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三藩之亂嚇得康熙搬出老孝庄,坐擁關寧鐵騎的吳三桂為何還敗了?

三藩之亂嚇得康熙搬出老孝庄,坐擁關寧鐵騎的吳三桂為何還敗了?

編者按:對於歷史上的王朝興替,一直有這個說法:一個新王朝建立幾十年後,傳到二代或三代時,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以前遺留和積累的問題會集中爆發。如果這個王朝處理不好,就會很快崩塌,如秦帝國。而如果王朝處理好了這個瓶頸期。其統治就會延續很多年。如處理好了七國之亂的漢帝國。而清代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可以說算得上清初時期最為嚴重的社會動蕩與瓶頸期。當時不僅是三位漢族藩王起兵,各地許多不滿清廷統治的地方勢力,包括當時台灣的明鄭,蒙古的察哈爾部,北京的「朱三太子」、陝西提督王輔臣等紛紛響應。甚至是朝鮮、琉球和日本,也都在策劃對三藩予以支持。那麼如此聲勢浩大的反清戰爭,為何最後會以失敗告終了呢?

談到吳三桂,除了他「三姓家奴」的光榮事迹外,更多的,可能還是他作為明末著名的關寧軍最後一代掌門人這一身份。那麼吳三桂在發動「三藩之亂」時,這些前關寧軍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呢?這個答案很不幸,是沒什麼作用。從1644年吳三桂降清入關算起,一直到三藩之亂,期間已經過去將近三十年。換句話說,三藩之亂時期,吳三桂軍隊的主力,實際上更多的是入關後的「關二代」甚至是「關三代」。加之南明滅亡已經過去十年,這讓吳三桂手中的這些原關寧軍的後代,其實就和清廷手中的八旗一樣,也面臨著戰鬥力下滑的問題。

雖然軍隊的戰鬥力下滑,對於任何政權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過對於整個三藩之亂來說,戰鬥力的問題,卻也僅僅是諸多問題的冰山一角。整個三藩之亂其實最大的問題,正是在於他們自身。首先是有關三藩之亂的參與者,雖然我們經常會望文生義的將其理解為三個漢族藩王共同起事,但實際上,這其中平南王尚可喜本身並沒有參與叛亂,而反叛的其子尚之信,更多是由於與其父不和,與清廷本身矛盾不大,加之勢力有限,因此很快就接受招撫。

像尚之信這樣的「二五仔」,卻還不只是他一人。實際上包括,陝西提督王輔臣,孔有德舊部孫延齡等這些三藩之亂的響應者,實際上都是還保持著與清廷之間聯繫的「二五仔」。至於另一個參與起事的藩王靖南王耿精忠,雖然與吳三桂共同起事,但是卻與吳三桂之間少有合作,甚至在兩方勢力交接的一些地區,雙方還有大量的博弈。

其次,至於其他的像明鄭或者察哈爾部,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要麼是像京師地區活動的「朱三太子」,以及察哈爾部親王布爾尼那樣被清軍一招潦倒,無力與清廷進行高烈度的對抗,要麼更多是一群出聲不出力的「鴿子」。也因此,實際上在整個三藩之亂中,最有能理撼動清廷的,其實也就只有吳三桂和他的軍隊了。

而即使是勢力最大的吳三桂,其內部實際上也是問題頗多。在吳三桂主政雲南時期,由於為了能夠表現自身對於清廷的重要性,因此吳三桂經常在雲南地區故意挑動地方勢力之間的事端。但是在三藩之亂爆發後,這無疑讓吳三桂的後方一直不穩。加之清廷在三藩之亂時期,還曾直接對安南黎朝下令其軍隊北上助陣,雖然安南本身對清國的戰事還是保持中立的態度,但卻也依然是吳三桂軍隊後方一個非常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吳三桂與清廷的力量對比,實際上也非常懸殊。雖然一開始吳三桂起事時,看起來勢頭猛烈,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在軍事方面的明顯差距。首先在軍隊戰鬥力方面,正如前面所說,無論是清廷手中的八旗軍隊還是吳三桂手中原關寧軍舊部,都面臨著戰鬥力衰退的現實問題。但是與吳三桂相比,清廷卻可以從各地招攬新的漢軍綠營,以此來不斷為自身軍隊提供新鮮血液。而這些不同地區的漢軍,也帶來了更加多樣的戰法,只要花費時間和物力將其整合,這樣清軍將領在戰術層面,就有了更多的選擇。

與之相對的,從很多記載來看,吳三桂所率領的軍隊,雖然同樣入關已久,並且吸納了大量南方原南明軍隊和其後裔,但是整體戰術戰法,卻和他們關寧軍時代相差不多。換言之,在戰術層面上,對於清軍來說,吳三桂和他的軍隊,無疑算得上是一個他們熟悉的對手,而反之,此時的清軍,卻早已超出吳三桂的認識。

三藩之亂時的清軍,已經明顯兼具明代和本身一些漁獵、游牧特徵的戰術戰法,同時相對於明末時期的明軍,也有著更多、質量更好的火器。

除了戰術層面,在戰略方面,吳三桂和清廷相比,也是劣勢明顯。正如前文所說。所謂三藩之亂,實際上就是吳三桂與一群「二五仔」、「鴿子」以及「戰五渣」們的組合。也因此,雖然在戰爭中的確讓清廷面臨各地開花的窘境,但是相對於與吳三桂方爭奪最激烈的兩湖地區,其他各戰線的軍事壓力其實並不大。而至於相對的,圍繞吳三桂勢力的各方心懷二志的「合作者」們,不僅會成為吳三桂一方側翼的不穩定因素,同時也把吳三桂的作戰方向徹底限制在了兩湖地區。

而至於行政和後勤領域,吳三桂和清廷更是天差地別。由於吳三桂本身並沒有對推翻清朝做長期準備,因此在三藩之亂開始時,即使一開始勢如破竹,卻並沒足夠的行政力量去快速消化這些地區。而清廷雖然在戰爭中失去了大片領土,但本身的行政體系,卻依然比當時任何的反清勢力都更加完備。同時由於連接南北的經濟命脈京杭大運河,還完整的控制在清廷手中,因此清廷依然可以集結大量人力物力,源源不斷的投入前線戰鬥。

除此之外,雖然吳三桂在起事之後,也以自封「興明討虜大將軍」來試圖招攬原南明舊部。但畢竟吳三桂本人,有著處死南明永曆皇帝的「光輝」事迹,尤其是後來吳三桂更是自立為帝,因此這讓他本人對於原南明舊部的吸引力,其實也非常有限。也因此,所謂三藩之亂「復興」明朝,無論是從起事者們的野心,亦或是實際力量對比來說,都是現代人不切實際的想像。總之,也正是因為挑戰者的段位眼界和實力問題,以及「黑歷史」,才讓清王朝較為順利的度過了那個對於王朝來說最脆弱的瓶頸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抗戰時亮瞎眼的牛尾大刀Pk日本武士刀,誰更牛?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