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地方戲曲不靠啃老過日子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地方戲曲不靠啃老過日子

蘇劇發源於蘇州,被稱為「灘簧之母」,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本次文華大獎角逐的《國鼎魂》是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成立後第一部戲。得益於各地文化發展扶持政策,越來越多鮮為人知的地方戲曲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站上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這個萬眾矚目的舞台一展身手。

古老劇種的新生

在蘇州戲曲舞台上,崑曲和蘇劇雙花並蒂,被視作展示蘇州深厚人文傳統的代表性劇種。崑劇名揚海內外,蘇劇一直聲名不顯。2016年5月,蘇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蘇州市劇傳習保護中心,至此蘇劇終於有了獨立建制的傳承保護單位。團長兼《國鼎魂》主演王芳表示,蘇劇的主色調溫和舒緩,沒有高亢嘹亮的慷慨悲歌,也沒有陰鬱沉重的哀哀低鳴,一切的喜怒哀樂含而不放,蘇州人也是如此。《國鼎魂》以蘇劇之美演繹蘇州儒商潘氏一族護鼎、捐鼎的故事,展現「國脈文脈相牽,國運文運相連」民族精神。戲裡,王芳飾演的潘達於繼承公公和丈夫遺志,歷經艱辛護住寶鼎;戲外,王芳堅守蘇劇傳承、傳播,數十年如一日。

黔劇同樣是上海觀眾難得一見的劇目。貴州省黔劇院《天渠》以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為原型創作。黔劇作為貴州代表劇種,在近百年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以楊調、二板、苦稟、二黃為主要唱腔的板腔系統,不但長於表現傳統古裝戲、現代戲,更擅長表現以少數民族題材的民間故事劇和新編歷史劇。《天渠》還大量融入少數民族特色,通過仡佬族音樂、服裝、舞蹈等真實再現貴州原生態民俗民風。貴州省黔劇院院長、《天渠》主演朱宏表示,為把黔劇發揚光大,劇院與電視台合作錄製60集戲曲情景喜劇《歡樂黔劇》,展現台前幕後故事,從角色安排到解決舞美問題,統統呈現於熒屏,「潛移默化中,觀眾對我們的劇種越來越認同」。

讓當代觀眾喜聞樂見

「難得一見」不能成為票房護身符,指望觀眾抱著獵奇心態看戲,無異於吃老本。沒有一個團隊願意做啃老族。「花鼓戲最大特點是輕鬆、愉悅、歡快,有泥土的芬芳,在江漢平原有廣大的群眾基礎。」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帶來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編劇周慧講完花鼓戲的優勢後,話鋒一轉,「演現代戲,唱念做表要真情實感,能反映人物性格,尤其是現代氣息要濃一點,讓年輕觀眾接受並喜歡這門藝術。」在湖北,荊州花鼓戲有大批年輕票友,因此劇中台詞既有「悶頭雞子啄白米」等方言俗語,也增加了很多網路流行語,比如「撒狗糧」「脫單」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習慣。音樂也是《河西村的故事》的一大看點。「在保證花鼓戲姓花的基礎上,融入了西洋的管弦樂,中西合璧奏響田園牧歌。」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院長徐中兵介紹,全劇還設立由12個「伴唱女子」組成的歌隊,既是劇中人,又是劇中道具,在主要人物的身旁敘述、評說與引導,發揮了花鼓戲民間歌舞的魅力。

來上海前,江西撫州市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又雕琢了一遍盱河高腔·鄉音版《牡丹亭》。《牡丹亭》執行導演張磊說,打磨提升其實比初期創排更難,對主創、對演員來說都是一次更高的要求,要做到精益求精。亮相上海的《牡丹亭》進行全新製作,調整舞美,採用近40人的現場樂隊伴奏,將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交響樂結合,同時保留撫州當地的聲腔和南豐儺舞等諸多撫州元素。

演職團隊薪火相傳

劇目紅火,有賴於創作、演出的接力棒代代相傳。1992年,雲南省大理州白劇團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劇種「天下第一團」。2008年,白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管理部門的保護與扶持促進劇團有了更大動力,向市場進軍,站穩腳跟。白劇團帶來上海的《數西調》,是2014年面向社會公開徵集的劇本,唱詞使用白族特有的「山花體」格式。

白劇劇目豐富,大約有400多個,音樂獨特,有「三腔九板十八調」聲腔體系。隨著時代發展,白劇博採眾長,吸收京劇、滇劇、花燈戲、川劇等戲曲劇種的表現手段,使其更加豐富多彩。白劇團培養人才的步伐也在加緊。《數西調》採用AB角制,一批青年白劇表演人才「尖角初露」。2013年劇團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並送到雲南省藝術職業學院進行「訂單式」培養的36名團員,全部投入《數西調》排演,既檢閱學員們在校學習和回團實習的成效,同時也讓學員們充分融入角色,鍛煉和培養白劇新人。白劇團負責人表示,《數西調》為下部白劇的創作生產積累了借鑒經驗,「高度重視『一劇之本』的選擇與創作,重視二度創作,啟用青年白劇表演人才,繼續推行AB角制,用白劇本體的手段,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當前經濟形勢下國企改革發展要緊扣這些重點!李強今赴上汽、百聯調研
5G信號會致癌?還會損害DNA?別信!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