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葫蘆娃》出自這裡,宮崎駿飛來朝聖,這個廠帶大了8億中國人

《葫蘆娃》出自這裡,宮崎駿飛來朝聖,這個廠帶大了8億中國人

一個大雪紛飛的傍晚,

17歲的宮崎駿,

從電影院里出來,

身體冷得哆嗦,內心卻很燃。

幾分鐘前,他剛看了東映公司的《白蛇轉》。

在這個讓他淚流滿面的故事裡,

彷彿找到了「初戀」,

也找到了人生未來的方向。

此後,他迷上了「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

還帶著《風之谷》的膠片作為禮物,

來中國「朝聖」。

近80歲高齡的宮崎駿還在堅持畫畫,曾經7次隱退又7次復出。

同樣在日本,

14歲的手塚治虫站在人擠人的放映室,

看完了來自中國的《鐵扇公主》。

孫悟空的金箍棒,

給了這位學醫少年的心猛烈一擊。

從此,他有了一個念想:

來中國見一見幕後的大師。

八十年代,阿童木之父手塚治虫(右)終於見到了偶像,《鐵扇公主》導演萬籟鳴(左)。

這兩位日本動畫之神「入坑」的時候,

中國的動畫事業正在崛起。

很快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成了兩位大神心心念念的,東方迪士尼。

不是每一個80後,

都認識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但每個80後的童年,

都有一部來自它的動畫片。

這座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廠,

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

1957年,遷到上海,自立門戶,

開啟了自己的高產之路。

中國美術片有80%,

都來自上美影。

8億中國人的童年,

都有它的陪伴。

《謝謝小花貓》是上美影自立門戶後的第一部動畫片,那時畫面還是黑白的。

剛獨立的上美影一鼓作氣,

創作了許多個中國「第一」:

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吸取了民間皮影戲和剪紙的特點;

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拿下了戛納的榮譽獎;

《小蝌蚪找媽媽》前後5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

大膽地以手工摺紙為造型。

哪怕到了今天,

58年前的《大鬧天宮》,

依然獲得豆瓣9.2的高評,

超越99%的動畫片。

《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從左到右,經過四輪設計,才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該影片還拿下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用80後們的話,

那些年看過的動畫片,

「畫面美到喪心病狂」,

堪稱「骨灰級的開拓者」,

而自己,「簡直是被上美影帶大」。

根正苗紅的上美影,

在創作上一點都不古板,

有時還非常的大膽。

比如《十二生肖》,

每一集,都要犧牲一個動物,

為人類換取和平。

而且每一個的死法,

都很暴力。

這一集,勇士牛吃仙人掌被石化,

下一集,小花蛇被妖怪分屍生吞。

它們集體的團滅,

讓懵懂的我們,直面了生死的無常和偉大。

九頭怪手撕花蛇的那一幕,現在回看依然很暴力。

還有《天書奇談》里的老狐狸精,

到最後一集都沒走出《魔方大廈》的貝貝,

《黑貓警長》里吃掉自己老公的螳螂,

既成了我們的童年陰影,

也讓我們開始發現,

不是每個故事的結局,

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如今看b站上的《魔方大廈》,有滿滿的彈幕護體。

相比之下,

今天的《喜羊羊》,

絕對的真善美,

如同一個寡淡的傻白甜。

因為這些藝術而自由的作品,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了中國,

乃至亞洲動畫人的「烏托邦」。

早在20年代,

上海,這座最接近西方文明的城市,

娛樂業非常的發達和先進。

美國的《大力選手》《白雪公主》……

在這裡大受歡迎。

最早的孫悟空形象設計,學習了迪士尼的米奇。

本土或外來的製片商,

也樂於投資敢於嘗鮮的動畫人。

最有代表的,

是中國動畫的開山鼻祖,萬氏三兄弟。

在歐美把動畫技術藏得密不透風的日子裡,

他們無師自通,

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隨後,僑商把自己的動畫公司從美國遷回,

也加快了上海動畫業黃金時代的到來。

《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萬氏三兄弟創作的中國第一個動畫片,也是一個廣告。

曾經良好的根基,

給了後來者上美影,

一個如魚得水的環境。

第一代的上美影人,

趕上了計劃經濟的紅利。

美術片不為「娛樂」,

而是「教育」和「宣傳」。

所有出品都由國家買單,

片長、檔期、播出平台,

對上美影來說,統統都不是事!

有了地利和天時,

打造「烏托邦」的第一人,

上美影首任廠長,特偉,

負責推動「人和」。

「我不願模仿」是他的口頭禪,

也是上美影人至今的座右銘。

特偉在與團隊講解動畫角色設計。

圖 / 楊溥濤

為了做到「我們不一樣」,

特偉找來了「身份不正」的大神:

來自《解放日報》的謝天傲,

父親是清末進士,家庭成分不純;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

創作了不少當時的「靡靡之音」。

也找來了初出茅廬的草根:

他們,或是腦洞大開的導演系畢業生,

或是研究國畫、版畫、壁畫等新一代創作者。

上美影人在研究剪紙動畫人物。

那個時候的貧窮,

並不能限制上美影人的創造力。

他們用盡一切土方法,

來創造奇蹟。

給《老鼠嫁女》配音,

就在琴弦上放置各種器物,

彈出「詭異」的音樂。

《老鼠嫁女》採用山東高密的剪紙藝術風格,造型樸實誇張。

創作《大鬧天宮》,

就去戲劇學校學翻雲手,舞花棍,

讓自己先成半個孫悟空。

「美猴王之父」嚴定憲在設計孫悟空的表情。

繪製《山水情》,

就將古琴先生無死角包圍,

從不同角度,畫同一個指法。

製作《葫蘆娃》,

人手不夠,那就「分身」。

你在片尾看到的不同劇組人員,

都是最近剛離開我們的「爺爺」,胡進慶。

導演、編劇,其實都是胡進慶。

即便日子過得不容易,

在兩位日本大神的眼中,

他們依然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那麼,曾經如此輝煌的上美影,

在今天的亞洲動畫圈,

為什麼幾乎找不到一席之地?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上美影,也不是一日沒落的。

十年文革,

是黃金時代的一個休止符。

上美影人被迫放下手中的畫筆,

輕則拿起鐮刀和鋤頭,

跑到鹽鹼地上種莊稼。

重則被打成「右派」,

遭受批判。

文革期間的作品《放學以後》,講的是紅小兵同教唱壞兒歌的壞人們作鬥爭的故事。

可是,上美影人並不甘心。

留守廠區的凌紓,

偷偷看完被「封資修」的書籍,

學雕塑的他半路出家,

文革後成了《阿凡提》的編劇。

《阿凡提》拍攝現場,工作人員在手工制景。

好不容易熬過了文革,

憋著一股氣的上美影,

創作了許多作品。

上美影,進入了後黃金時代。

文革前《九色鹿》攝製組去北京採風,回到上海就受到批判。改革開放後才重啟完成。

然而,戲劇性的是,

讓上美影元氣大傷的,

是他們翹首以盼的改革開放。

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

成了外國動畫的代工廠。

流水線的繪畫模式,

分分鐘可以月入過萬。

而那時的上美影,

固定月薪只有幾百元。

巨大的誘惑面前,

上美影的年輕人紛紛南下。

仔細留意,有不少的日本動畫片,片尾會出現中國的動畫代工公司。

同時,外國和本土新生的同行,

讓上美影不再一家獨大。

「慢工出細活」的產能,

傳統工藝的高成本,

更成了上美影搶灘市場的掣肘。

80、90後的口味,也在發生變化。

一部又一部的日本動漫,

讓我們發現,原來動畫片里,

可以有《灌籃高手》的熱血,

也可以有《美少女戰士》里的懵懂愛情。

這些,比還在強調「教育」的國產片,

更有「少年氣」。

當年日漫這些「少兒不宜」的鏡頭,總擔心被家長看到。

於是,站在新時代面前的上美影,慌了。

他們無法再用心打磨「藝術品」,

開始大量生產「產品」。

當宮崎駿來到這裡,感到失望至極。

他想和美影廠的老師傅們討論藝術,

卻被不斷追問:「日本是怎麼計件付酬的?」

走落神壇的上美影,

在2005年後,動畫片進入了斷片的八年,

剩下每年一部的電影,

維持著隱約的存在感。

2001年《我為歌狂》,中國第一部校園偶像題材動畫片,是上美影的大膽嘗試。

偶爾出現的新聞,

是今天給誰授權了IP,

明天在哪開了家主題咖啡館。

過去近20年里,卻只有一部讓人記住的作品

——《寶蓮燈》。

2017年經上美影授權,上海開了中國首家國漫經典IP主題咖啡館。

不過,上美影並沒有自我放棄。

60周年,「美影復興」被提上日程。

《天書奇談》的翻新,

《阿凡提》的翻拍,

甚至《葫蘆娃》真人版的籌拍,

都是倔強的美影人,

小心翼翼的試探。

時隔35年,丁建華老師幫《天書奇談》的蛋生重新配音。

除了他們,

還有無數的中國動畫人,沒有放棄。

因此,我們才有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

這樣瑕不掩瑜的強心劑。

8年潛心製作,《大聖歸來》超越《功夫熊貓》票房紀錄,成為內地影史上最賣座動畫電影。

資金匱乏,

那就奔波拉贊助,

特效技術不成熟,

那就慢慢的磨。

中國動畫人,

用信仰和熱情,

在鹽鹼地上,負重前行。

或許,在他們的努力下,

上美影終有一天,會王者歸來,

我們的下一代也會像我們小時候一樣,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在城市裡過上詩意的生活,真的很難嗎?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