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響反隋武裝起義第一槍的不是瓦崗軍,而是知世郎王薄

打響反隋武裝起義第一槍的不是瓦崗軍,而是知世郎王薄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輩出,演義中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的說法,那麼在歷史上打響反隋武裝起義第一槍的是誰呢?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瓦崗群豪,而是「知世郎」王薄。

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由於楊廣決定東征高麗,調發山東、河北地區百姓運糧,途中死傷過半。正常的農耕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天災,百姓苦不堪言,而地方官員橫徵暴斂,於是人心思變,變則生亂,王薄帶著一群人揭竿而起。

王薄,齊郡鄒平縣人,自稱「知世郎」,取「世事可知」之意(演義中叫做「知世王」)。他以鄒平縣南部的長白山為根據地,活躍在齊郡、濟北郡(今山東中部、北部)境內,部隊迅速發展到數萬人。王薄又自己寫了一首詩,叫做《無向遼東浪死歌》,在民間廣泛流傳,。

眼看王薄勢力不斷增強,齊郡丞張須陀親自率軍討伐,王薄避實就虛,率部轉入魯郡。張須陀緊追不放,戰於泰山下,缺乏訓練的農民軍在隋軍精銳前大敗。王薄收集潰兵,尚有一萬多人,渡河北撤,在臨邑縣第二次敗於張須陀,損失五千餘人。王薄又叫上渤海郡孫宣雅、平原郡郝孝德,眾十餘萬,進攻章丘縣,張須陀率步騎二萬進討,王薄等人大敗而走。張須陀為當時名將,部下秦叔寶、羅士信驍勇善戰,因此王薄等人雖然聲勢浩大,但卻無法奪取州郡,建立穩固根據地。

大業九年四月,禮部尚書楚國公楊玄感黎陽起兵,進攻東都洛陽,雖然沒能成功,但進一步動搖了隋朝的統治基礎。大量的功臣後代投奔了楊玄感,被楊廣下旨處斬,其中就有上柱國蒲山郡公李寬之子李密。李密在押送途中逃脫,投奔郝孝德,不受賞識,就轉投王薄,而王薄也不覺得李密有多高水平。李密在王薄處寄人籬下了一段時間,感到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離開了,輾轉至在瓦崗聚眾的東郡翟讓處。

雖然這年張須陀在與翟讓、李密的戰鬥中陣亡,山東地區再無較強戰鬥力的隋軍,王薄卻未能積極進取,稱雄一方。此時天下風雲變幻,楊廣南巡江都,大業十三年二月,李密稱魏公,兵圍東都,六月,隋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起兵,並於十一月佔領長安,還有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各拒一方。後浪推前浪,打響反隋第一槍的王薄漸漸地被人忽視了。在李密勢力發展到頂峰,曾經聯手作戰的孟讓、郝孝德等人向李密表示臣服時,王薄可能因為當初對李密的不待見,並未積極派人與李密聯絡。

王薄不久即向唐朝投降,被任命為齊州總管。武德五年正月,王薄班師途中經過潭州,被李義滿侄子李武意刺殺。

作為反隋武裝起義第一人,王薄見證了隋唐之際二十餘年的爭鬥,並與眾多人物發生交集,雖然能力有限,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爹說古今奇聞 的精彩文章:

他是隋九老之一,雙槍橫掃填寫,只因羅成欺騙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TAG:老爹說古今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