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唐宋時期,山西地區已有了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中國最早使用的木版印刷紙幣「交子」就是在這一地區發現的。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雕版印刷業的中心,流傳至今的大量醫書、字書、韻書、詩文集和佛經都是在這一地區刻印的。

元代,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僅次於當時的元大都北京。平陽地區造紙業發達,特別是出產的白麻紙色澤潔白光亮,質地均勻,為印書刻書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當地雕印作坊林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同時,元朝在此地設立經籍所,專門委派書籍官對刻書行業進行管理,於是以平陽木版畫為代表的「平水版」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在我國雕版印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興盛於金元時期的山西平陽雕版印刷業對我國的文學、藝術、醫學、宗教等發展和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平陽雕版主要編輯出版經史文集、佛道經卷和醫藥雜書為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平水韻》。該刻本刻印後很快風靡全國,成為後來歷代文人寫詩填詞的依據和範本,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平水韻》最早的版本是金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韻略》,隨後劉淵翻修,此即後世通行的《平水韻》。王文郁是金朝的平水書籍官,劉淵是平水(今山西臨汾)人,二人都與現在的臨汾有關。《平水韻》實是把宋代官修《廣韻》(五卷)系統韻書所允許通用的韻部合併,依平、上、去、入四聲,將韻部分為106個。《平水韻》的文化價值在於,一方面因其韻部分類較前人簡單,學者易於掌握而被歷代詩人依韻填詞;另一方面,後來出現的各種詩韻著作大都依此體例編著,如清康熙年間張玉書等人奉旨編撰的《佩文韻府》就是嚴格遵照《平水韻》的。此外,《平水韻》還保存了不少中古音韻,也就是唐、宋詩人用韻的標準,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凡的意義。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趙城金藏》。該刻本成書於金大定十八年(1178),是至今發現的我國歷史上最古老也是最珍貴的大藏經版本。因其雕刻於金代,故稱《金藏》,又因原藏於山西洪洞縣趙城鎮廣勝寺內,故稱《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收經近7000卷,是宋元時代各版大藏經中收錄經籍最多的一種,其中有不少是稀世孤本。從版本價值、資料價值幾方面說,《趙城金藏》都是現存歷代大藏經版本中最珍貴的。同時,《趙城金藏》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士從敵偽碉堡中奮勇搶奪並精心保護下來的,因此,它是直接反映我黨我軍鬥爭歷史和宗教政策的革命文物。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劉知遠諸宮調》。該刻本是目前已知傳世最早的一部宋金時代的諸宮調唱本。現存殘本42頁,由俄國探險隊發掘古代西域黑水城(今甘肅境內)時發現,原件曾收藏於列寧格勒,現藏國家圖書館。《劉知遠諸宮調》全書共有12則,今殘存5則。書中敘述五代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發跡變泰的動人故事,明代《白兔記》傳奇即取材於此。《劉知遠諸宮調》刻本的發現,可以讓戲劇研究專家清晰地看到前期諸宮調的藝術成就和樂曲結構樣式,為研究諸宮調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銅人針灸圖經》三卷。針灸著作,又名《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宋代針灸醫家王惟一撰。王惟一精於《內經》、《難經》等古代針灸理論,他廣泛收集各家對針灸醫學的見識,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於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奉敕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附有《穴腧都數》一卷。宋仁宗閱後下了一道命令:「御編圖經已經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傳給後代」,於是刻有《銅人針灸圖經》的七塊石碑流傳於世。 書中詳述手足各種陽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循行路線和腧穴,並繪製經脈腧穴圖。此書內容簡明扼要,對後世醫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推動明清出版繁榮的平陽刻書

《四美圖》。又稱《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版年畫。因圖中將漢晉兩代的王昭君、班姬、趙飛燕、綠珠4個歷史人物置於同一畫面,後人遂有《四美圖》一名。《四美圖》是我國民間藝術珍品,它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現實和平民生活情景,在我國版畫史和民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代由於受宗教藝術的滲透和影響,宗教題材的壁畫大量充斥於寺院道觀中,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壁畫表現的內容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期間民間版畫藝人逐漸擺脫了宗教題材,轉向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的創作新領域。這一時期以民間年畫的大量出現為轉向的明顯標識。民間年畫敷色熱烈大膽,線條粗獷有力,努力追求構圖的對稱性和均衡性,體現了民間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傾向。平陽一帶民眾在冬至、臘日、元宵、立春、除夕等中國傳統歲時節令有用掛年畫來表達自己的希望、理想和祝願的習俗,這種古老而淳厚的民俗,到現在仍在這一地區廣泛流行、盛行不衰。因此,《四美圖》這一典型的民間木版雕刻年畫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喜愛。

平陽刻書對我國傳統出版有很大的影響和啟示作用。宋代的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後,我國的雕版印刷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北宋滅亡時,金人以汴梁擄遷至平陽去的刻工與書版作為基礎,使這一帶的印刷業得到較快發展。平陽也因此成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這裡專門設置出版機構,管理民營書坊與書鋪,使這裡的雕版印刷逐漸繁榮起來。平陽刻書書寫工整,字體精美,雕版精緻,紙墨考究,質量上乘,有些刻本的質量甚至超過南宋刻本;而且平陽刻書注重刊刻印刷醫書、曆書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書籍,注重滿足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具有鮮明的民間特色,對於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應該說,平陽刻書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為保存我國文化遺產和推動文化進步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我國出版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平陽刻書,我國的出版印刷出現人才與技術斷層,明清出版的大繁榮將不會那麼順利的到來。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淺探《列女傳》的版本源流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