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凡事宜未雨綢繆,豫則立不豫則廢

凡事宜未雨綢繆,豫則立不豫則廢

凡事宜未雨綢繆,豫則立不豫則廢

接下來,孟子引用了《詩經·豳風》中周公所著《鴟鴞》的詩句——「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音杜,桑樹之根)」,以及孔子對這詩的評論——「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以闡明孟子貴德、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等政治思想和主張是繼承周公、孔子之學,是有所根據的,強調他自己這個主張是正確的,是顛撲不破的。

周公作這首詩,是借小鳥營巢護居的情形,來說明治國的道理。有一種很會營巢的小鳥,在風雨還沒有來的時候,就去把柔韌而帶有濕土的桑根皮銜來,纏結補葺巢上通氣和出入的孔道,以防風雨來襲時把窠巢弄壞。經過這鳥巢下的人們,看到這種努力工作的精神和態度,就不會輕視而任意捉弄這些鳥。我們現在常用「未雨綢繆」的成語勸人凡事要事先做好準備,就是從這首詩來的。所以孔子讀了這首詩以後,就評論說:作這首詩的人,真是深懂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方法,如果用這個道理來治理國家,誰還敢再對你有侵略的企圖呢?

換言之,孟子在無形中說,這個治國之道就是貴德、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然後明其政刑。那麼其他大國也要有所顧忌,就如經過鳥巢下的人,不敢看不起這隻小鳥一樣。

接著孟子的筆鋒一轉,針對當時的齊國現狀發表言論:現在你們齊國也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的閑暇之時,可是在這樣正可大有作為的時候,本應該未雨綢繆,明其政刑,而你們齊國上上下下卻因為繁榮安定而昏陶陶地麻痹了,懶惰、傲慢、自大、優越感,一味地貪圖安樂享受。這也就是以前提過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中所描寫的:「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最後應是「趾」高氣揚,大概蘇秦為了討好齊宣王,而把「趾」字換為「志」字——完全一派驕、奢、淫、逸的氣象。

當時豈止齊國情形如此,我們翻開歷史一看,每一代在開創的時候,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孫的手裡,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經濟富庶、社會繁榮之後,逸樂就來了,這就開始走向衰敗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輩,天寒地凍時尚且赤了雙腳,鼻尖被凍得紅紅的,手執鋤頭,在田裡一鋤一鋤地翻土松泥,準備春來播種。到了他的兒子這一代,雖然由種田的父親培育上了大學,但親眼看見父親的辛勤勞苦,也許自己也下田幫過一些小忙,還知道賺錢的艱辛,所以生活樸實,也努力振興家業,繼續置產。可是到了孫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已不知祖輩、父輩的辛勞艱苦,於是「般樂怠敖」的毛病都出來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車要最時髦的,還要年年換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於是就走向了衰敗。也許傳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頂著寒風冷雨,佝僂著在田地里揮鋤頭、踩泥巴了。人世間之事,總是這樣反覆輪迴。

這都是人類的一種惰性,家庭、社會、國家政治,都在這一惰性下循環起伏,交替興衰。所以孟子在後面說「憂患興邦,安逸亡身」,又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沒有困難,就容易滅亡了。家庭、個人事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孟子與公孫丑》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講到這裡,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豫」、「跲」兩個字的含義。「豫」字,包含有從容優裕,和事先要有備無患的意義。「跲」字,有並足難行的意義。至於「困」字和「疚」字的意義,大家都知道,不必另作解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說凡是做人處世,事先必須要有周詳的準備,所以到了行事的時候,便可優遊自在,順理成章,雖然遭遇到紛擾變動,也不驚不亂,因此可以建功立業。如果事先沒有豫備周詳,冒昧從事,就會得到勞而無功,或功敗垂成而作廢了。這不但是處世的首先原則,就以做人來講,一個人從幼小接受教育開始,直到後來一生,也必須隨時隨地要學而時習之,才能有成。因此,可知一切教育學問,也都是為了「豫則立,不豫則廢」的作用。其次「言前定則不跲」,便是教誡我們開口講話的修養,尤其是對在位從政當權的人來講,不可信口開河,隨便亂說。必須要事先謹慎思考,做到言而有信,能說必能行,說到必定做到。如果是說了不算數,或者隨便應付,或是自己說過的也就忘了,那就等於自己把右腳踩著左足,結果是寸步難行,走不通的。「事前定則不困」,這是說凡做任何一件事,事先必須知道有成功和失敗,優點和缺點,有正面必有反面等作用,然後確定計劃,防患未然。這樣才能在做事的時候,不會遭遇太多太大的困難。「行前定則不疚」,凡是一個人,有任何一種舉動,或是要做任何一件事,都叫作行為,尤其是對從政的或其他建功立業的,甚之,一個普通的人,對於生活衣食等平常行事,都需要事先有豫定的抉擇,盡量減少後悔,不要事後自有內疚。「道前定則不窮」,這裡所說的「道」字,是指做人處世的法則、準則的「道」,也可以譬喻如開一條人行道路的道。那在事先必須要有久遠的準備和計劃,才不會使自己的前途,走到窮途末路,或水盡山窮而無法回頭的困境。總之,這裡所說有關做人處世的言語、行為的道理,統統都是從「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個原則所出發。「豫」字的意義,也就是《中庸》的「從容中道」,「君子而時中」的大機大用。先要能把握到「豫」字的學養,就可真能切入「知至而後意誠」修身的要妙了。

《話說中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三十張珍貴照片與墨寶 記錄晚年側影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