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黃河博物館,為何一塊有孔的「普通」磚頭,成為該館的重要寶貝

在黃河博物館,為何一塊有孔的「普通」磚頭,成為該館的重要寶貝

在黃河博物館內,陳列著一件非常不起眼的文物,它並非金銀瑪瑙,也不是翡翠鑽石,它只是一塊磚。這樣的一塊磚為何能成為黃河博物館的重要寶物呢?它又會揭開華夏歷史怎樣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黃河被稱為中國人的「母親河」,為我國北部的大河,全長共5464公里,是早期地殼運動與水系流動侵蝕而成的河流。黃河流向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由於地理條件的特殊原因,「母親河」也經常有發怒的時候,自20世紀50年代以前,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的次數就多達1500多次,重要改道共26次。滔滔而下的黃河水卷著泥沙,沖毀交通要道和農田,每一次黃河泛濫,都要奪去數十萬人的生命,給沿河生活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千百年來,華夏的祖先們一邊與黃河相依相偎,又一邊與其做著艱苦卓絕的鬥爭。為了讓黃河的泛濫危害降到最低,古人們想出了種草種樹、加固堤壩,以及在汛期之前挖掘黃河河底的泥沙等措施。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治理黃河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在黃河中上游修建各種水利樞紐,不但控制了黃河的泛濫,也能充分利用黃河河水蘊藏的巨大能量發電,以造福人類。

1955年,位於鄭州花園路與迎賓路交叉口附近,一個名為黃河博物館的世界第一座江河博物館成立。黃河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佔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建築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

館藏文物眾多,如著名的「埄堠碑」、「《河防一覽圖》」、「《中原治黃圖》」等等,都是黃河博物館珍寶級的文物,對於研究治理黃河和研究黃河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建館以來,數百萬遊客都曾來此觀光,諸多的文人墨客、中外黃河研究愛好者等,都在參觀黃河博物館文物時,對其大加讚賞,也讓黃河博物館成為了宣揚華夏人民治理黃河成就,普及愛國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黃河博物館的館藏品中,有一件非常不起眼的物品被靜靜的擺放在展廳,它只是一塊普通的磚。該磚名為清代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磚,出土於開封的黑崗口,長40厘米,寬26厘米,厚8厘米,磚體為橢圓形,兩端各呈現圓弧狀,磚中間還有一小圓孔,圓孔直徑為2.5厘米。陰刻「壬寅下南造」 ,整磚重量為10.7公斤,是當時用於防洪搶險的物料。

此時有讀者就會感到很好奇,平日里看到的磚都是方方正正的,為何這塊河工磚卻如此奇形怪狀呢?想要揭開這個秘密,還得從道光年間的一位總督說起,這位總督便是治理黃河頗有成效的栗毓美。

嘉慶七年即公元1802年,栗毓美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在道光年間,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全面接手了黃河的治理工作。

栗大人在任期間,曾遍訪黃河各地,對黃河的各項防汛工程都做了詳細的勘察。栗毓美髮現,以前的堤壩設計頗有瑕疵,由於堤壩是阻擋洪水衝擊的重要防線,因此其受力程度必然會大幅度增加。可是河上的所有堤壩的險要處無一例外都是方磚結構,磚角面對滔滔的黃河河水的衝擊壓力,堤壩一旦壘砌的不結實,極有可能被洪水衝垮。

栗毓美在反覆的構思下,別出心裁的發明了一種圓頭磚,並在磚中穿一小孔,用鐵條將磚層層疊疊穿引,既減少了洪水衝擊時的壓力,同時河堤也可在鐵條的作用下更加穩固。

栗毓美這項「圓頭磚」的創造性發明,在當時廣受好評,連道光皇帝都親自下旨嘉獎,稱其為「治黃能臣」。歲月流逝,黃河之水依然奔涌,可是栗毓美所創的圓磚堤壩,依然屹立於黃河之上,雖被時光的流沙淹沒,卻還是訴說著一段人類在洪災面前不屈不撓的故事。

如今,黃河的治理工作已經有了更全面的進步,千百年來,華夏兒女與黃河的愛恨情仇從未斷絕,而在雙方的多次較量中,「人定勝河」早已被證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曹操也想收諸葛亮當軍師,可是這計劃卻因為一個原因落空了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