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代山水大家——巨然

五代山水大家——巨然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生卒不詳,五代宋初畫家。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善畫山水,深得佳趣,知名於時。筆法師董源,早年著力刻劃形象,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金畫礬頭,晚年逐漸趨於淡泊,追慕自然。與董源並稱「董巨」,為江南山水畫派重要一支。並與五代荊浩、關仝和董源並稱五代至宋間四大山水畫家。其作品有《夏景山居圖》、《夏日山林圖》、《秋江晚渡圖》、《溪山漁樂圖》、《雲岩蕭寺圖》、《秀峰圖》、《遙山漁浦圖》等,還有《秋山問道圖》、《層崖叢樹圖》、《萬壑松風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煙浮遠岫圖》(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等傳世。

【名稱】五代 巨然 山居圖

【年代】五代

【簡介】絹本,墨筆,縱:67.5厘米,橫:40.5厘米。日本阪齋藤氏董藏。

此圖無款,亦未見歷代著錄,畫法蒼勁,筆墨厚重,層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煙林清曠,咫尺千里。畫群山叢林溪流橋杓竹籬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松秀粗放,繪畫技法以乾擦為主,略施烘染,氣韻瀟洒,運筆自然,有山似夢霧,石如雲動之感。右上鈐有「天曆之寶」大印,右下有明紀察司半印,可知曾為元、明內府收藏。

五代釋巨然畫作,傳世甚尠,此山居圖於二十世紀初流傳到日本之後,幾乎不再現身。原跡應該尚存人間,可惜藏家秘之不出。前陣子在圖書館借得內藤虎次郎所著《支那繪畫史》一本,內有珂羅版印刷的山居圖一幅,雖不甚大,賴得製版精良,掃描之後仍能窺得全貌。圖上有元文宗「天曆之寶」以及明「司印」,至遲是宋人作品。

【名稱】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

【年代】五代

【簡介】絹本,墨筆,縱:165.2厘米,橫:77.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無款,以立幅構圖畫重重疊起的山巒,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處茅舍數間,屋中有二人對坐,境界清幽,前人謂巨然之山水,善為煙嵐氣象,「於峰巒嶺竇之外,至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也」。

《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極佳妙境。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多少體現出秋爽的感覺。

《秋山問道圖》在畫法上,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即礬頭),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然後,以破筆焦墨點苔,點得非常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氣勢更加空靈。順便說一下,山水畫中點苔的作用,它可以表現遠處叢樹、雜葉;可能表示石上青苔;也可以用它來打破一下皴法的單調,使畫面更有精神,增加—種形式美。在這幅畫上點苔相當成功,而且顯示出巨然皴、染、點技法非常成熟。另外山頂中夾著礬頭,使皴筆密中「透氣」,有以虛映實的效果。當然礬頭如果用得太多,則會造成景碎,破壞山的整體效果。

唐宋間,禪宗盛行,南方山水畫派崇尚「平淡天真」。觀此圖,雖主峰聳立,卻無堅凝、雄強之勢,但見柔婉;曲山抱合處,密林叢叢,三二茅舍坐於其中,柴門洞開,引小徑迴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樹木偃仰,碎石臨流,蒲草迎風。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如米芾所贊,「……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明潤郁蔥,最有爽氣……老年平淡趣高。」「巨然山水,平淡奇絕。」巨然師董源畫山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深厚,山頭轉折處疊以礬頭,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點飛落,「用筆草草,近視之兒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流蕩。

【名稱】五代 巨然 溪山蘭若圖

【年代】五代

【簡介】軸,絹本,水墨,185.5×57.5cm。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名稱】五代 巨然 層岩叢樹圖

【年代】五代

【簡介】絹本,墨筆,縱144.1厘米,橫55.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山峰層巒疊嶂,山勢奇峭險峻,林中小徑,曲折環繞,虛實相生,意趣深遠。另外,畫中勾皴兼具,筆墨秀潤,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無作者款印。不過有明代董其昌的題識,稱此為「僧巨然真跡神品」。

【名稱】五代 巨然雪圖

【年代】五代

【簡介】立軸,絹本,水墨畫。縱:103.5cm,橫:52.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據詩塘董其昌(1555~1636)的鑒定款題,定為五代巨然所作。巨然,南唐五代畫家,南唐亡為開元寺僧,工畫山水,以披麻皴描繪江南景物,畫風平淡天真。

本幅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緻,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岩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從披麻、捲雲皴而來,林木方面,松針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但運筆布墨極具畫家個人的特質。筆法與巨然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格有別,可能是宋人宗法李成風格之作。

此圖無款,宋明時曾為宮廷收藏,畫上鈐有「緝熙殿寶」大印,明紀察司半印及乾隆諸收藏印。詩堂上董其昌題「巨然雪圖,董其昌鑒定」。明末為王時敏,後歸崑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內府,表現奇峰積雪高出雲表,其下坡陀岡阜松杉蕭疏,山腳寒車馬行旅,峰巒從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樹欹屈多之勢,坡石微用捲雲法,已是李郭畫派風貌,故此圖繪製時代已在巨然之後。

巨然,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師承董源,擅畫山水畫,筆墨清潤,工畫煙嵐氣象,善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多畫礬頭(石塊),山間奔流急湍,樹木多層曲,喜以破筆焦墨點苔,常於水邊點綴風蒲,林麓間布置松柏卵石,風格蒼鬱清潤。晚年畫風漸趨平淡,愈見自然。歷史上巨然與荊浩、董源、關仝並稱五代四大山水畫家, 「前之荊、關,後之董、巨,辟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茅聵,皆此四人。」北宋沈括稱之曰: 「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後人多以「董巨」並稱,視之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 《層岩叢樹圖》二軸(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萬壑松風圖》 (現藏上海博物館)、 《山居圖》 (現藏日本齋藤氏)、《煙浮遠岫圖》 (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溪山蘭若圖》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山水師法董源,對水墨山水有所發展,創「淡墨輕嵐」一體。早年著力刻畫形象,山石用淡墨長披麻皴,山巒拔地而起,山頂多作礬頭(小石塊),晚年漸趨平淡,落筆融渾天成,嵐氣清潤,布局天真。以破筆焦墨點苔,水邊常點綴風吹蒲草,林麓間布置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一派江南煙嵐氣象。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董源並稱「董巨」。曾在學士院玉堂北壁畫《煙嵐曉景》,博得朝野士大夫稱讚,遂馳名中原,畫史上將其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人稱「前之荊、關,後之董、巨,辟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矇瞶皆此四人。」對後代影響較大。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仙氣十足的山水畫!
這個水墨人物,不主流,但有趣!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