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農民工的妞兒

聞小涇

她縮在牆的一角,面前是一方瓷片

她在認真地做著作業

清秀的臉龐,有著城裡人的味道

做了一會兒,她就停下來

凝神注視著父母——他們在牆的另一角

努力地抹著水泥

有時伴著機器的切割聲

——她的臉上並沒有出現困惑或痛苦的表情

對這一切她似乎習以為然——

又過了一會兒,她乾脆停下作業,跑到

母親的身邊,她母親也停下手裡的作業,陪著她

玩耍起來,小小的收音機里也響起了音樂聲

——她母親說,打小就帶她

到工地上,她已經習慣了

今年13歲,念五年級。

專家點評

這首詩初讀起來,有些早期白話詩的影子,讓人想起沈尹默的《三弦》和劉半農的《一個小農家的暮》等作品。平實淺淡的語言、白描式的勾勒、人生的底層關懷、拙樸中透著鮮亮的形象,這些都構成這首詩達乎及格線的必要條件。在一百年後的中國,農民工題材的詩歌似乎又迎來新的青睞和新的尷尬。所謂新的青睞,是指當代漢語新詩緊抓不放的道德擔當和團圓承諾,所謂尷尬,是指這類題材既不能形成懷舊倫理,也無力開拓出新的解放精神,從而只能做無地徘徊式的自言自語。詩歌發展到今天,寫作者內部意見分歧叢生,時時都能生出幾位弄潮兒或先鋒派,而不論東西南北風,當爭論暫停或悄息之際,出類拔萃的創造激情很快被拋棄,道德正確性鋪就了一個斜坡,通往一處「不壞」的窪地。這首詩的視點聚焦在一個在工地上寫作業的小女孩身上,如果她身上反射著什麼時代性的話,就是她不再是那個梳著長辮子的「李鐵梅」,亮出仇恨的目光;也不是黑白照片里在書桌前抬起頭來的「蘇明娟」,亮出渴望的目光。「縮在牆的一角」的「她」不再生成任何一種穿透性的目光——不論是穿透對立面還是錨定自我理想——「困惑或痛苦的表情」不再屬於她,取而代之的動作只有「凝神注視著父母」,不遠處正在幹活的泥瓦匠。在各種具有穿透性和破壞性的工地噪音的包圍之下,他們艱辛的勞動和古老的手藝不再被披抹上神聖光澤,也不再承擔某些過於堅硬的、大於肉體的真理。他們不止的勞碌和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強支撐起一個小家庭的屋頂,保存著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被一台小收音機飄出的樂音度量著,被偶然的遊戲填充著——用以抵擋那些迅猛的工業聲音,階層固化的水泥,農民工正從這種撕裂感中摳下幾個銅板。很難想像在工地寫作業的小女孩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她沒有態度,是感激貧窮?還是逃離貧窮?她現在沉浸於貧窮釀的蜜中,她在錯位中溺水,在粉塵和噪音中度過沉默的童年。彷彿這裡不需要什麼更多的人,以及更多的道德關注。這裡誕生了一種此時此地的詩學(與之相似的是天涯海角的詩學),忍受成了美德,內心移情成了日課,但個體的心智和反思是缺席的,對處境的態度亦是曖昧的。整首詩搖曳在青睞與尷尬之前,「念五年級」的小女孩馬上要迎來身心的初潮、青春的風暴和自我的啟蒙,讀者會更期盼著一場伊卡洛斯式的飛翔。

特邀點評:張光昕

詩人簡介

聞小涇,福建福安人,中國作協會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陸續有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在《詩刊》《詩選刊》《中國詩歌》《詩潮》《福建日報》《福建文學》等報刊發表,多次獲《福建日報》徵文獎、福建省優秀文學作品獎等,作品入選國內多種選本,已出版詩集《聽蟬》《空網蟬》等。

專家簡介

張光昕,文學博士,青年批評家。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有學術專著《昌耀論》,繁體詩論集《刺青簡史——中國當代新詩的閱讀與想像》,與友人合編《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北京青年詩會詩選》。2017年獲首屆J青年批評獎。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月圓之夜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300元稿酬徵集評論 |《外婆》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枕邊書——給沈念駒

每日好詩 | 農民工的妞兒

彈琴的育邦

一 鍵 關 注

中國詩歌網

喜歡這首詩,點 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薦號 | 遇見不論早晚,牽掛便是溫暖
每日好詩 | 獨 處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