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打破舊常規,探索新思路

打破舊常規,探索新思路

打破舊常規,探索新思路

——評影片《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

作者:李建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心理學上有條規律,對一個人或一件事,如果從陌生推導到另一個陌生,人們可能只會覺得詫異和奇特;但是,如果從熟悉到陌生,人們就會經歷一個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新近上映的由上海電影集團製作的紀錄片《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無疑是符合後者規律的。宋子文何許人也?國母宋慶齡之弟、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之兄也。在我們的記憶中,他是留美博士,從事文職,曾任中華民國代理行政院長和財政部長,長期活躍在外交界和金融界。現在,影片把他與驚心動魄的「被刺殺」連在一起,就有了一種出人意料的「爆款」效果。可見,影片編導是深諳藝術規律和觀眾心理的。

當然,影片的探求和創意還遠不止這些,本文對其看點略作解析:

看點一,超越性

影片講述了一起真實的事件:1931年7月23日,「暗殺大王」王亞樵在上海北站精心策划了一場針對民國要人宋子文的謀殺。而在同一時間和地點,日本軍部也布下損招,利用中國黑幫勢力,行刺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著意嫁禍中國,藉機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事件本身撲朔迷離、戲中有戲,足以奪人眼球。然而,導演卻並不迷戀這一原生故事,在鋪陳刺殺始末之際,藉助電影化敘述手法,勾連時空,多線敘事,勾勒出錯綜複雜、懸念迭起的刺殺疑雲,著意捕捉表象之後的歷史真相。對於一部非虛構性的劇情片來說,甘願捨棄暴風驟雨、刀光劍影的劇烈衝突,專註於歷史謎團的爬梳剔抉,是需要勇氣和冒險精神的。因為捨棄的是最具視覺化效果的「武戲」,追尋的卻是見仁見智的「文唱」。也正是在這種開闔取捨中,我們看到作品格局的大小和立足點的高低。試想,如果僅僅滿足於刺殺的懸念、案件的重述,那麼至多是解開某一樁往事的懸疑,劃開歷史橫切面的一個小口子。

正如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言:重要的是講述神話的年代,而不是神話講述的年代——如何講述比講述什麼更加重要。大歷史觀的融入和穿行,使影片獲得了異常開闊的視野。縱橫捭闔的人物交織,交叉錯落的武戲文唱,將上世紀三十年代國際國內繁複的宏大背景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不但看到了國民黨高層的明爭暗鬥,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虎視眈眈,也目睹了民族危亡繫於一線、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東方主戰場的波詭雲譎。這些隱藏在各方博弈之後真相的揭櫫,遠比一樁刺殺案的容量更為豐富、更為重要。編導的選擇打破了歷史人物紀錄片的常規套路,不但承擔起了歷史見證者和記錄者的功能,還為拓展歷史劇情片的潛在張力和藝術可能性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看點二,場景化

美國著名編劇尼爾?藍道曾說:「作為一種視覺媒體,角色最好是用演出而非解釋的方法來呈現。利用精心設計的視覺線索,把看不見的內心轉折、隱秘往事和情緒衝突展現出來,效果會比直接說明好很多。」是以,電影理論家們一再強調:電影真正的台詞是畫面。不過一般以為,用場境、畫面呈現而不用話語陳述,只是故事劇情片的專利,殊不知,對於紀錄類影片同樣也是適用的。

因為事件發生的時間並不遙遠,《刺宋》涉及的史料和檔案應該是較為豐富和完整的,正因為此,一般的編導者很難擺脫對於資料的依賴,走輕車熟道、順水推舟之路。本片編導卻有意棄置使用大量歷史資料佐證的手法,以一幕幕場景、一個個橋段為基本單位,將紀錄片的真實感和劇情片的現場感結合起來,輔之以歷史影像的攛掇組合,真實地重現了發生在1931年詭譎離奇的雙重錯位謀殺案,將風雲突變的大歷史、大場面活靈活現地展現在銀幕上。行為的邏輯、劇情的發展、場面的調度,達到了很高的粘合度,乃至於我們無法明辨這到底是一部人物片還是一部劇情片,是一部故事片還是一部紀錄片。跨類型的操作,使影片風格別具,更使其獲得了少有的藝術自由。影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有故事;關涉的每一樁事件,均有始末。即便是一些過場戲,一些陪襯人物,都有自身的發展邏輯,都有作為歷史見證存在的必要。人物活了,整齣戲也活泛了。

畫面感、場景化不僅簡潔明了,可看性強,而且使歷史更有了感染力和衝擊力。無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民國頭面人物,還是國難當頭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微妙情勢,這些淹沒在故紙堆里歷史生態和人物軼事,因為有了具體生動的影像再現,而有了生命、有了品貌,呆板的文字資料有了形象的迭代、人為定型的人物有了靈動的壽數。歷史從來是灌注魂靈生氣的,只不過後人的意識定位將其壓縮固化。場景化恢復了歷史的本真面目,使後來人能夠從冰冷的印刷載體中走出來,重新感受到歷史的體溫和生命的能量。這可能是歷史學家們難以完成的任務,卻是藝術家們應該擔起的職責。

看點三:沉浸式

沉浸式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個人精神完全投注於某種活動而難以自拔。沉浸式體驗須有三大條件:一是設置玩家的能力要與挑戰相配,若能力較低則面臨很大的挑戰,或能力很高但面臨的挑戰很低,都無法如願以償。二是設計體驗過程時,要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能給觀眾帶來強烈震撼的視聽衝擊,並使其享受身臨其境的虛擬體驗。三是設計的交互行為有即時的反饋,讓人感覺任何互動都有回應。可見,一部藝術作品,要引領觀眾進入沉浸式體驗,並非易事。但是,我們在觀賞《刺宋》過程中卻感受到了這種體驗。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是統籌駕馭。一場刺殺,牽動了數十個人物,涉及事務以海量計,所謂千頭萬緒、錯綜複雜,但編導始終堅持「為我所用」,非相關人物一概不取,無關聯事務一律免談。雜亂中有主線,錯落里重聯繫,雖頭緒龐雜,始終一線牽連,由不得觀眾分心和齣戲。

二是章回安排。故事的源頭起自多年之前,起承轉合,時序延宕。若處理不好,便會一盤散沙。編導以古代小說的章回體籠而統之,妙妙手回春。四個章節,外加一個序幕,人物自在自為,分解恰到好處。

三是幾多設問。對過往繁複歷史,今人難免多有疑問,每到關節處,編導總是設問自答,回應可能的疑竇,既及時解答了觀眾的關注,又使劇情得以順理成章地推進。

四是視角設定。故事的講述人設定為二:一是歷史當事人唐腴臚,全知視角;二是編導自己,客觀視角。前者負責歷時的編排講述,後者承擔當下的陳說闡發。連橫合眾,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眼光獨到,既提攜了原生歷史的寬度,也照顧到了目下認知的深度。但需要指出的是:雙講述人的形式,「合理」沒有問題,是否「合情」值得商榷。每每編導出面,物換星移,情境宕開,觀眾難免不明就裡,更要命的是編導高談闊論,生怕觀眾不理解,耳提面命,難避說教嫌疑,還使影片時不時出現梗阻,可能得不償失。

總之,一部不到90分鐘的紀錄片,提供了這麼多新的看點,作為一個觀眾,自然覺得值!而歷史紀錄片到底怎樣拍,《刺宋》的探索和實踐,是否也為其他電影編導打開了一扇窗戶?(李建強)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面向社會長期徵集優秀稿件。誠邀您圍繞文藝作品、事件、現象等,發表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評論意見。文章2000字以內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內容。來稿一經採用,將支付相應稿酬。請留下聯繫方式。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投稿郵箱:wenyi@gmw.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枸杞加「一物」泡水喝,堅持7天,可能祛除濕氣,水桶腰慢慢變細
上班族該如何保持合理飲食和健身?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