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師德建設要與教師專業發展結合

師德建設要與教師專業發展結合

本報訊(記者 康麗) 5月17日,由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學前教育科和敬德書院主辦,《中國教師》雜誌社、北京明天幼稚集團承辦的「中國教師·敬德會講」之「師德建設與幼兒教師擔當」師德論壇在敬德書院舉行。

論壇由海淀區教育委員會學前教育科科長周軼群主持。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黨委副書記楚江亭,北京教育學院原院長李方, 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敬德書院執行院長吳潁惠,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向海英,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官雅,北京市教委學前處主任科員彭興蕊、《中國教師》雜誌編輯部主任譚苗苗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各級幼兒園的園長、教師等150餘名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國教師·敬德會講」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三期,本次論壇是開講以來首次以幼兒教師師德建設為主題的會講,旨在樹標杆、立榜樣,明確幼兒教師發展導向,激勵幼兒教師奮發有為,增強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

宋官雅在致辭中表示,師德建設具有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是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所在。在當今經濟條件開放的環境下,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長,這對教師素質特別是師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新時期師德建設應該如何定位、如何踐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話題,也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李方首先就「師德成就明天——師德建設與幼兒教師擔當」這一主題進行解讀。李方用「昨天」「今天」「明天」點明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所肩負的重任。對於幼兒階段而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昨天」,埋下愛的種子;在「今天」給予學生多元、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和教育;思考「明天」如何培養學生幸福遠航的能力和動力。李方指出,德行,內外之襯,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幼兒教師的師德師風與責任擔當,往往是每時每刻、每日每月、每季每年,俯下身子、面帶微笑、潤物無聲的呵護輔助和耐心細微的示範引導。

「師德建設在核心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的建設。我們堅持把人的幸福作為組織的第一使命,認為教育的終極價值是提高人的幸福勝任力,在幼兒園領域第一個引入了幸福型組織概念。」作為一線代表,明天幼稚集團黨總支書記、總院長雷海環從理想信念、理論認識、組織建設、行動學習等方面,分享了明天幼稚集團的師德建設經驗。

如何讓幸福落地,明天幼稚集團一個創新的舉措是搭建「師法友」的學習平台,即在師的層面提倡尋找生命導師,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老師,三人之行人人是我師,以書為師,以史為師,以事為師,以物為師;在法的層面提倡焦點內向的根本方法,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團隊成長方法,線上線下研討分享的浸泡式學習方法,能力提升形成習慣的事上練方法;在友的層面倡導形成學習夥伴,攜手同行。

這一點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關切,也在明天幼稚集團4位教師佟磊、龐志琪、盧雪純、呂燕的分享交流中得到了體現。

「人的生命就是在不斷的自我學習中逐漸完整起來的。我們應該尊重自然,守護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尋找屬於自己的路。這需要我們提升智慧,用心關注孩子的需要,聆聽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做自己心靈的主人,而不是以教育的名義傷害屬於孩子的本真。」作為幼兒園為數不多的男教師,佟磊由衷地說。

明天幼稚集團的師德故事打動了在場的許多人,在向海英看來,師德建設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對幼兒教師來說,從早晨孩子的入園到一日活動的開展,直至最後的離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都滲透著師德,滲透著教師的教育理念。

「在進行師德建設的過程當中,我們尤其要做好頂層設計,從理想信念入手,樹立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信念,讓信念紮根靈魂,真正相信兒童、關注兒童;注重文化育人、文化滋養、文化鑄魂,注意培養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幸福的教師才能培育幸福的兒童;整合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使二者有機結合,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聯繫起來。」向海英表示。

師德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常說常新、聯繫緊密的話題。楚江亭認為,在「以德為先」成為教育重大主題的今天,一定要注意,以德為先不僅僅是政治要求,也包含了「傳道授業解惑」。他最後提出三點建議與希望,希望教師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職業健康,只有教師健康,才能塑造有情懷、全面發展的下一代;希望教師在工作中不僅有愛還有理性,既要「保育」又要「教育」,理性地生活、工作、交往、讀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希望教師投身行動研究,在探索中成長。

「現在我們經常會面對教師職業倦怠這個問題,但如果教師成為行動者、研究者、探索者、發展者,在閱讀中收穫,在探索中成長,在行動中發展,我想教師就不會感到倦怠。」楚江亭說。

「如果問教師們願不願意做好老師,我想沒人會說不願意。為什麼誰都願意做好老師,但現實又有違反師德的情況出現?」會講的最後,吳潁惠拋出的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在吳潁惠看來,過去大家把師德僅僅看作一個道德的口號、一種道德的表述、一種態度情感,現在則應該讓它成為一種行為、一種技能、一種能力。教師需要建立自己的職業觀,而職業觀中最重要的就是師德能力。

「師德不是口號,教師需要錘鍊自己的信仰,並且把這種信仰真正變成知行合一的實踐,從道德認知走向道德行為,形成有『自知之明』的道德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修身齊家,最後實現治國平天下。」吳潁惠表示。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29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以體育健全人格,培養應用型人才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