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長三角家校合作角色重塑

長三角家校合作角色重塑

「對一個人終身發展而言,學校教育是一時的,家庭教育是一世的。」「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指導的前提,是讀懂孩子的成長需求。」「長三角家校合作研究與指導聯盟要實抓重點推動全局、上下聯動相互借鑒,研究真問題、發現真辦法、看到真效果,驅動長三角各地家校合作水平整體提升。」在日前於南京舉行的長三角家校合作分享會上,面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與會專家圍繞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和全國經驗,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給出了長三角的答案。

去年6月,首屆長三角家校合作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四省一市的22個家校合作研究與指導機構宣布成立「長三角家校合作研究與指導聯盟」,秉持「共建、共研、共享、共贏」的發展宗旨,共同推動長三角各地區家校合作的發展。今年的論壇,特級教師李鎮西演講時播放的一張照片上,「血脈雖不相連,心靈永遠相通」的條幅,是李鎮西退休前最後一課上學生的心聲,很像長三角家校合作生機盎然的美好願景,但長三角家校合作的專業路徑尚待清晰。

孩子 需要老師和父母讀懂成長需求

針對近年來不斷刷屏的學生自殺案例,北京師範大學兒童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教授提醒教育者,要反思我們是否認識教育對象,是否了解孩子的關係需求、勝任需求和自主需求。「每次一出現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件,媒體就呼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但如果不解決根源,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日常生活得不到改變,累死心理老師也沒有用,極端事件還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邊玉芳分析了兩類孩子,一種是家長比較容易忽略的好孩子、乖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她認為存在一種「好孩子現象」。去年邊玉芳擔任了一檔親子教育節目《超能幼稚園》的策劃指導,其中的朵朵就是一個被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她的人際關係非常被動,不會打破規則,不能接受失敗,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運動會只要可能失敗的項目就決不參加,樣樣都要第一,「這樣的孩子未來就有可能是發生心理問題的潛在人群」。

還有一種令家長頭痛的是沉迷網路、沉迷手機的孩子。「中國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全世界使用網路較高的國家之一,但卻是孩子網路沉迷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因為孩子們把網路和手機當成玩具而不是工具,因為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單調,缺少玩伴,碰到不如意的事首選到網路去疏解。況且網路確實好玩,滿足了孩子的成長需求,網路公司比父母、老師、專家更懂孩子的心理,遊戲的設計就是不斷提供成功的體驗,這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體會到的。」

邊玉芳引用中科院陸林院士的研究(遊戲成癮、色情成癮、信息收集等各種成癮行為,主要原因在於孩子沒有目標感或目標不清晰)指出,如果父母一味教育孩子要聽話、要好好學習,而忽視孩子成長的三個基本需求,孩子一旦受挫就會迷茫,不知如何應對,就會選擇沉迷網路來逃避挑戰。

說到家長要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李鎮西用許多步履蹣跚的爺爺奶奶一接孩子放學就接過書包這個細節,建議溺愛型家長從不幫孩子拎書包開始改變。「尤其值得警醒的是只注重孩子外在表現、忽略孩子內心的隔膜型家庭教育,朝夕相處卻不能走進孩子心裡,缺乏平等而有效的心靈溝通。」1988年李鎮西調研一個16歲女中學生的自殺事件,發現孩子太多苦悶得不到排解,太多問題得不到解答,是精神窒息而死。後來《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個中學生的讀後感,呼籲老師家長不要把學生當作受教育的機器,當他們在黑暗中感到孤寂、在擁擠的人群中感到恐慌之時,請不要拿硬邦邦的正確道理套他們,不要幻想只要讓他們明辨是非就是萬事大吉……

父母 需要切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

「衡量教育的進步,不僅看我們的學生在國際測試中的成績,還要看學校、社會、家庭的合作共育開展得怎麼樣,在終身學習發展中是否各自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陸勤認為,在長三角城市群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教育一體化佔有重要位置。「家校合作如何建成融合、跨界、多元的治理體系,關係到長三角教育的未來。」

在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左坤看來,目前家校雙方的信任感還沒有充分建立起來,教育信念尚未達成深度共識。左坤提倡用樸素的科研主張為家校合作提供專業支持,引導家長和學校構建命運相連的「合伙人」關係,在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下構建家校命運共同體,促進家長、教師在家校合作的信念、技能、方法、行動等方面發生變化。

促進家長的改變,李鎮西認為前提是家長要認識到自己也是教育者。他說自己一直以為溫文爾雅的名師於漪肯定出自書香門第,但最近才知道於漪的父親文化程度不高,母親沒有文化。於漪是老大,她1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把5個孩子撫養成人,大弟弟是浙大教授,二弟當過北大副校長,三弟是兩院院士,妹妹是浙大教授,曾任浙江省科技廳

副廳長。「我說『你母親太了不起了』,於漪說其實她母親並不懂得什麼家庭教育,常說的就是三句話,要善良、要忍讓、要多想著別人,我們跟著學就是了,就這麼簡單。現在的家庭教育太講技巧、太講方法,卻忽略了家長把自己做好、給孩子示範。」於漪的話讓李鎮西感慨萬千。

經常有家長說「我把孩子交給老師就放心了」,李鎮西的回答是:「你們這樣說我很憂慮,你們忘記了自己也是教育者,是我配合你們而不是你們配合我。」李鎮西一直強調,班主任影響、改變、轉化的對象,不只是一個班的學生,還有學生背後的家長。影響要靠人格和智慧,「人格就是教師的善良、正直、平等、一腔正氣、愛孩子,智慧就是教師課講得好,學識、才華、智慧,以及對教育的理解令人折服,家長就配合你」。

長期從事基層家庭指導的南京師範大學殷飛老師提醒說,教師愛孩子是職業之愛、教育之愛,家長是血脈之愛、不可分割的愛,教師永遠不要認為自己能專業到可以代替家長做父母。「家校合作中家長和老師在教育意識、教育能力上是不平等的,且不同時代與受教育背景的家長差異性很大。如看《新聞聯播》長大的的家長指導看湖南衛視長大的孩子,難度可想而知。不能把家長問題都歸結為態度問題,對家庭教育的複雜性要保持專業的敬畏心,防止傳播非理性情緒。」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副院長陳素平注意到,祖輩教養正在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新常態,上海市寶山區小鴿子幼稚園參與教養的祖輩高達97.35%。「如何實現家庭教育的全家總動員,祖輩、父親如何成為家校合作長中的重要家長,小鴿子幼稚園搭建祖輩家長教育能力發展的情感支架、導向支架、榜樣支架、案例支架,具有可操作的推廣價值。」

殷飛提到南京玄武區紫東中學的老師換乘多次公交車去家訪,兩個小時才到學生家。學生家長是賣豬肉的,孩子就在爸爸賣豬肉的砧板上寫作業,書本上永遠有油漬。老師回來的時候一邊走一邊哭,對這些孩子的真實生活處境有了深刻認識。還有的老師自己掏錢買了十幾個檯燈,一家一家送給流動兒童家長,建議家長給孩子找塊平整的板子寫作業。「這樣務實的家庭教育指導才能提升有效性,才能對孩子產生幫助。基礎條件改善了,孩子上課的注意力才能集中,作業質量才能提高,學習的信心才會增強。」

教師 需要提高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度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利明強調家校合作研究與實踐要專業化,「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關鍵環節,其中教師是關鍵的關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建設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伍,才能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質量水平,增強指導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教師的德行和潛能決定著家庭教育指導事業的高度、厚度與寬度,家庭教育指導素養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繆建東教授認為,教師在家庭教育指導上要引領方向、啟迪理性、彰顯個性、自覺反思、超越創新、共建共享。要遵循科學規律,尊重不同家庭的個性風貌,不斷反省、不斷超越自己,用生成能力和動態思維喚醒家庭、社區等多方資源,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生態。

關於家長給老師送禮的敏感話題,當了幾十年校長的李鎮西說,如果家長一頓飯把老師搞定,這個老師在家長心中什麼威信都沒有了,正所謂「進門拜三拜,出門罵三代」。李鎮西認為教師影響家長的重要途徑是家長會,「但千萬不要開成學習成績分析會,而要開成教育的學術研討會,講你的教育理念,講家校雙方是戰略夥伴關係,研討如何為了共同的教育使命精誠合作」。

「家校合作本質上是成人跟成人的合作,家庭教育指導本質上是成人教育,要重視父母這一中間變數,沒有父母改變,家庭教育改善無從談起。」殷飛認為,教師不要做勞而無功的堂·吉訶德,要研究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的特點,要研究我們付出那麼多努力為什麼無效,不能簡單地看誰比誰說得更動聽。

對此,江西省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梅霧深有同感。他認為家長參與在技術層面上是被限定的,因為學校往往強調家長沒有教育的專業背景,質疑家長參與的價值和效果。「在價值觀念上,依然有很多任課教師覺得家校合作主要是班主任的事,而沒有回歸到教育的本源來關注家校合作的育人價值。」

李鎮西列舉了自己身體力行地影響家長的六大途徑:通過閱讀啟迪家長,通過寫作改變家長,通過書信溝通家長,通過孩子促動家長,通過家長轉化家長,通過家訪感染家長。後來他當了校長也要求老師們這樣做,尤其重視家訪,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訪兩到三家,深感面對面促膝談心的溝通效果遠勝過微信群里冷冰冰的三言兩語。「只有聽到彼此心跳,感受對方的脈搏,教育才可能真正發生。」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30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燕山雪花大如席
你的年少有我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