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在位時,創下150多國的朝貢之最,為何卻失去世界的敬意

朱棣在位時,創下150多國的朝貢之最,為何卻失去世界的敬意

15世紀初,朱棣在位時,一百五十多個國家「進表朝拜」,創造了「朝貢之最」。但幾乎與此同時,世界失去了對中國的敬意,因為他們對明朝只朝貢,不學習。

其實,西方早已失去了對明朝政治研究的興趣,就連東洋世界中,除了朝鮮,再沒有鄰國研習中國的政治體制。日本曾對隋唐時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充滿敬意,卻對元明政體不屑一顧。因為它們或以野蠻征服文明,或以病態一統朝綱,或以倒退換得「坐穩奴隸」,翻來覆去都是同一個政治模式:極度專制的官僚政治。那個一度影響世界的政治大國漸次消失。

日本曾對中國的科舉制頂禮膜拜,認為其是最先進的選拔幹部制度。在黑暗的中世紀,科舉制可謂是世界政治邁向「三公」(公開、公平、公正)的偉大創舉。日本曾於公元701年頒布《大寶律令》,搞了「貢舉」,它從形式到內容與唐朝科舉幾乎無異。然而,到了明朝,科舉制不再被日本研習。

後人在總結科舉制死亡的原因時多指出,這種考試製度在明朝實行「八股化」之後日益僵化而走向末路,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其致命原因,並不在於後天,而在於先天。

中國雖然首創科舉制,但這隻解決了普通官員選拔問題,「最大的官」和「主考官」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在「最大的官」—皇帝一言九鼎的情況下,科舉考試左右不了有特權的皇族的沉浮,只能保證平民階層入仕的相對公平。

中國以科舉製為核心的官僚政治在沒有比較、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延續了千年。但是,在世界邁向近代、憲政問世的大背景下,科舉制不僅沒有解決核心問題,反而把考試題目局限在《論語》和《孟子》中,可謂不進反退,頓現頹勢。

明中後期,封建官僚制度的兩大不治之症—守舊與腐敗也愈演愈烈。朝廷官員效率低下,腐化和黨爭侵蝕了朝廷統治的根基。

在朝的靠不住,在野的也不靠譜。從李自成、張獻忠的粗鄙口號「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來看,他們從來都不是為創新政治制度而戰,他們反抗統治者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成為統治者,即便他們坐穩了皇位,百姓還是擺脫不了受奴役的命運,甚至要面臨著一個更糟糕的強盜世界。

因此,17世紀,當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開花結果之時,東方華夏王朝卻再次被落後文明徵服。入關的女真部落僅以六萬八旗鐵騎就征服了近億人口的老大帝國,大明官政之暮氣,何其沉也。世界不再學習明朝,就是因為明朝已無可取之處,頹勢早已顯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這位明朝官員上任後,地方上的貪官污吏聞風喪膽,紛紛解印而去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