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白起明知要背千古罵名還殺降四十萬,背後是否另有隱情?

長平之戰白起明知要背千古罵名還殺降四十萬,背後是否另有隱情?

冷兵器研究所發表了《有人說長平之戰趙軍兵力被誇大十倍?這些戰國軍事背景知識先了解一下》和《虎狼秦國真有虎賁之士百萬?其實是別有用心者乘了個"2″!》等文章後,引發了不少熱議。很多朋友試圖從後勤角度來論證秦趙兩國不可能投入那麼多人參戰。這其實是默認了一個前提——雙方準備了夠幾十萬人吃三年的糧食。這個前提其實不成立。無論秦國還是趙國,都不具備讓全國百姓脫產支持幾十萬大軍相持三年的能力。糧食危機至始至終是長平之戰的隱藏主題,這四個字註定了這場戰爭必然會以極其殘酷的方式收場。

由於生產力的制約,兩國在組織戰爭的時候還是注意循序漸進的。實際操作是在三年中以滾雪球的方式依次增兵。前兩年幾乎只對峙而不打仗,秦趙士兵不是在修築營壘城障,就就是在前線拚命囤積糧草,為決戰做準備。經過兩年多的蓄力,雙方才能在第三年四月至七月大興兵,迅速把部隊擴大到數十萬眾的兵力峰值。然而恰恰由於長平之戰的規模前所未見,已經超出了秦趙的社會承受能力,讓糧食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兩軍真正交戰只是從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打到九月,以白起在九月殺降告終。而趙國從四月廉頗擊秦失利,到七月趙孝成王決心用趙括換下廉頗,僅僅打了短短三個月就已經到了要跟齊國借糧的地步。趙國當年滅中山國動用了二十萬眾,斷斷續續打了幾年,都沒有這麼狼狽。可見趙軍已經投入了太多勝兵者,不僅加速了前線聚積的消耗,也影響了後方的生產,糧草越來越難以為繼,比秦國先遭遇吃飯危機。

由於齊國是親秦派當道(秦國搞遠交近攻的成果),不肯借粟,趙國只能在國力耗盡前換將,改以優勢兵力主動進攻。這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國運豪賭。趙括的意圖和趙孝成王君臣一樣,趁著軍糧還能支撐一陣,速戰速決打敗秦軍,奪敵輜重以補充損耗。當秦軍戰敗失糧後就很難繼續以數十萬兵馬相持,只能跟趙國講和。而且諸侯見到趙勝秦的時候,就會願意借粟於趙。可惜這場賭博完全在白起的計劃當中,趙軍最後不幸慘敗。

趙軍要搶敵人的米度荒,秦軍是不是就酒足飯飽呢?未必。秦國農業位居七雄之冠,糧食儲備最豐厚。而且白起在組織戰爭時已經絞盡腦汁減輕後勤負擔。儘管如此,他在長平之戰結束後,也遇到了糧食危機。

白起在長平殺降的第二個月,兵分三路出擊。司馬梗率兵北上奪取了趙國太原郡(可見趙太原軍大量死在長平),王齕拔掉了趙國皮牢城並佔領整個上黨郡,白起親率一軍包圍趙都邯鄲。比照秦軍以往戰例,攻城部隊會從十月一直打到第二年春。但事實上,秦軍只是包圍了邯鄲,直到次年正月罷兵退守上黨,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攻擊行動。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從側面揭示了原因——秦軍已缺糧。白起打算趁勢滅趙,派部下衛先生回國請求秦昭王增益兵糧。此時天上發生了太白蝕昴的異象,秦昭王心生疑慮,在應侯范雎的建議下,不僅命令白起撤軍,還殺了衛先生。白起等了幾個月得到的是這個結果,雖然心裡不爽,但也只好罷兵。

白起在殺降後又分兵攻打了趙國大片土地,包圍了邯鄲城。然而繳獲輜重和掠奪郊野等手段仍舊不足以支持大軍攻城,可見秦軍這幾年來的戰備物資已經消耗殆盡。否則以白起的脾氣,是不可能遲遲不對邯鄲發動總攻的。

秦昭王下令撤軍也不能說是錯誤決策。因為秦國作為戰勝方也是精疲力盡了。白起未必不清楚這點,只是判斷趙國比秦國更加困難,咬咬牙一鼓作氣滅趙是有希望的。要知道,邯鄲軍民當時被殺降暴行嚇得膽戰心驚,而且糧草不多,士氣極其低落,只剩一口氣了。不過,秦昭王真要支持白起這麼做的話,恐怕國內會有很多饑民要餓死,所以最後還是選擇求穩了。他後來還批評白起「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

你看,在已經減少了數十萬張吃飯的嘴以後,秦軍依然出現了軍糧不濟的現象。如果白起沒有選擇殺降這條副作用巨大的道路,數十萬趙軍降卒會把秦軍輜重很快消耗光。況且,趙軍中有大量不樂為秦民的原韓國上黨民。白起認定這些趙卒反覆無常,一旦吃飽了還是不會真心投降,於是做了最狠毒的打算。電影《投名狀》里龐青雲下令屠殺太平軍降卒,也是出於同樣的戰爭考慮。

其實,白起為這場國運大決戰已經做了很充分的準備。他在秦昭王四十三攻取韓國的九座城屬於今山西臨汾市地區,韓國在河東的產糧基地。他在秦昭王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迫降野王,奪取的是韓國在河內的產糧基地。當年秦相甘茂發動宜陽之戰前就指出,宜陽城名為縣實為郡,有上黨、南陽轉輸的糧草,倉粟可支數年。以這兩塊離上黨最近的產糧基地為跳板,秦國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後勤壓力,奠定把趙國耗得不能不孤注一擲的物質基礎。而秦軍兵力真正超過趙軍,是在徵發十五歲以上河內男子趕赴長平之後。這些負責「遮絕趙救及糧食」怕是沒少消耗趙軍留在後方的物資。

即使用了那麼多手段,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戰還是大大出乎他的預料。他為了擺脫眼前的糧食危機而殺降,秦國從此徹底變成六國公敵。白起自己對這個後果有清醒的認識,故而後來堅決反對急於求成的秦昭王興兵滅趙。

秦趙兩國在休戰期抓緊生產,恢復了一些糧食儲備。秦昭王自稱是「三軍之俸倍於前」,但邯鄲軍民也渡過了糧食危機。趙國雖然兵力短缺,但食物足夠支撐到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春申君率楚師來援。而白起已經意識到,上黨郡與河內郡的糧食和人口在長平之戰中被打殘了,無法再就近支援滅趙大軍。秦國只能從大後方輸送軍隊和糧草,後勤補給線比打長平的時候更加漫長,即所謂「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根本打不贏。所以,武安君他至死都在勸秦昭王釋趙養民。

編後語:本文只是從史料分析白起屠殺趙軍俘虜的心理動機,不是為任何屠殺行為辯護。另外要說一下南京大屠殺。作為工業列強和守著魚米之鄉的日本侵略者,做出如此暴行,歸根到底還是出於軍國主義者的暴虐和讓中國人視作非人的那種凌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關羽走麥城時劉備見死不救,竟是因為取西川這個最大戰略失誤?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