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訪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年輕科學家正面臨巨大壓力

訪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年輕科學家正面臨巨大壓力

「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科學家面臨著巨大壓力,這使得有些人會有選擇性地使用實驗數據」。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爵士(Sir Philip Campbell)一直十分關注年輕科學家及培育健康的科研文化。他認為,如果高校和研究團隊都有良好的系統,科研上「走捷徑」等現象就可以減少,「這也是《自然》十分關注的事情」。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

菲利普·坎貝爾曾擔任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的總編輯長達23年之久,他本人也因對科學的貢獻而被授予爵士爵位,被稱作「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人物之一」、「是將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學期刊置於卓越和誠信的先鋒」。

5月25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上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就《自然》雜誌獨特的簡潔風格、雜誌對科學界問題的關切,以及他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評價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質量與風格

創立於1869年的《自然》(Nature)是世界領先的國際性科學周刊,在科學界享有盛譽。今年恰逢《自然》創刊150周年。這些年來,《自然》如何在投稿越來越多的同時保證期刊質量?

對此,坎貝爾表示,保持期刊質量對《自然》及其所有子刊而言都十分重要,「《自然》的編輯只會專註於尋找最有趣的論文」。隨著論文投稿數量的上升,《自然》系列增加了子刊的數量。所以實際上,對於《自然》及其每本子刊,尤其是成熟的子刊來說,並沒有出現論文發表數量大增的情況。據坎貝爾介紹,《自然》每年收到大約11000篇投稿論文,發表量約800篇,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中國發表的科研成果不斷增加,這是否體現了中國基礎科研的進展?坎貝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這個問題表示肯定。他指出,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所有期刊上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都在增長。但如果以《自然》系列期刊為例,去看那些發表出來的全球最重要的科學論文,比如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發表的,其中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數量也在增加。「多年來,中國在應用研究、材料研究、物理學等領域非常強大」,「近幾年又決定大力發展生物學,因而中國在生物學領域也有許多很棒的研究成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發現,與其他學術期刊不同,《自然》刊登的論文通常篇幅較短,一般長度不超5頁,字數在3000左右。

對於《自然》論文這種簡潔的風格,菲利普·坎貝爾回應說,這些年來,論文其實已經變長了,雜誌已增加了論文中圖表的數量。如果作者想描述研究方法,任何長度都可以,因為儘可能描述論文的關鍵細節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實際的結論部分,我們認為簡潔是一個美德。」信息應當更有效率且更清晰地進行傳播,這就是為什麼會讓論文長度短一些。

在回答有關論文內容深度的問題時,坎貝爾指出,《自然》論文的語言依然是比較複雜和難懂的。「論文信息的深度,這有時不是印刷版而是網路版,依然不小,篇幅也比較長。」但他也指出《自然》會通過提供論文簡介和摘要等方法來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論文。

科學新聞和評論

「我們非常自豪能參與討論各種重要的國際議題。」

1979年,菲利普·坎貝爾正式踏足學術出版界,擔任《自然》期刊的物理學編輯。此後四十年,他一直在科學期刊供職,並在1995年至2018年共23年間擔任《自然》總編輯。

在擔任《自然》總編輯的23年中,科學期刊的編輯工作發生了什麼變化?

坎貝爾認為,大的改變來自兩個方面。首先,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一切,「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分享和發布信息的方式都因此被改變」,他表示,互聯網允許信息自由流動,大大加快了科學發展。

對《自然》而言,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在坎貝爾的推動下發展了《自然》的雜誌部分,即新聞和評論板塊。坎貝爾說自己非常熱衷於這個板塊能探討科學界存在的問題,無論這些問題發生在中國、美國、還是英國等等。

「例如,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就是其中的一大問題。還有,科研人員面臨巨大壓力,實驗室出現了『走捷徑』的情況等,我們需要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貢獻」。

從2013年開始,《自然》在這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坎貝爾認為,科學實驗室文化也非常重要,值得科學界加以關注,中國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他國家當然也存在類似情況。

「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人們尤其是年輕科學家面臨著巨大壓力,這使得有些人會有選擇性地使用實驗數據」。坎貝爾認為,如果高校和研究小組有良好的體系,那就能減少這類問題。

坎貝爾說,過去的20年里,《自然》的雜誌部分一直在發展強化,積極關注一些重要議題並出版專刊,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科學的大環境。近期,《自然》就聚焦歐洲的科研情況,還刊發了關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系列報道。

「享受涉獵廣泛」

坎貝爾出生在1951年的英國,他先後獲得布里斯託大學航空工程學士學位、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以及萊切斯特大學高層大氣物理學博士學位。

取得博士學位後,坎貝爾曾從事了一段時間的物理學博士後研究工作,他很享受科研,但對他人的研究也展現出強大興趣。「事實上,我對別人的研究比對自己的研究更感興趣,所以我決定找一份相關的工作」。

1979年,坎貝爾決定離開學術界,以初級編輯的身份加入自然出版集團,擔任《自然》的物理學編輯。1988年,他離開《自然》,成為英國物理學會《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創刊編輯,該刊物以科學新聞和評論為主。1995年,坎貝爾回歸《自然》雜誌,擔任總編輯。此後23年,他一直以總編輯的身份負責《自然》雜誌的管理,並發展了《自然》的新聞和評論板塊。

作為《自然》雜誌自1869年創刊以來的第七位總編輯,坎貝爾在2015年因對科學的貢獻而被授予爵士爵位。2018年,他履任新職,出任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負責整個集團的編輯政策。

坎貝爾同時還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英國物理學會會員,他在《物理世界》、《自然》等刊發表過科學論文及眾多文章,並為英國的報紙、《新科學家》、《經濟學人》等大眾出版物撰寫過文章。

採訪中,坎貝爾表示,他一直很享受涉獵廣泛,對所有科學領域都感興趣,「真正有趣的是,觀察不同學科會如何出乎意料地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