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個村一部史!上海金山區124部村志集中首發,歷時8年編纂,總計2000餘萬字

一個村一部史!上海金山區124部村志集中首發,歷時8年編纂,總計2000餘萬字

5月29日,在位於楓涇的長三角路演中心,上海金山區舉行村志集中發布儀式,區領導向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圖書館、上海通志館和復旦大學等單位代表贈送上全套124部村志。這也標誌著歷時8年、涉及金山全部124個行政村的金山村志系列叢書在國內率先編纂而成。叢書總計達到了2000餘萬字,既是一套全面客觀的大型資料文獻,更為當地村民留住了鄉音鄉愁。

金山有著6000多年的文明史,古岡身遺址、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遺址等見證了這一片土地上的滄海桑田。數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朱涇、楓涇、張堰、亭林等歷史名鎮,以及一批批歷史文化名人。但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傳統村落及村落文化正在大規模消失與敗落。及時完整地搶救、記錄、保留、傳承村落歷史顯得緊迫而重要。

為此,金山區於2010年就萌生了編修村志的意向。但那時,編修地方志只到縣一級,金山區啟動村志編纂工作在全國屬於先行先試,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但金山檔案館工作人員感到,全面啟動村志編纂工作,是中華傳統文化與新農村建設對接的重要嘗試,是完整記錄鄉村歷史、記錄新型城鎮化歷程、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於是,他們克服各種困難,在各鎮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摸索村志編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先行試點、業務指導、評稿審稿、發放志書範文等,終於使全區124個村的村志全部完成修編任務,實現了一村一志。

一個村、一本書、一部史。村志的編寫出版,對各村地理、歷史、經濟、風俗、物產、人物等都進行了詳細記載,不僅理順了村域發展的軌跡,也承載了一個個村莊「看得見的鄉愁」。以前,有些村幹部對村的溯源沿革、發展軌跡講不清楚,但現今在這些村志里,一段段早已不為人知的歷史被重新挖掘出來,一個個即將消失的風俗也被記錄下來。

比如,在金山衛鎮八一村的村志里,就記錄了一個消失的古鎮——西倉。西倉最早名為官塘灘。南宋時期,武舉陳龜年遷居於此,修建了「陳泰油作坊」,這裡產出的菜籽油遠銷至真臘(今柬埔寨)、滿刺加(今馬六甲海峽兩岸)等地,那時這裡商人云集,街上車水馬龍。明朝時期,官塘灘更名為西倉市,後屢經戰火,到1949年解放前僅剩幾間破房屋。後來,西倉被征地建廠,到2003年,連地名也消失了。像西倉這樣,曾經繁華一時,如今連地名也沒有的古鎮不在少數。金山的「一村一志」將這些古集鎮都一一挖掘整理了出來。

村志不僅理清村裡的溯源沿革和發展軌跡,而且還收錄了反映農村生產情況和生活趣事的民間諺語、婚喪習俗、民間傳說和歷代人物等。如楓涇鎮新義村《楊家庵的由來》、張堰鎮秦山村《秦始皇登山望海》將傳統文化收集整理入志,大大豐富了金山本土文化的歷史內涵。村志不僅是一部農村的「百科全書」,也詳細記錄了農村的文化變遷。

「利用村志叢書全面系統、豐富翔實的記述,為金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文化引領和資料支撐。」金山區委書記趙衛星表示。比如,山陽鎮長興村有個甸山,村志記載這裡原是上海第一個縣治海鹽縣的所在地。雖然甸山在滄海桑田中被湮沒,但悠久的歷史可以挖掘。村委會打算在甸山建一座文化公園,彰顯長興村的文化底蘊。再如,亭林鎮油車村原來有其名而不知其因,這次村志摸清了家底。原來,在清朝雍正年間,這裡就有一家榨油坊。到了民國初期,村裡又有一家榨油坊,其規模都很大,相傳磨坊里的大石磨要用八頭牛來拉,河道里等著裝菜油的船要排上100多艘,油車村因此而得名。如今,村裡把當年榨油坊的大石磨置於村口,成了一大特色地標。在金山全區,一些有趣又有人文價值的村志史料正被一一梳理,編寫成故事,重新走進百姓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江南古鎮,除了臭豆腐、烤魷魚還有啥?
上海市長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專家為上海支招如何應對外部環境變化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