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面對「稀土警告」,外媒連「勿謂言之不預」都翻譯了…

面對「稀土警告」,外媒連「勿謂言之不預」都翻譯了…

昨天夜裡,新華社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稀土產業發展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有關人士這樣說——

「如果有誰想利用我們出口稀土所製造的產品,反用於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那麼我想贛南原中央蘇區人民、中國人民,都會不高興的。」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也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文章的末尾,用了一個很久不見的古語:

「奉勸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能力,勿謂言之不預!」

那麼問題來了。「勿謂言之不預」,翻譯成英文怎麼說?

翻譯

彭博社的反應很快,今天4個頭條新聞全都關於稀土,標題大家感受一下——

《中國稀土壟斷,美國面對「摧毀性」打擊風險》;

《投資者湧入,稀土股票受益豐厚》;

《中國準備好在貿易戰中「武器化」稀土》;

《什麼是稀土以及誰控制了稀土》。

「勿謂言之不預」這句話,彭博社也翻譯了,英文是這樣的:don』t say I didn』t warn you(別說我沒警告過你)。

彭博的文章也指出,這話中國輕易不用,少數使用的幾次,用在了1962年印度軍隊侵犯邊境、1978年越南軍隊侵犯邊境時。

看得出來下了功夫。

不過,外媒究竟怎麼看「稀土警告」呢?

衝擊

彭博社的文章寫道,中國威脅在貿易戰中使用其「占支配地位的稀土」,將可能給美國工業帶來嚴重擾亂,美國從汽車到洗碗機到工業設備,很多製造商都會「挨(稀土)餓」。

文中引述了一個和稀土行業打交道逾50年的美國企業家的話,說中國通過擠壓「永磁」和永磁電機的供給,可能「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可能對美國產業帶來「摧毀性的」影響。

「永磁」被應用在小型電機上,對許多常見的技術產品很重要,如汽車上,雨刷、電動窗、動力轉向裝置,都是靠這個實現的。在這方面,中國佔了世界95% 的產出。

「永磁」和稀土什麼關係呢?發改委在昨天的回答中也有一些解釋:稀土元素擁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稀土元素在冶金、石化、光學、激光、儲氫、顯示面板、磁性材料等現代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彭博還是比較清醒的。它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商,滿足了美國80%的稀土進口。中國過去已經展示過,它能把稀土作為多邊談判的籌碼。

文中舉出一個案例。2010年9月,「日本巡邏船釣魚島衝撞中國漁船事件」中發生後,中國禁掉了向日本出口稀土,全球稀土價格大漲,日本很快釋放了被逮捕的中國漁船船長。

彭博社的另一篇文章中,一名中國基金經理分析說,中國應該不會全面禁止對美稀土出口,但是可以通過限制在國內的生產份額,來提高國際市場的價格。

「這不會怎麼減少美國對稀土的需求,因為稀土對高科技產業不可替代,美國不得不吞下高價的惡果。不管中國對稀土採取什麼手段,中國國內的稀土礦廠將成為最大贏家。」

也有一些美國媒體沒那麼悲觀。CNN就發表了一篇評論,稱稀土這張「貿易戰牌」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

樂觀

CNN的邏輯是,稀土之所以被稱為「現代科技維生素」,是因為許多產品需要的稀土含量非常少;同時,美國也儲備了稀土資源,稀土供需的影響真正顯現出來需要很長時間。

另外,他們認為,雖然中國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稀土產量,但中國科技行業發展迅速,本身也是稀土消耗大戶。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就會變成稀土的凈進口國。考慮到這張牌可能帶來的稀土價格上漲,中國也不會輕易動用稀土武器。

《福布斯》也比較「樂觀」。在題為《中美稀土攤牌誰會贏》的文章中,作者並沒有提及中國在稀土製造中技術領先於美國,而是把美國稀土產業落後,歸因於美國「不願意」做。

《福布斯》是這麼解釋的:稀土在經濟和環境上,開採成本都非常大,其冶煉過程昂貴、艱苦、有毒、困難、危險。中國願意做,美國不願意。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稀土憑37%的全球儲備,佔到全球產出85%份額的原因。

潛台詞是,只要美國想做,就能把稀土產業做起來。

果真如此?

英國的BBC說:美國是可以做,但是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需要時間啊。

嚴峻

BBC上面這篇文章的標題很有趣,一語雙關:《稀土是中國與美國貿易戰的「王牌」嗎》。(英文中trump原意就是「王牌」)

BBC分析了美國面臨的嚴峻狀況。 文章說,美國也從愛沙尼亞、法國和日本進口稀土產品,但這三個國家的稀土礦石也來自中國;美國唯一的一家稀土礦產,需要將礦石運到中國加工;美國還可以從馬來西亞進口稀土,但其產量不夠。

文章說,美國可能開始建立自己的稀土加工產業嗎?非常可能,但這需要時間,但其礦石也可能被中國限制。

於是,BBC的結論是,中國如果執行對稀土的出口限制,將對美國價值幾萬億的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到現在,美國政府官方並沒有對稀土發出任何評論。於是媒體CNBC向美國政府喊話,稱稀土處於中國「危險的支配」當中。

一位金融分析師說,中國之所以在稀土行業這麼領先,是由於政府早把稀土當做戰略性資源,進行了約100年的勘探和開採工作(原話就是100年)。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終於把稀土的生產做到了低價,嚴重打擊了其他國際競爭者。

CNBC指出了一個關鍵的時間點:為什麼在90年代中國稀土產業「一飛衝天」呢?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島叔已經寫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中,稀土技術曾一直掌握在美、法、日等發達國家手裡,美國還曾經是世界上稀土產量最大的國家。直到1975年,中科院的徐光憲院士經過刻苦攻關,提出了串級萃取理論,實現了稀土分離技術的重大突破,才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經過幾代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大量中國企業學會了領先世界的稀土生產技術和工藝。終於,中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向生產大國、出口大國的轉變。

歷史證明,西方國家一次次低估了中國人的能力。

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Don』t say I didn』t warn you.

文/宇文雷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美電視台插播龍捲風警報惹眾議 氣象員現場怒懟:真可悲
俄大巴側翻事故:1名中國遊客留院 其他人回到酒店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