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小說的特色敘事,要從「傳奇」中探尋!

中國小說的特色敘事,要從「傳奇」中探尋!

深/度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有沒有自己的特殊傳承與特色敘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傳奇』傳統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批准號為13BZW113)通過研究明確指出,「五四」以來「新文學」背景下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就是以其對中國古代小說「傳奇」敘事傳統所進行的承襲、轉化和發展,創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獨具「中國特色」的話語機制和敘事模式。

原文 :《傳奇:中國文學對本土經驗的探尋》

作者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 張文東

圖片 |網路

傳奇與傳奇敘事傳統

中外文學史上都有所謂傳奇小說及傳奇敘事傳統。就中國小說敘事的發生而言,「傳奇」中國小說自唐人「好意作奇」以來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體類及其敘事模式,是中國小說發展達到成熟階段的一個基本標誌,其基本形式要素就是強調情節的「奇幻」與人物的「特異」。作為一種敘事模式來說,它追求敘事結構與時空的「非常態性」、敘事手段與效果的「虛擬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敘事本質上的浪漫性。

從中國小說史的角度看,從宋元話本到走進明清戲曲再到拓展為章回體小說樣式,「傳奇」逐漸成為中國小說發展中最為流行、最易接受的傳統敘事模式之一。因此說,在中國古代小說的發生、發展當中,真正作為小說的「傳奇」,既是最核心的小說敘事「表現」模式,也是普通大眾最傳統的小說「接受」模式,對於包括二十世紀小說在內的中國小說整體發展演變而言,它必然是一種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同時也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模式和敘事傳統。

西方小說的敘事傳統雖時常被區分為「傳奇」「小說」兩個主要模式,但作為「詩的」、「史詩的」或「神話的」傳奇,同樣作為一種文體類型,以幻想的姿態填補著社會發展的個人實現感,孕育了個人與社會錯落有致的風韻,始終與中國古代「傳奇」及其敘事「異構同質」。所以,無論是最初中國現代小說的發端,還是直至今日中國小說的發展,始終都呈現著一種向中國「傳奇」經驗與傳統進行承襲、轉型和創新發展的軌跡與樣貌。

二十世紀的傳奇軌跡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說」肇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轉型發端中,依據社會改良與思想啟蒙的時代要求,中國小說在開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學傳統主題規範與形式束縛的同時,又因「傳奇」的故事化敘事、大眾化接受以及民間化發展的特殊價值,表現出一種對於傳奇敘事的特殊選擇。其後在中國「五四」以來現代小說敘事理念及模式確立的過程中,儘管表現出一種向西方小說學習的、反傳統的整體態勢,但作為一種強大文學傳統的傳奇敘事,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現代社會的形成、啟蒙與救亡的目的,大眾讀者的擴展,民間樣式的萃取等社會與文學的因素,不斷煥發出更為深刻而巨大的新生力和影響力,在現代小說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當中被有意識並個性化地轉化、使用和發展著。

整體梳理起來看,魯迅《故事新編》中的「歷史中間物」沈從文「湘西世界」「現實中間物」兩種傳奇,都是借傳奇敘事之形,以懸置於歷史與現實之間的不同的「中間物」敘事,來傳達現實人生的良苦用意;

「新感覺派」與「後期浪漫派」的都市浪漫傳奇張愛玲的普通人的「新傳奇」,則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觀與現代都市大眾閱讀背景下所生成的另類與特異的都市書寫,用新的媚俗手法來奪取廣大的讀者,以傳奇敘事形成了傳統與現代之間、雅與俗之間的「對立共構」;

再到以革命的歷史與英雄的傳奇契合而成的「現代革命傳奇」和走進當代的「紅色經典」傳奇這裡,實際上從1920年代的「革命文學」開始,歷經左翼文學、解放區文學,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文學與「文革」小說,都是以在特殊意識形態要求下「革命」的歷史敘事與英雄敘事,呈現著典型的傳奇敘事樣貌;

新時期前後以文學與人的復歸為標誌的現實主義的「人性傳奇」和以文學的尋根與歷史的重現為表徵的新的歷史人生傳奇,不論是回望過去、撫平傷痛,還是反思歷史、正視現實,或是放眼未來、開拓進取,這一時段的中國小說都在強烈的現實主義旨歸中有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形成了多元而豐富的傳奇景觀;

1990年代以後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與大眾文化背景的生成,文學在其必然的商品化轉型中日益凸顯出大眾、民間乃至通俗的品性,其小說敘事便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大眾傳奇為載體,通過市場化運作來獲得大眾閱讀的最大可能性。

尤其是在今天新的大眾文化背景下,小說敘事已經具有了更寬泛的文化意味和更豐富的文化意義,而傳奇敘事作為中國小說自古以來最重要的經驗和傳統,早已在大眾文化的意義上成為中國讀者閱讀接受的慣常思維模式,進而也為傳奇敘事的承襲、轉型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經驗的世界空間

在當前的文學與文化環境當中——無論是大學的文學史課堂,還是市場化的文學活動,以及普通大眾的泛文學閱讀——各種各樣的西方話語,常常都具有主導甚至霸權的意味。因此,對於「五四」以來尤其是當代意義上的文化與文學的「斷裂」現象進行反思,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仍舊是將「敘事」作為一種「舶來品」,認為中國現代以來的文學敘事是以傳統文學的叛逆者的姿態來完成其所謂現代性的新生與勃發的,或者是在中國文學敘事問題的研究中,依舊總是借西方有關敘事理論來進行某種「形式創新」上的把握,即依然看不到中國整個二十世紀以來的小說敘事中的富有「文學精神」意味、尤其是承襲中國文學傳奇敘事傳統之「中國經驗」的內容,那麼,不僅是我們沒有真正把握好中國文學本土經驗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傳承,同時也會使中國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下走向世界、走進世界的追求與實踐中,始終都缺少甚至是放棄了一種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託和現實資源。

按照「傳統」與「發展」、「民族」與「世界」始終是一種「對立共構」關係的理解,我們任何一種關於全球化時代里的中國文學自身及其與世界文學的建構的認識,既離不開對悠久的傳奇敘事傳統的確認和梳理,也離不開對其中「中國經驗」的發現和發掘,當然更離不開全球化語境下對文學本質與品格的重新認識和判斷,尤其是在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文學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上

因此,梳理二十世紀及至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中傳奇敘事的發生與發展,發掘其中西互滲影響下的轉型與新變,把握其基本類型、模式與演化軌跡,尋繹其從背景到資源、從主體到映象、從承襲到創新的內在規定性,就不僅是對已有「中國經驗」的認識和把握,也是在新的「中國文學」的意義上對新的「中國經驗」的探尋和思考,即在深刻理解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基礎上,依據全球化時代的大眾文化語境、多元開放結構以及數字媒體傳播等新的背景和資源,結合中西文學在傳奇敘事上相互承襲、借取並新創的典型例證,在當下的「新時代」的意義上探求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新的可能性、中國文學走向並走進世界文學的可行性路徑、中國文學以「中國經驗」為特色基礎與外國文學共同構建「世界文學」的可能和空間。(課題研究成果著作《「傳奇」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即將由三聯書店出版)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8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低美感社會」的鍋,到底誰來背?
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公平、安全要兼顧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