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賞魚膩了,琳琅滿目的中國魚文物,50個一次看個夠吧!

觀賞魚膩了,琳琅滿目的中國魚文物,50個一次看個夠吧!

養觀賞魚,玩自然水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水族圈!

魚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徵,從古代上到達官顯貴,下到黎明百姓無不利用。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中國古代出土德魚文物,領略中國古代文化。

「魚」形古文物

玉魚

元朝,高11.3cm,寬20.6cm,厚6.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魚口銜蓮枝,身體上刻有平行交叉的斜紋,顏色以白色玉質為底,呈現大面積的墨斑和赭石色。這條元朝玉魚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據介紹元代玉魚尾部多鋪展如扇,此魚銜蓮造型沿襲了唐宋風格,主題較為常見,但如此敦厚肥碩則十分罕見。而且此玉魚選用墨色斑點玉也的確是元朝的選料風格。

玉魚形飾

商朝 魚口寬1.7厘米,尾部寬2.3厘米,厚度有0.2厘米,山東博物館藏

上圖玉魚形狀頗有卡通極簡風,呆萌而又可愛,它想必很適合給小朋友用來「觀察」。此玉魚制於商朝,是十分流行玉魚配飾的時代,現在它被保存在山東省博物館中。外形精緻又輕巧,實在令人嘆服。

圓明園石魚

石魚,長達126 cm,寬93 cm,高50 cm,圓明園遺址公園藏

被發現時它流落在北京西單橫二條市民家中,曾經是圓明園內的噴水構件。據了解嘴巴是它的噴水口,水從魚的身體下部流入。此石魚為兩隻一對,外形圓潤富於動感,十分的憨態可掬。現在石魚已經被放置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內,記錄那段不能被忘記的歷史。

鰲魚脊飾

鰲魚脊飾,安徽博物院藏

這是一個古代安徽徽州古民居用來裝飾屋脊的裝飾物,雖然是飽滿帶鱗的魚形,甚至胸鰭、腹鰭和尾鰭都一應俱全,但其卻具有很多龍的特徵。例如它的尾部末端呈鋸齒狀,酷似龍尾,同時頭部還有耳朵和犄角,鼻孔明顯張開。事實上此脊飾正是龍生九子之一,鰲魚。傳說鰲魚能吞火滅災,的確適合鎮宅。同時它還是古代高中狀元的代名詞,人們在它身上寄託了許多對於生活和後代的美好願望。

遼耀州窯青釉飛魚形水盂

北宋(遼)年間耀州窯制,遼寧省博物館藏

青釉飛魚形水盂1971年出土於遼寧北票遼墓,是一個陪葬品。這個水盂則更多的採用了魚身上的裝飾特徵,誇張表現魚身上的鱗片和魚鰭,用以提升水盂的審美趣味。同時青瓷釉色清潤自然,非常適合魚形主題。中國素有「如魚得水」的說法,借用魚的外形製作青瓷水盂,無論是美感還是寓意都屬於上乘之作。

西漢青銅雁魚燈

西漢青銅雁魚燈,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藏

此燈造型為大雁口銜一尾魚,二者皆為空心,魚身下端連接燈罩。油燈在燈罩內點燃,煙塵則從空心魚體被引入,經過大雁的脖子流散到大雁的空心腹腔內,專家推測古人應該在大雁腹腔內放了清水,如此就可以用水來消解煙塵。將環保安全的燈具設計與大雁扭轉脖子口銜肥魚的造型巧妙結合起來,雁魚燈因此而聞名於世令人嘖嘖稱奇。

神人手抱魚陶器座

神人手抱魚陶器座,河南博物院藏

該神人手抱魚陶器座出土於河南滎陽北邙鄉牛口峪漢墓群,高達45厘米。陶器造型為模製和手捏製成,表現正面坐姿的神人雙手抱魚。由於此圖案在全國各地的漢墓中都有出土,因此專家推測「神人抱魚圖」應是漢代常見的圖像表現模式,只是根據地域和工匠的不同而略有差異。

三彩雙魚壺

唐代三彩雙魚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此壺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該壺高25.3厘米,為扁圓腹,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被兩魚嘴共同承起。魚尾朝下為器足。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此壺造型設計突破了常規,巧妙地利用兩條對擁的魚構成壺體輪廓,從側面看,是一條軀體圓渾肥碩的鯉魚正縱躍出水面,使我們聯想到鯉魚跳龍門時的一搏;從正面看,又猶如兩魚相對嬉戲,爭搶食物,生活氣息濃厚。且器形與魚體的結合自然流暢,不露半點人工雕琢之痕。

南唐人首魚身俑

南唐人首魚身俑,南京博物院藏

南唐人首魚身俑,1950年江蘇南京祖堂山出土,長35厘米,高15厘米。南唐人首魚身俑將人頭與魚身巧妙融合,昂首挺頸,頭戴冠狀帽,魚身通體鱗片,背鱗突出。

古文物上的魚紋

變體魚紋缽

變體魚紋缽,南京博物院藏

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處於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此時期的人類的描繪水平還非常有限,因此這個於1966年在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的紅色陶缽上所繪製的魚紋顯得極其簡潔,循環在口沿處一圈,被稱為「變體魚紋」。儘管是變體,這些魚紋依然非常好看,有極強的裝飾性,雖然不夠具象卻頗具魚的特徵,甚至有些現代極簡的范兒。

魚紋彩陶盆

魚紋彩陶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魚紋彩陶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半坡遺址。這個17厘米高的彩陶盆屬於仰韶文化,盆口邊沿向外捲曲,通體紅色,不僅盆內繪有魚紋,外側盆壁也繪有互相追逐的魚紋。半坡遺址出土過很多漁業文物,因此可知捕魚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彩陶盆屬於生活常用器具,當時的人們在陶盆上繪製魚恐怕也是出於對生活生產和族群繁衍的祈求。

元青花魚藻紋盤

元青花魚藻紋盤,大英博物館藏

此青花魚藻紋盤的魚繪製在盤中央,魚鰭魚鱗細節一應俱全,栩栩如生。四周配以水草花紋,整個瓷盤宛如水底一瞥,如果不是盤沿有花紋圍繞,魚好像就要游出盤子了。元代青花大氣而不乏細節,如此精緻的青花瓷著實令人嘆服。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水波三魚紋碗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水波三魚紋碗,耀州窯博物館藏

青釉水波三魚紋碗同樣出自北宋耀州窯,青瓷釉色清爽,內側刻印有水波紋和魚紋,整隻碗的審美趣味都屬上乘。該青釉碗1972年在黃堡耀州窯遺址出土,高4.8厘米,口徑12厘米,現藏於耀州窯博物館。三條魚環繞碗心排列,呈三分法布局,簡潔而生動,配以水紋的碗底三條游魚躍然而存。

西夏雙魚紋柄剔指金刀

西夏雙魚紋柄剔指金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雙魚紋炳剔指金刀1958年出土於內蒙古臨河高油房西夏城址。這是一把真正的金刀,純金製作,通長7.2厘米,寬1厘米。此刀刀柄處鏤空雕刻了雙魚紋,雙魚兩鰓相對,張口托荷,兩鰭相連,尾部束帶。剔指刀的用途正如其名——用來剔指甲。

紅木理石面雙魚紋綉墩

紅木理石面雙魚紋綉墩,觀復博物館藏

綉墩又稱坐墩,是漢族傳統傢具中最富有個性的坐具,形狀為中間粗兩頭小的圓柱,很像古代的鼓,所以還叫鼓墩。圖中這個綉墩為清代製品,底面直徑42cm,高50cm。綉墩的頂端鑲嵌大理石,四側則雕刻了五組面向相對的魚紋,對稱又重複富於形式美感。魚紋上側為蝙蝠環繞,下側玉璧托住,寓意吉祥。

銅魚鶴圖案印

銅魚鶴圖案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銅魚鶴圖案印是西漢文物,印面1.5×1.5cm,印厚0.6cm。體積不大,上面的圖案也非常簡潔——兩隻鶴立於兩旁,口銜同一條位於圖案中央的大魚,似在相爭。魚體之大,堪比兩邊的鶴,也難怪要爭執起來了。漢代有「民食稻魚,無凶年之憂」的說法,加上魚本身的各種吉祥寓意,都讓它成為古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鶴食魚,正表達了古人對豐衣足食生活的期許。

彩陶鯢魚紋瓶

彩陶鯢魚紋瓶,藏甘肅省博物館藏

彩陶鯢魚紋瓶1958年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生動可愛。瓶體上的圖案準確地表現了鯢魚的特點,反映了遠古人類對生活觀察的細緻和藝術再現水平的高超。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佔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水鳥啄魚紋彩陶壺

水鳥啄魚紋彩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水鳥啄魚紋彩陶,1958年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出土,高21.6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8.5厘米。壺細泥紅陶,手工製成。蒜頭形口,長頸,溜肩,腹有一折棱,下漸收,平底。主題紋飾為黑彩水鳥啄魚紋,這條有細長身軀、呈弧形盤曲於陶壺肩部的魚,頭呈方形,圓睛,頭兩側有暴鰓,頭與背部均有斑點狀花紋,腹部為U字形迭弧狀花紋;背有兩鰭,腹有一鰭,尾分三叉,可視為龍的原始形象之一。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高46厘米,口徑19.8厘米,足徑24.8厘米,器形碩大、短頸、豐肩、圓腹,腹部以下漸收,罐底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這件五彩魚藻紋罐的罐身圖案主次分明,頸部繪有一圈變形蓮瓣紋,腹部以青花、棗紅、嬌綠、米黃等釉彩搭配,描繪魚藻蓮花紋,八條紅彩魚姿態各異,穿梭於水藻之間。這些紅彩魚以黃彩為地,以褐色勾畫魚的輪廓和魚鱗,畫工十分精細。這些魚有的向前游弋,有的轉身回望,充滿動感。罐身的空白處裝飾有水藻和蓮花圖案,大片的綠色荷葉、含苞待放的花蕾,勾勒出一幅魚戲水藻的美好畫面。瓷罐的底部用青花描繪一圈蕉葉紋,顯得素雅大方。

清康熙五彩魚藻紋盤

清康熙五彩魚藻紋盤,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五彩魚藻紋盤,出自中國清朝康熙年間,其圖中瓷盤上畫了20餘尾各色鮮活跳躍的魚,因魚與「余」諧音,因而,該盤呼應了人們都喜歡稱「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美好願望。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魚

北宋 劉窠《落花游魚圖》

北宋 劉窠 《落花游魚圖》(局部)聖路易斯美術館藏

《落花游魚圖》開始先畫盛開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後展開,落花引來群魚爭食,或聚或散,或潛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戲蒲,以示水中的暢泳自然之態。其畫法全用渲染,間或用沒骨法,不見鉤勒,活潑生動。這種表現方法和詩情畫意,獨創一格,多為後人所仿效。

宋代 陳可九《春溪水族圖》

宋 陳可九 《春溪水族圖》

此《春溪水族圖》是現存宋畫中游魚類題材畫的一幅佳作。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鰱魚擺尾漫遊,鯰魚回身在後,鱖魚則迎頭向上,隱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

宋末 周東卿《魚樂圖》

宋末 周東卿《魚樂圖》

此圖以橫卷式構圖,大大小小的魚類,在長滿水草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遊著,或聚或散,或浮或沉,輕巧靈動。碧水蕩漾,萍藻搖曳,極其魚水之樂。無形的水使畫面呈現出流動的韻律,表現出盎然的生機和無限的自由。南宋詩人文天祥《贈周東卿畫魚》「觀君瀟湘圖,起我濠上心。短褐波濤舊,秋雨菰蒲深。」

元代 賴庵 《藻魚圖》

元 賴庵 《藻魚圖》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賴庵元僧。生平事迹不詳。擅畫魚藻。元代畫家常常賦予魚以類似人的個性。此圖中,魚幾乎佔據了畫面的全部空間,它似乎剛剛突然掉轉身來面對觀者,嘴巴大張,目光犀利。作者用細線精心描繪了片片魚鱗,通過暈染來顯示質感和立體感。以淡墨寫水草,並通過魚尾的擺動和水草的搖晃增加了畫面的動感。

元代 佚名 《躍魚圖》

元 佚名 《躍魚圖》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鯉魚自水面奮力躍出,體大肥滿,在空中打了一轉,眼睛向下望著剛跳起的小鯉魚,兩相呼應。水面波濤洶湧,捲起層層浪花,更襯托出魚躍的動勢。畫用線輕且淡,設色勻整,略施金粉,明暗變化微妙。而畫水線條粗放,動感強烈,與元代道教繪畫中畫水方法極為接近。題材也許與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有關。

明代 劉節《魚蟹圖》和《藻魚圖軸》

明代 劉節《藻魚圖軸》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劉節,生卒年不詳。活動於l522—1556年前後。安成(今屬江西)人。劉節早年之作曾得文人卞榮(1419~1487)的讚譽。傳世作品有《藻魚圖》《魚蟹圖》等,皆藏於國外。此圖繪萍藻浮動,游魚戲逐,蘭生洲渚,蛤蟆螃蟹,各得其趣。所作師南宋畫風。蘆葦、水仙皆以工筆寫生,而游魚則以沒骨法寫成,鮮活靈動。

明代 繆輔《魚藻圖》

明代 繆輔《魚藻圖》 故宮博物館藏

繆輔約為明宣德時人。江蘇蘇州人。擅畫水藻游魚,作風寫實,勾染細膩,承黃筌工整妍麗一脈。傳世作品有《魚藻圖》等。此圖畫藻荇漂浮,茨菇叢生,一條鯉魚搖頭擺尾,悠然自得,墨彩渲染之下,魚鱗清晰可見,形肖神現。在鯉魚之下,鯽魚正輕盈地游向深處,群魚在稍遠處相互追逐,一派生機。用筆工細,設色絢麗。

清代 郎世寧《畫魚藻》

清代 郎世寧《畫魚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義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廿七歲來華傳教,召入內廷供奉。善畫人物、花鳥,尤擅畫馬。本幅畫池中游魚,取材構圖純為中國式樣,但以強調光影與立體寫實的西洋畫法為之,充分地表現了魚尾和背部鰭條的立體感,又以白粉表現魚皮受光發亮的質感。此畫上緣尚有草葉紋圖案,或許原本是加框飾掛在宮殿壁面的畫作,後來才取下裱成掛軸形制。

清 馬元馭《雙魚圖》

清 馬元馭《雙魚圖》

馬元馭(1669—1722)字扶羲,號棲霞,又號天虞山人。此圖以水墨寫柳枝貫穿魚之雙鰓。手法誇張,故意將魚鰓撐開,造成抑或魚眼向上,抑或為兩個側面的感覺,情趣雋永。掛在下面的一條魚兒則畫鰓、肚,平腴飽滿。作者抓住魚兒甩尾巴掙扎的一霎那,把一條活潑潑的魚躍然紙上。背景不著一筆一墨,既空靈虛漾,又似魚兒掛在牆上,如睹真境。魚身以淡墨渲染,濃墨點鱗,華滋潤澤。

清代 華嵒《群魚戲藻》

清代 華嵒《群魚戲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華嵒(1682——1756年),福建上杭人。字秋岳,號新羅山人。初寓杭州,後客維揚。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無一不精。雖與八怪同時,然筆墨卻無霸悍氣習,在揚州畫家中獨樹一格。畫群魚在清流荇藻中自在悠遊,最大的鯰魚先以淡墨圈定輪廓,再用色、墨交互敷染,呈現水彩畫般彩繪淋漓的效果。極具動態的觸鬚,線條細勁,可見畫家功力卓越。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清代 馬文麟《畫魚藻》

清代 馬文麟《畫魚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文麟,生平不詳,清代中後期宮廷畫家,約在同治、光緒間(1862-1908年)供職於如意館。此冊繪鯽、鯉與各色金魚悠然棲止水草間,生動和諧的自然情趣。畫魚鱗片雖以交叉弧綫表示,略顯圖案化,但用筆沉穩,並以墨或色層層渲染。金魚色彩鮮豔,鯽魚、鯉魚墨色淡雅,配景水草以富透明感的植物性顏料作沒骨法畫成,濃淡有致,虛實交替,明麗與清雅兼備。

清代 惲壽平《蓼汀魚藻圖》

清 惲壽平《蓼汀魚藻圖》135×62.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惲壽平花卉畫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一泓清泉之中,三尾鰷魚在暢遊嬉逐,碧綠的荇藻在半透明的湖水中隨著柔緩的波流悠悠地飄轉招搖,水邊湖石旁,盛開的紅蓼低低地垂在水面,石後修竹蒼翠,蘆荻細秀。本幅右上自識:「青山園池蓼花汀上得此景。白雲溪外史壽平剪燭戲圖。」

清代 倪耘《鱸魚新筍圖》

清 倪耘 《鱸魚新筍圖》 縱30.5厘米 橫2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耘,生年不詳,卒於1864年。字芥孫,擅畫肖像、花卉,間作山水。師法清初著名花鳥畫家惲壽平,風格秀雅。此圖《鱸魚新筍圖》,鱸魚串在樹枝上,旁邊是幾隻剛採摘來的新筍香菇,皆是庖廚佳饌,立意新奇。

清代 陳兆鳳《博古花草圖》

清代 陳兆鳳《博古花草圖》

陳兆鳳,生卒年裡不詳,為清代晚期宮廷畫家。畫面器物采左高右低平行式排列,旁側透明玻璃魚缸內,成雙成對的金魚悠遊於荇藻間,象徵著盛世清平、富貴平安、和諧美滿的景象。

近現代名家畫魚作品欣賞:

魚在中國象徵著平穩、喜慶和繁榮,

人們喜歡用魚來表達美好的祝福之意。

Reference :CCTV4國寶檔案

- The End -

水族愛好者第一本移動知識寶典

感謝每一天有魚、有景、有您的陪伴!

與50萬水族愛好者共同分享!

一切靜好,而我們一直在!

轉載請獲取授權!

讚賞是對水族圈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族圈 的精彩文章:

你分得清這是湖底還是原生作品么
最古老的魚類這些你相信?但是鱘魚有2億年歷史!

TAG:水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