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禪投降的時候,內有糧草外有援兵,他為何執意投降?原因很簡單

劉禪投降的時候,內有糧草外有援兵,他為何執意投降?原因很簡單

劉禪,又叫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也是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共在位41年,時至今日,很多人說起劉禪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和「樂不思蜀」,劉備死後,留給劉禪的兵力其實還不少,但他愣是在鄧艾兩萬疲憊之師打進來的時候,輕易地打開了城門,要知道此時的劉禪,內有糧草外有援兵,蜀國都城成都也是固若金湯,他要是想守的話,守個半年是沒有問題的,在這種明明可以一戰的情況下,為何他要執意投降呢?原因很簡單。

關於這個話題,很多人的意思是劉禪壓根就扶不起來,劉備活著的時候,劉禪就整日只知道吃喝玩樂,在劉備死後,好歹還有諸葛亮這類名臣輔佐他,蜀國還沒有啥大問題,但是在以諸葛亮為首的一批老臣去世以後,蜀國在劉禪的「帶領」下,很快就走向了滅亡,所以民間才會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那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其實劉禪之所以執意開門投降,完全是因為蜀國已經很讓劉禪頭疼了,鄧艾是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下面我們來細細分析下。

君王方面

現代很多人說劉禪在劉備去世後,還能堅守蜀國三十多年,所以他算不上明君也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但縱觀歷史,劉禪壓根就是一個喜好吃喝玩樂的皇帝,之所以人們津津樂道於他,完全是因為他沒有做過殺害忠良這類的事情,其次無論是姜維北伐還是支持諸葛亮這些事情,都是劉備在世的時候,早就囑咐好的。等到了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再無倚仗,也知道耗下去沒啥意義,所以聽到大家一說,心中一怕也就立刻投降了。

大臣方面

蜀國雖然大臣挺多,但真正有氣節的大臣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姜維算一個有氣節的,諸葛瞻父子的戰死,只能說明這是武死戰,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特別是在鄧艾攻打下來成都後,蜀國大臣們都逆來順受,壓根沒有什麼以死明志的大臣。

武將方面

蜀國末期的時候,蜀國確實是武將凋零,三國中有句話說得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倒不是看不起廖化,而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廖化這樣的人壓根就沒有什麼作為,但他偏偏還能被蜀國委以重任且帶兵出征。再說說當時的姜維和夏侯霸倆人,他倆雖是大將,但也都不是蜀國人,一個是諸葛亮從外地找的,一個是魏國叛將,在劉禪最需要人帶兵打仗的時候,這倆人還在前線帶兵,壓根指望不上。鄧艾在攻打到蜀都的時候,帶兵的是諸葛瞻,諸葛瞻不是武將且自身有點目空一切,所以說,哪怕鄧艾的士兵都是疲憊之師,吊打個不專業的諸葛瞻還是很簡單的。

百姓方面

君臣將不給力吧,百姓們其實也不樂意打仗了,三國時期,各國頻頻發動戰爭,特別是蜀國,算是當時打仗最勤、打仗時間最長的國家了,無論是劉備時期還是諸葛亮和姜維時期,始終在打仗或者備戰的路上,所以對於蜀國老百姓而言,早就不想打仗了,在鄧艾打進來的時候,沿途百姓紛紛投降,希望早日被統一,只有這樣才能過上和平的日子。

這也就是為何劉禪執意要投降的原因了,因為這實在是沒有什麼堅持的必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貴為九五之尊的同治皇帝,為何年紀輕輕就會染上花柳病呢?

TAG:文化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