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縣管校聘」改革紀實:教師動起來,教育活起來

「縣管校聘」改革紀實:教師動起來,教育活起來

教師動起來,教育活起來

——湖北省宜昌市推進「縣管校聘」改革紀實

「縣管校聘」改革紀實:教師動起來,教育活起來

4萬教師全員競聘,解聘臨時教師數十人……這是一場「動真格」的改革,足夠大膽,當然也充滿阻力。

5年前,一紙「縣管校聘」的中央文件,在教師圈子激起軒然大波。

這樣會不會把教師的「鐵飯碗」變成「泥飯碗」,是不是在折騰教師?時至今日,在一些網路論壇上,依然有人對「縣管校聘」心存不解。

一面是城鄉教師交流機制不暢、教師隊伍崗位管理功能虛化沉痾難解,一面是習慣了「穩定」的教師改革動力不足,「縣管校聘」如何破局?

諸多疑問面前,事實是最好的答案。兩年前,湖北省宜昌市選擇了迎難而上。4萬教師全員競聘,僅一個區跨校輪崗人數就達500多人;解聘臨時教師數十人,節約財政經費上千萬元……經過了這場「動真格」的改革,宜昌教師隊伍建設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聘」教師還是「求」教師

2017年,一張任命狀讓易煒成為宜昌市科技高中校長。新官上任,易煒更多的不是興奮,而是焦慮。

宜昌市科技高中是在原宜昌市第七中學基礎上經過重組的一所新學校,相比之前,現在學校規模縮小,原有教師超編嚴重;教師年齡老化,平均年齡超過49歲;教師學科結構性矛盾突出,原來學校的文科是優勢,如今定位科技,使得文科教師偏多而理科教師急缺;按照原先的績效考核方式,干多干少一個樣,許多教師能帶一個班就不帶兩個班……

「這些問題影響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但又不是靠個人力量能解決的。」易煒說,一個顯見的現實是,由於「大鍋飯」吃慣了,幾乎沒有人願意擔任班主任,崗位聘任時都喜歡去干「閑職」。

一次,易煒與學校一名體育器材保管員聊天,聊著聊著她發現,這名保管員說話很有水平,很感疑惑。一問才知道,這名保管員以前居然是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易煒邀請她重回教學崗位,沒想到這個老師連連擺手:千萬別讓我帶課!

教務處主任龔韋韋每年安排課表時更是左右為難:「學校擁有高級職稱、年齡大的教師非常多,都不願意多帶課。同時,理科教師想帶文科班,文科教師想帶理科班,因為這樣教起來更輕鬆,升學壓力小。」

「這哪裡是『聘』教師,簡直就是『求』教師。」科技高中黨委書記鮑同強回憶往事不禁嘆息,每到開學領導就開始發愁,通過各種渠道給教師做工作,希望他們到一些重要崗位任職,但往往都會碰一鼻子灰。

其實,發愁的又何止校長?相較之下,宜昌市夷陵區教育局局長郭道林發愁的事,似乎更加令人吃驚。

夷陵區位於宜昌市中心,教師總編製數量原本充足,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許多城區學校卻不得不聘請大量的代課教師。

「幾年前,按國家配編標準夷陵城區8所小學缺教師167人,聘請了代課教師130餘人,有的學校代課教師甚至占教師總數一半。而與此同時,鄉鎮學校富餘教師卻高達225人。」夷陵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姚太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光是給代課教師發工資,一年就得花出去上千萬財政資金。

同時,與許多地方的教育現狀相似,夷陵區教師隊伍結構性問題除了城鄉失衡,還出現了學段之間失衡、學區之間失衡、集鎮與農村失衡等諸多問題。

這種局面造成的後果,不僅是多花了冤枉錢,增加了財政負擔,還產生了人浮於事的矛盾。一些學校教師多工作量小,部分人實在無聊便「無事生非」,拉幫結派搞小動作,破壞了學校風氣。

類似的問題積弊已久,已經嚴重製約教育的發展。而在湖北即將推進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所有高中都面臨著選課走班的新命題,如何合理調配教師,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所有的問題似乎都指向一個解決方案:讓教師自由流動。

看似簡單的方案,實施起來實則艱難。宜昌市教育局教師管理科科長劉艾華表示,這些年來,教育行政部門調配教師很困難,因為沒有編製調配權。「好說話的教師願意服從安排,不好說話的教師就是一句『我不去』,教育局也沒轍」。

也正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2014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礙」。

在宜昌市教育局局長覃照看來,「縣管校聘」就是要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教師隊伍建設中遇到的那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山雨欲來風滿樓」。2017年,在宜昌市人民政府的主導下,一場「縣管校聘」的改革在宜昌教育系統開始醞釀。

「就地卧倒」再上崗

鮑同強還記得,2017年的某一天,一名教師高興地拿著一份報紙來到辦公室,指著上面的某篇文章說,要搞「縣管校聘」改革了!辦公室里幾個教師看了看,都覺得好玩,誰也沒當真。

儘管不少教師早已聽說國家出台了相關政策,但他們覺得這離自己很遠,也並不在乎。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讓不少人措手不及。

2017年6月,一份由宜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的文件拉開了宜昌市「縣管校聘」的帷幕。文件明確,編製部門只對市教育局直屬各學校(單位)教職工編製實行總量控制,對核定編製總量內校際之間專任教師調整交流用編實行備案管理。人社部門與財政部門則負責相應的人事綜合管理工作與經費保障。也就是說,在總量不超編的情況下,教育行政部門擁有了教師編製的自主調配權,系統內部調度教師,編辦、人事不再審批。

劉艾華開始著手統計宜昌市各學校的崗位清單與總量,有了這份單子,教師編製與各學科教師數量一目了然,再也沒有藏著掖著的角落。原先學校隱藏的一些矛盾暴露出來,比如長期假裝泡病號、曠工卻占著編製的教師被曝光。

同時,崗位競聘成為「局管校聘」的核心環節,所有教師都需要重新競聘上崗。沒有崗位,意味著失去了「鐵飯碗」,一些教師開始慌了。

改革「第一刀」先指向了校長,市教育局要求,所有局管學校領導全部「就地卧倒」,重新競聘選任。當時從市教科院調去宜昌二中任副校長不到一個學期的鮑同強,多少有些想不通:我這不才來嗎,怎麼就讓「就地卧倒」?

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搞特殊化。包括鮑同強在內的市直學校的26名校長、副校長全部報名,競聘僅有的10個校級領導崗位。在這場空前的競聘中,每個「選手」要準備8分鐘演講,市教育局請來了30多名專家評委和50多名由普通教師組成的大眾評委,可謂「真刀真槍」。而落選的校級領導,除了保留行政級別,就在學校擔任普通教師。

校領導「身先士卒」,教師競聘更無商量餘地。兩年來,通過定向競聘、校內競聘、跨校競聘和調劑競聘4個環節,局直屬學校共聘用教職工3220人次,其中跨校聘用28人,調劑聘用19人,待崗培訓教職工14人,解聘在編教師7人,辭退編外聘用教師59人。

夷陵區的「區管校聘」改革範圍則更為廣泛,該區制定了「三統四管五步走」的改革方案,由區里建立事人財「三權」相統一的管理體制,由學校負責教師崗位聘用、待遇確定、工作考評和專業發展管理,並配套相應的補充、聘用、交流、培訓與激勵機制。第一輪改革中僅跨校輪崗的教師就有511人,占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總數的21.5%,涉及面之廣前所未有。

儘管動作很大,但由於改革前調查摸底和宣傳發動到位,全過程都有詳細預案,改革中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改革後合理引導教師流動,同時對落聘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夷陵區保持了教師隊伍的穩定。

在競聘之前,各中小學將《學校缺崗情況一覽表》報學區及區教師發展中心,由學區及區教師發展中心根據實際需求確定競聘崗位,並通過網站、工作群、公示欄等形式及時公布,讓教師及時了解信息。競聘當天,所有教師集中在一起,大屏幕滾動播出各學校崗位需求,然後學校與教師進行「互選」。

「雙選會現場就像人才市場一樣,起初有的教師還處於觀望狀態,但隨著可選崗位越來越少,他們都爭先恐後地搶崗。」夷陵區小溪塔學區負責人燕代春說,該區122名教師在第一二輪選聘中有113人最終選聘成功。

這項工作的背後需要辛苦的付出。燕代春表示,「為了做好『區管校聘』,我們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一個人要梳理十幾個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列出『重點人員』清單,商量如何應對;同時在照顧老弱病教師方面,我們為防止大病認定造假,會要求至少縣級醫院蓋章,並提交教代會通過;在評委選擇方面,每一輪都會重新抽選評委,以免有人打招呼」。

今年5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帶領全國12個省份的教育管理者和專家深入夷陵區黃花小學、東湖初中、樂天溪初中和三峽小學,與校長、教師和家長代表深入交談後,任友群對夷陵區的「區管校聘」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

「回不去」的好教師

如此大刀闊斧的「縣管校聘」,能給宜昌帶來什麼?

不僅在宜昌,放眼全國,也有部分教師對「縣管校聘」表示過懷疑。但經歷幾輪實打實的落地實操之後,他們看到一些過去無法破解的頑疾正在悄然消解,學校重燃活力,教師的生命力也被激發。

令易煒欣喜的是,「局管校聘」之後,一批從前不愛幹事的教師,如今開始爭先恐後「找活干」。比如,學校過去因為教師搶閑職導致主課無人可安排,不得不額外聘了14個編外人員,「局管校聘」實施後,學校一次性辭退了12名編外教師。

高三年級主任王軍科向記者介紹,學校過去沒人願意當班主任,但去年該校25個班就有35位教師提出申請要當班主任,其中不少還是50多歲的高級教師。從前的優質課無人參與,但如今優質課變成香餑餑,不少教師爭著上,因為「參加活動有證書,競聘的時候亮出來可以加分」。

一名40多歲的物理教師本身素質不錯,但之前工作積極性不高,上班經常連手機都不帶,暗示大家「有事兒別找我」。第一年「局管校聘」時,他沒有被聘上,不得不接受待崗培訓。深受刺激的他「幡然醒悟」,這一年來積極工作,誰的計算機壞了他搶著修,誰要做課件他幫著做……2018年再次聘任時,這名物理教師被各個處室「哄搶」。

教師積極性提高了,不過也有令易煒苦惱的事,身為政治名師的她很想帶一個班,但學校政治教師一再勸阻:「你當校長就別跟我們搶課了。」易煒只好放棄帶班的念頭。有一名教學副校長接了一個班的語文課,竟然導致幾名語文教師好一陣子不理她。

此外,也有不少教師在「縣管校聘」實施後,迎來了新一輪專業成長。

龍泉初中教師田坤輪崗到鴉鵲嶺初中,起初覺得很沒面子,後來在學校領導的幫扶下制訂了三年專業成長計劃,僅2018年秋季學期就聽課40多節,撰寫筆記4萬多字,最後在年終全區數學優質課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從湖北省重點中學葛洲壩中學跨校輪崗至宜昌市科技高中的生物教師蘇建超,起初心裡不樂意,特意跑到市教育局找劉艾華訴苦,後者一遍又一遍地給他講「縣管校聘」的初衷,還為他規劃個人成長方向。蘇建超醒悟之後發現,「調過來確實是很正確的選擇,一來這裡需要人自己受重視,二來有很多機會出去學習,三來這裡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

「現在葛洲壩中學要我回去,我都不回去了!」蘇建超說。

「『縣管校聘』的目標不是把教師搞下崗,而是讓教師在合適的崗位幹得更加舒心。」劉艾華一再強調,這才是這場改革最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縣管校聘」為學校解決了教師活力不足的問題。對區域而言,這項舉措更是解決了學校之間的教師結構性矛盾。

比如,通過公開考試、聘後交流、跟崗培養,夷陵區通過「區管校聘」為城區小學配置了148名教師,減少城區代課教師70人。山區學校過去教師進不去,年輕教師去了之後幾個月就離開,江坪小學、趙勉河小學這兩所邊遠的小學一直缺少師資,如今城區4名骨幹教師被分配在這兩所小學,所在學區也有多名教師自願前往,兩所學校分別配足教師18人。

「為了激勵優秀教師到山區邊遠學校任教,區里給了不少優惠政策,比如到鄉村學校任教3年就有機會評高一級職稱,評『區級名師』的數量也會傾斜。同時,區政府擬建立教師發展基金,對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教師給予獎勵和補助。」姚太元說,過去大家想進城,如今大家愛下鄉。

當然,教師發展中心對下鄉的城裡教師也有要求,比如前往江坪小學、趙勉河小學的4名城區骨幹教師,教師發展中心要求他們在所在學校至少任教一門主學科,分管一項重要工作,同時要引領學校學科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

「『縣管校聘』改革,構建了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轉變』的成效,即從『單位人』向『系統人』的轉變,從『因人設崗』向『因事設崗』的轉變,從『以崗求人』向『以崗聘人』的轉變,從『要我上崗』向『我要上崗』的轉變。」宜昌市教育局局長覃照說。

「力爭2022年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的『縣管校聘』。」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表示。

可以想見,「先人一步」的宜昌,為其他區域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也將向改革深水區再次邁進。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29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集結吧,足球少年!——校足辦給全國熱愛足球的孩子送上六一大禮包
段子考題熱的冷思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