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用節氣作為節日的,就這一例吧,而且還是經典唐詩的題目

用節氣作為節日的,就這一例吧,而且還是經典唐詩的題目

二十四節氣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一直延續到今天仍然在使用,說明其本身的科學性,也說明今天的我們對古代智慧的認同。

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一年當中天氣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和當時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不過在古典時期當中節氣和詩詞的結合會產生出不一樣的色彩。縱覽中國古代詩詞時,用節氣作為節日的,而且還以唐詩題目的身份來出現的,恐怕不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唐詩我們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就是杜牧的《清明》。這首古詩的題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且也是一個節日。清明節,春天的時候大家都會過的。不過今天的清明節和古代的清明節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翻閱那些古典詩詞,還有文學史料能夠發現,古代的清明節向來是踏青、全家團圓的節日。而今天的清明節更多的是給祖先上墳,表達祭祀之意。

其實古代人在春天的時候也有祭祀這樣的習俗,只不過不是在清明節完成的,而是在清明節的前幾天的寒食節完成的,只不過和清明節挨得太近,在今天還是接也慢慢的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不過很多人在讀這首唐詩的時候,很容易牽強附會,把杜牧唐詩當中的清明結合今天的清明節混為一談。這首唐詩所表達的情感有幾分悲傷,再加上春雨連綿,詩人的內心也是有斷魂之感,更容易讓人想起是因為人們是因為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所致,所以才會如此哀傷。

實則不然。在杜牧寫這首唐詩的時候,給祖先們祭祀的日子已經過去。那麼為什麼杜牧在這首唐詩當中依然表達出和上墳時一樣的心境呢,甚至還要借酒澆愁?

這才真正體現出了這首唐詩的主題,那就是表達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對團圓的盼望。還有一點就是對於人在他鄉踏青而被春雨淋濕的傷感。

杜牧的這一首唐詩寫於他生命晚,他也和李商隱一樣,一生當中都經歷非常坎坷,而且有太長的時間都是在他鄉的漂泊到中度過的。所以在一個春雨淅瀝的日子裡,寫出這樣的詩作並不意外。

在這樣一個春天,在這樣一個遠離故鄉的季節,在這樣一個踏青而不得的瞬間,詩人的內心難免會生出傷感。其中或許沒有對於上墳所表達的哀思,但是作為一個漂泊他鄉的遊子,遭遇春雨淅瀝生出幾分愁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而這種愁緒的排解,唯有飲酒。所以是最後詩人才會寫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為了能夠借酒澆愁。

整首詩的起承轉合非常自然。第一句就明確了情景和氣氛,第二句真是刻畫了人物的情緒,人物內心的情感帶入到詩歌當中。第三句則是提出了擺脫這種傷感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最後一句。整首詩的主題呈現螺旋上升的,結構耐人尋味,也體現出了詩人創作的獨特技巧。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看李商隱的人生困局,再看好朋友悼念他的14字唐詩,不勝唏噓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