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光明影院」:把電影講給他們聽

「光明影院」:把電影講給他們聽

來源:光明日報

在中國,約有1700萬視障人士,他們或許曾經能看見,或許現在依然能依稀感受到光亮。他們與電影之間,彷彿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但在中國傳媒大學,有這樣一個團隊,通過他們的努力建立了「光明影院」,把電影帶到視障人群身邊,給視障人群帶去了更多「光明」。

今年5月19日,第29次全國助殘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歌華有線和東方嘉影共同舉辦的「光明影院」公益放映活動在北京朝陽劇場舉行。200餘名視障人士欣賞了由「光明影院」項目團隊研發製作的無障礙電影《流浪地球》。對體驗過無障礙電影的視障人士而言,「光明影院」就是照亮黑暗的熒熒微光。有視障人士表示:「我們以前看電影只能聽到對白,但是通過他這樣的講解,能完整地知道電影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能完整理解一部片子,也就達到了看電影的目的了。」

1.讓視障群體感知電影的魅力

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及其團隊發起的「光明影院」項目,不僅給學校師生提供了一個走進視障人士內心世界、滿足視障人士文化需求的平台,同時,也讓視障人士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

「光明影院」項目啟動一年,可謂成果滿滿。目前,團隊製作了104部無障礙電影作品並贈送給全國10個省市的盲人協會,構築起一條彰顯人文關懷、傳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一年間,「光明影院」在全國範圍內舉行了10餘次公益放映活動。對很多視障朋友們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完整欣賞一部電影,他們終於有機會平等地參與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

「參與這個項目,我個人感受特彆強烈的一次是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公益放映活動上,一個孩子說,我有了一張電影票,是21排。看到孩子們進電影院特別興奮的狀態,我非常感動。」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秦瑜明回憶道。

「光明影院」項目團隊有著更高的期待:「我們特別希望『光明影院』能夠改變中國電影的技術標準,以後中國的電影推出時,會有一個聲道專門為盲人開設,真正使視障群體融入社會,參與文化生活,共享文化成果。」

2.無障礙電影的創作從無到有

如何才能講好無障礙電影?「光明影院」學生主創、電視學院博士生王海龍想了個法子:閉上眼,用耳朵去「聽」電影。但有太多信息是聽不出來的。於是項目組的老師帶著學生們一起探討什麼值得說,應該怎麼說。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思路漸漸成型:視障人群可能無法理解顏色,就不要描述;對有些物件,加點額外的解釋;句子不要過長;不要出現同音多義字;時間不夠,就按著信息優先順序來取捨,王海龍說:「聽,一定是一個音頻產品,你要考慮聽眾的感受。」在製作過程中,項目組還不斷向評書與廣播劇取經。同時,「光明影院」項目團隊也很注重用心去感受。「光明影院」項目團隊成員之一、2018級廣播電視學學生陳敬瑜分享心得:「寫稿要非常關注受眾的角度,要用最恰當的方式描述畫面,要反覆揣摩。講述方面不僅僅是要把語句表述清楚,咬字準確,更重要的在於情緒的表達,我們的講述要配合電影的情感,才能讓聽眾跟上電影的節奏,沉浸其中。」

在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的錄音室里,屏幕上正播放著電影《太空救援》。這是一段沒有對白也幾乎沒有配樂的情節,坐在錄音室里的大一新生陳中瑞,一邊盯著屏幕,一邊用渾厚清晰的嗓音描述著電影畫面:「弗拉基米爾停下了動作,他拉開頭盔的反光層,望向即將消失的太陽……」坐在錄音室外的「光明影院」項目指導教師陳欣鋼滿意地鬆了口氣,這正是「光明影院」想要達到的效果:在保留電影原本台詞、音效、配樂的同時,由講述人在台詞間隙,將視障人士看不到的畫面信息描述出來:「用這種細緻的方式把畫面中每一個感動的、激烈的、情緒化的內容講述出來,盲人朋友也能實現看電影的體驗。」

無障礙電影的製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2個小時的電影,2萬字的文稿,列印出來30多頁紙,寫作需要1周,修改又得1周,進棚錄音和後期製作至少四五次。從選片、寫稿、審稿、修改到錄音、剪輯、混音、導出,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碩士生李怡瀅製作無障礙版本《西虹市首富》花費了近1個月時間,用她自己的話說,「『西紅柿』都快『剪』成番茄醬了」。

無障礙電影,是在電影對白和音響的間隙插入聲音講述,描述畫面信息及其背後的情感和意義,來幫助視障人群更好地理解電影。如何簡潔描述、精準傳達,講述稿的撰寫非常關鍵。對於「光明影院」的志願者們而言,一部電影看30遍以上、一個鏡頭看100遍以上完全不誇張,一個5分鐘的片段寫稿可能得花費2個小時。暫停和後退成了他們最常使用的按鍵,影評成了他們瀏覽最多的文章,「自身語言蒼白無力」成了他們最高頻的感慨。

3.讓無障礙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兩會上,導演賈樟柯《關於發展我國無障礙電影事業的議案》就與中國傳媒大學的「光明影院」項目息息相關。看到賈樟柯的兩會議案,2017級國新班的碩士生周荻瀟認為,如果說「光明影院」是在用解讀導演意圖的方式重構電影,那麼導演則可以直接通過自己的思維創作屬於視障人群的電影,甚至同一部電影在創作時即可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希望有朝一日,導演們真的能夠重視此事,並將其作為重要工作來開展。」

「光明影院」項目指導老師趙希婧告訴記者:「這個提案還呼籲推出無障礙電影的製作標準,也就是說在生產的時候就加入一個無障礙的聲道,或者手語的指示,讓殘障人士能夠跟我們同步欣賞電影,其實這也是我們的願望。」

據悉,「光明影院」項目團隊還將製作70部經典電影的無障礙版本,預計這批作品將於今年10月1日前面向視障人士推出。

王海龍在無障礙電影的創作手記里寫道:特別希望有一種語言能夠跨越黑暗的障礙,瞬間帶給觀眾光明,然而這種語言或者技法現在沒有,創造它就是我們的使命。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青年教師付海鉦作為「光明影院」的「光明使者」,他說,在為視障朋友提供無障礙電影服務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產生一種幸福感,這個項目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也讓他更強烈地意識到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社會責任。

「光明影院」項目給視障人士提供的不僅是一種新的文化產品,更是一個與家人、朋友交往的機會,在電影院這樣一個具有儀式感的場所,加強視障朋友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參與。在實踐中,無障礙電影作品累積和受眾規模也逐漸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光明影院」的熒熒微光會以燎原之勢照亮更多視障人士的人生。

(本報記者 牛夢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