:

江蘇一小男孩因在餐廳亂跑而被火鍋料燙傷;

13歲男孩游泳池裡對他人無禮,最終導致一條人命失去;

公交車上,小男孩多次「踢打」陌生男子,引起男子的無情抱摔……

有多少父母都在用「孩子還小」來給孩子不守規則打圓場,又有多少「熊孩子」後來因此變成了「熊大人」。

一次次的僥倖,讓多少事由偶然變成了必然。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想起去年暑假,和女兒妞妞之間發生的一件事,很想分享給各位爸媽。

有時候,忍住我們心裡那份愛,給孩子以成長的機會和空間,或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01

想起奧巴馬的例子,他曾是美國總統,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但有一個身份更令他自豪——兩個孩子的父親。

在兩個女兒分別是10歲和7歲的時候,他制定了「9條家規「,內容並不複雜,但操作性強,而且極具意義:

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乾淨;

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

6、每逢生日或是聖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8、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

9、不準追星。

看完這「9條家規」,你會發現奧巴馬最重視的還是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而且都是生活中切切實實可以操作的事情。

父母應該給與孩子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無限制、無規則、無節制的,更不是縱容和無作為。

02

去年暑假的一天,天氣炎熱,因為在家悶得慌,於是我準備帶妞妞去會善寺。

出發時已經是上午10點多,於是提前約定,不再到其它地方去玩。

會善寺離家大約六公里,騎上摩托車,沿著環山公路,二十分鐘就到了。

會善寺依山而建,古柏參天,確實是個清涼地方。

遊玩了一個小時後,我們準備返回。

就在這時,妞妞提出來返程要去嵩陽公園遊玩,嵩陽公園有很多大型遊樂設施,免不了又要玩這玩那,已經快中午了,我就沒再答應她。

並且,出發前我已經和她約定好,不再去別的地方。

雖然理是這個理,但是妞妞還是不情願,於是我告訴她:

「出發之前我們有約定,就得按照約定來做。

你有點不願意,爸爸也理解,你也可以不高興,但我們現在必須回家。」

妞妞繼續堅持她的意見,也不坐我的摩托車,於是我說:

「這樣吧,我再等你五分鐘,你如果坐車,我們就回家,如果你不坐,我自己騎車回去,你就得走路了。」

五分鐘以後,她沒有上車,我就騎車返回。

到離會善寺大約一公里的地方,我把摩托車停在路邊乘涼,觀望著妞妞的情況,如果妞妞主動尋求幫助,我一定帶她回去。

大約等了二十分鐘,我暗暗著急,心裡也七上八下,既擔心妞妞中暑,又擔心妞妞害怕。

終於,遠遠看到妞妞出現在我的視野,看見她又累又熱,我滿心的愛憐。

當時是36℃的高溫,柏油馬路上,人少車稀,地處偏僻,真希望孩子能過來向我求助。

妞妞走近了,有意識地朝我撇了一眼,對我不理不睬,繼續走路。我叫了她一聲,她很硬氣,依然自顧自地往前走。

那好吧,我繼續硬起心腸,騎車就走。

如此這番,我每隔一公里,就停下來等到妞妞跟上。

到嵩陽書院門前,這個地段已經進入市區了,我終於鬆了口氣,距離會善寺已有4公里,妞妞也已經徒步了近一個小時。

坐屋裡不動都嫌熱,在偏僻的環山柏油馬路上一個人獨行,除了忍耐高溫運動量,也要承受獨行的心理壓力,那種體驗可想而知。

我在書院對面的機井旁停下車乘涼,關注著妞妞的動向。

二十分鐘後,一個小紅點出現在我的視野,看到妞妞走得滿臉通紅,看樣子確實是累了。

她在一棵榆樹的陰涼處坐了下來。顯然,她沒有發現我。

看著她悠閑自得的樣子,真是又心疼,又好笑。

妞妞東張西望,突然,發現了我停放的摩托車,興沖沖地向我走來,還說:

「爸爸,給我點錢,我要買水喝。「

我假裝剛發現妞妞,開心地把她攬進懷裡說:

「你太厲害了吧,能堅持走到現在,我真佩服你的意志力!給你錢,趕緊買瓶水補充一下水分,能關注到自己身體,也是愛自己的表現。爸爸希望你是一個愛自己的人。」

03

愛自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經過一個小時高溫徒步的運動,妞妞已經完全化解了起初的不良情緒。

喝完水,又買了一支冰淇淋,我們就騎車返回。

通過這件事,妞妞摸清了我的處事原則:

事先約定的事情,就要執行;沒有約定的事情,可以商量決定。

就這樣,妞妞的規則意識逐步建立起來。

04

人的成長,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其中,規則意識是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毋庸置疑,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至關重要。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規則的灌輸那麼簡單,需要在生活和實踐中反覆強化,通過親子相處模式的互動,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明白無誤地向孩子傳遞出明確的信號: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可以商量著做,哪些事情沒有商量的餘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不是說孩子有多狡猾,而是人的本性使然,這一切都是在孩子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

從孩子出生起,就已經在不斷試探這個世界的底線,不斷嘗試自己操縱這個世界、試探父母的限度。

人的本性都希望自己無所不能,能操縱這個世界,能操縱父母,在嬰兒期,孩子會逐漸發現,只要自己發出哭的信號,父母就會盡自己所能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父母就是通過生活情境,讓孩子感受到他所能操縱的界限,這個界限感,就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建立,當孩子能聽懂話的時候,規則意識的建立,就可以開始了。

05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我們不妨仍然以「孩子摔倒「這件事為例:

當孩子摔倒後,他是希望被關注,並被父母扶起來的,如果父母如孩子所願,給孩子扶起來,那麼,孩子就從父母那裡接收到了這樣的信號:

「我摔倒了,父母應該把我扶起來,我是不用靠自己的努力做可以站起來的。」

孩子隱約會接受到這樣一個信號:父母會幫助我解決所有的問題。

如果在孩子摔倒後,父母能忍住那份愛,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站起來,孩子就從父母那裡收到了這樣一個明白無誤的信號:

「我摔倒了,父母是不會扶我起來的,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站起來,否則,自己就要一直躺在地上,這樣,孩子就接受到了這樣一個信號:解決問題,要靠自己。」

這樣長此以往,就斷了孩子過度依賴的想法,孩子就逐步建立了基本的規則意識。

就比如一位小男孩和媽媽的對話:

「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在這樣理念的指導下,父母在生活中就會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意識到正是孩子成長提升的機會。

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樹,父母是一棵大樹。

那麼,父母只有與孩子保持足夠的距離,孩子才有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有時候,我們過度的幫助,恰恰是遮擋孩子陽光的烏雲。

一定的釋放和寬容沒有錯,但在釋放的面前,必須有一條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堅決不能跨越。

作為父母,必要時忍住心中的那份愛,給孩子以成長的機會和空間,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