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請注意!用對這些方法,爸爸也是帶娃好隊友
前些日子,我們口袋推送了一篇文章《沒當媽的歲月已成前世,生娃後才是今生》,這篇文章分享了三位媽媽在生娃前和生娃後的變化,以及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評論區里一個媽媽這樣說:「然而看到這些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媽媽,即使分享給爸爸他們也會懶得打開」。
這位媽媽的評論立刻觸動了我,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爸爸不理解媽媽的產後變化、極少參與深度育兒的現象真的很普遍。甚至因為普遍,而讓部分爸爸感覺這就是心安理得的事。
我隨手在網上搜了一下關於「爸爸育兒」的話題,發現大多數與「爸爸育兒」相關的話題都是致力於勸爸爸們參與育兒。也就是說爸爸這個團體還站在育兒大門外,咱們還得解決把他們拉進門這一基礎問題,才能談接下來爸爸應該怎麼做。
網上,為了拉爸爸們進門的話題比比皆是:《為什麼爸爸應該參與育兒》、《爸爸參與育兒的好處》、《家庭育兒中爸爸應該擔當什麼角色》、《靠譜的童年需要爸爸參與》......看看,呼籲爸爸參與育兒的呼聲有多高,就知道爸爸不參與育兒的現象有多普遍。
從「喪偶式育兒」到「詐屍式育兒」,無不在「安慰」著廣大媽媽:「哦,你老公不帶孩子啊,我老公也不帶」。最可怕的就是,當我們都認為爸爸不帶孩子很正常時,這種無奈就變成了縱容。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爸爸陣營
其實說起來爸爸慢慢淡出育兒圈是有原因的,為什麼要說爸爸們是「慢慢淡出育兒圈」的呢?有的媽媽可能會覺得,他們難道不應該是從來就沒進過這個圈嗎?其實不盡然。
當孩子呱呱墜地時,看著眼前這個小生命,大多數爸爸的內心一定也是心潮澎湃的,也一定滿心歡喜地幻想著能牽著她/他 的手慢慢陪她/他 長大。
這時候爸爸陣營主要分三類:
第一類是迫不及待地想加入育兒圈的,他們每天抱著孩子看不停、親不停,然而卻感覺自己幫不上忙。餵奶吧,他有這心也沒這力;洗衣服吧,老人手腳麻利地老早洗好了;做飯吧,他不幫倒忙就算做好事了......一來二去,他就成了編外人員。
第二類是看著全家人圍著產婦、新生兒團團轉,自己老早就做好了定位,現在幫不上忙,等孩子長大了我再陪她/他玩。他一開始就把自己界定為編外人員了。
第三類是無論照顧孩子還是照顧產婦他都能插一手的,即使挑不起大梁,他也能打打下手。
你會發現,第三類爸爸會很自然的成為願意陪伴孩子的爸爸,而第一類和第二類就有些困難了。為什麼會說第一類和第二類爸爸將來願意深度陪伴孩子的可能性較低呢,那是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成為了編外人員的話,接下來幾年時間裡,他們只會離「育兒圈」越來越遠。
遠離「育兒圈」的原因
其實第一類和第二類爸爸漸漸遠離育兒圈除了「幫不上忙」、「沒有存在感」外,還有孩子的因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她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會經歷一個 一元 → 二元 → 三元 的關係發展過程。
孩子最開始時認為他/她和媽媽是共生的關係,「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這個時期又叫一元關係期,從孩子的心理角度來看這個階段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可以解讀為孩子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等孩子到了半歲-3歲左右就進入了二元關係期,在孩子心目中「媽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對我的方式,決定了我是否快樂」。從孩子的心理角度來看這個階段就是孩子與母親的關係。
在一元關係期和二元關係期,爸爸「退居二線」成了背景牆或者圈外人。
在孩子3-6歲時就進入了三元關係期,這個時候就會上演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之間的「愛、恨、情、愁」。而這個時期親子關係就會到達一個很微妙的節點,習慣了做圈外人的爸爸不知道該如何走進圈內了。
有兒童心理專家稱一元、二元關係期,是爸爸輔助媽媽與孩子達成足夠的親密關係,而三元關係期就要改成媽媽輔助爸爸促進親子關係。
如何當好「幕後的女人」?
很多媽媽說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也願意在三元關係期做「幕後的女人」,然而有人不願意登上當主角的舞台這可怎麼辦呢?
我當初由於工作關係,孩子滿月後就跟孩子爹兩地分居,好幾個月才能見上一面,在孩子兩歲前是一元、二元關係期,娃爹缺席似乎也無所謂。由於難得見上一面,更別提有機會給娃爹普及養育孩子的知識了,於是娃爹對於如何養育孩子完全停留在「想當然」的階段,他見著孩子吃手,還非常嚴肅地告訴我,必須糾正!甚至還給我講誰誰誰在孩子手上塗辣椒水、苦膽水糾正效果一級棒。當時我想著反正育兒問題上我做主,娃爹說我也就讓他說,持放之任之的態度。
三土兩歲後,我們終於一家三口大團圓了,這時候之前放之任之埋下的種子就發芽了。兩歲的三土開始「愛」上了扔東西(兩歲左右的孩子會通過扔東西的方式來建立空間認知),娃爹一方面抱怨我慣壞了孩子,一方面準備了戒尺說要「痛下殺手」糾正孩子的「不正之風」。這時候我意識到要改變娃爹的做法,必須改變他的認知。
改變計劃一:人丑多讀書
我翻出一些跟孩子心理、行為有關的書籍,以及爸爸需要多陪孩子的文章,還特意把最關鍵的地方做上記號,拿給娃爹看。然而,結果就是,人家根本就不看。
被我催煩了,就很敷衍地隨手翻一翻。不僅不思考,還理直氣壯地認為這些都是我「慈母多敗兒」的借口。
看娃爹這副態度,我生氣、我抱怨、我氣憤,真覺得每天只有和娃獨處的時間才能開心一點。
這一局,完敗!
改變計劃二:強扭的瓜不甜
既然不願意學習,我只好通過多創造機會讓娃爹多一些陪伴,我想我改變不了你,說不定孩子可以。
娃爹下班後,我就躲開,給他們父女倆騰出相處的時間和空間。娃爹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每次我不在他都會陪著孩子,然而這個陪就是娃爹坐沙發上看手機,然後娃自己在爬爬墊上玩玩具。
在這樣毫無交流地「陪伴」下,娃自己安靜地玩了不一會就鬧著找媽媽。於是,娃爹不是抱怨陪孩子無聊,就是抱怨孩子怎麼就離不開媽媽。
這一局,再次完敗!
改變計劃三:讓玩變的有趣
在學習計劃和陪伴計劃都宣告失敗後,我也有些灰心喪氣了,可是總感覺娃爹也是家庭成員,不應該那麼早就放棄他。陪孩子玩的擔子又回到了我的肩上,可是每次陪孩子玩,我仍然會有意無意地拉上娃爹,即使他就坐在一邊看手機或者發獃。
為了吸引娃爹的注意力,每次陪孩子玩我都會表現得誇張一點,讓他思考「你們怎麼看上去那麼開心呢?」(全家欠我一個影后)
再就是給娃爹一些當配角的戲份,比如玩拋球遊戲,我會特意拋給他,再讓他拋給孩子;玩捉迷藏遊戲,我會在娃爹身上蓋一張紗巾,然後牽著孩子去找他;玩搭積木的遊戲,我會讓孩子遞給娃爹一塊積木,讓娃爹也貢獻一份力......真的是絞盡腦汁地給這個爹爭取一切可以和孩子「交鋒」的機會。漸漸地,當我再陪孩子玩的時候,娃爹就會很自然的參與進來了,孩子也開始期待爸爸的參與了。
這一局,讓我看到了曙光!
改變計劃四:男人也需要鼓勵
看到局面有所好轉,我知道必須趁熱打鐵,於是我又準備給娃爹和娃騰空間了。陪娃搭積木的時候,像計劃三那樣,讓孩子邀請爸爸來參與,爸爸無論搭成什麼樣,必須鼓勵,而且是帶著孩子一起鼓勵,給爸爸鼓掌,並且用誇張的語氣誇讚「哇,爸爸好棒」。我還會把自己擺在弱一些的位置上:「我真覺得我自己思維完全固化了,這麼多積木,可是我除了壘高高,真不知道還能怎麼玩,我真擔心我會耽誤孩子的創造力啊?還好有你在!」
孩子和爸爸只要在互動,一旦孩子表現得很開心時,一定要抓住時機發表一下感嘆:「你看,和爸爸玩,孩子多開心。」
孩子會朝著父母表揚的方向發展,男人也一樣!抱怨、責怪、生氣,只會進一步將他推離育兒圈。慢慢地,娃爹有了存在感,他開始覺得陪娃這件事離開他就是不行,於是開始自告奮勇地要求陪孩子玩。
這一局,改觀大大滴!
改變計劃五:付出就是一種情感投資
有兒童心理專家將親子關係比喻成一杯水,要想這杯水一直保持滿盈狀態,你就得不斷地「續杯」。父親與子女的關係也是如此!
經過一系列的親子陪伴後,娃爹開始發現陪娃玩原來是一件這麼有趣的事。可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應該只建立在快樂上,悲傷時、痛苦時、難受時都不應該讓父親缺席。這就好比兩個人談戀愛,分手時難免傷心,也許不是因為你捨不得對方這個人,你捨不得、放不下的是曾經的付出。親子關係也一樣,親子之間的鏈接也需要用「付出」來做投資。原來孩子生病我想著娃爹要上班,我都是自己處理、自己帶孩子上醫院、自己抗,後來我一定要讓娃爹參與進來。半夜孩子發燒,我會叫醒娃爹讓他去幫忙拿體溫計;我去拿葯,我會讓他來安撫孩子。總之,讓他親自參與、親自體會後,他才能真正的明白照顧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更能明白孩子成長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磕磕絆絆需要我們家長通過學習而變得更強大。
當然,娃爹上班時,孩子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孩子成長中的變化我都會記錄下來,拿給娃爹看。這個時候,娃爹已經開始關注孩子的成長和變化了,每當看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他都能笑得合不攏嘴。
這一局,已足夠寬慰我心。
改變計劃六:自主學習和思考
通過一段時間的深度陪伴後,娃爹開始發自內心地感覺自己對孩子的認知太淺顯了,我發現他會有事沒事地翻看之前打死也不看的育兒書籍,看到感同身受的地方還很激動地跟我探討。娃爹的手機上也訂閱了很多跟孩子有關的資訊,有時候對於孩子的行為他解釋得頭頭是道,表現得比我還懂。
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可是當這個人發自內心愿意覺醒的時候,真是有乘風破浪之勢。
改變計劃七:父親的專屬陪伴
之前看過很多文章,爸爸陪伴和媽媽陪伴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會帶給孩子不同的體驗。現在,當爸爸願意陪伴孩子後,我才發現這些文章說得太對了!
我陪孩子的方式主要就是日常照顧、講故事、學英語、一起玩玩具、一起散步......
而娃爹陪孩子的方式就增加了更多的想像力、趣味性和挑戰性。他會鼓勵孩子去野外探險,會帶孩子去學新技能。為了給娃拍出好看的照片,他開始研究拍照攝影技術;為了讓娃吃到可口的點心,他開始帶著娃做烘焙;為了鼓勵孩子,恐高的他開始挑戰高空項目;為了安撫孩子,他可以把掉在地上的冰淇淋變成孩子的家庭滑冰場......
從計劃一到計劃七,我感覺像經歷了一個世紀,然而好在因為不放棄,我最終「得逞了」。現在,娃爹出個差,娃眼淚花花地一直問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娃爹也一會一個電話、一會一個視頻想看看娃、想和娃說說話。
這個過程,我也在朋友圈記錄了一些娃爹日漸改變的情況,現在翻起來回憶起這一路的心路歷程,真是被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啊。
最後,我想告訴媽媽們,別放棄,試試看我曾經用過的那些步驟,當爸爸發自內心地願意陪伴孩子時,你會發現他在「育兒圈」玩得比媽媽還溜!
TAG:口袋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