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薛濤詠蟬: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薛濤詠蟬: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薛濤詠蟬: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薛濤詠蟬: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文人愛蟬,詠蟬之詩也層出不窮,用意自殊。有托物言志,自表高潔的;有烘托幽靜,心生歸隱的;有感懷身世,嘆惜時光的;有客子思鄉,苦於飄零的。但是,讀薛濤的詠蟬詩,其意迥然,與他人不同的心思躍然紙上:「露滌清音遠,風吹故葉齊。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她不寫一隻蟬,而是寫蟬聲相和,卻各在一枝,並不相見。這種別出一格的觀點是前列詩人不曾有的,可見她的與眾不同的才情,以及隱約能夠窺見的隱秘心情。她明白自己不過是個弱女子,不好去學文人自表高潔的姿態,因而不去寫蟬居高處,聲播邈遠;也不去寫蟬的吸風飲露,高潔自愛,而是寫蟬聲相和,表明希望有人能夠聽懂自己,與自己相知相交;而各棲一枝則希望留有自己的空間,不被他人所影響。這種想法,不僅新穎,而且難能可貴。薛濤身為一個古代女子,追求的卻是自由獨立的命運。

蟬本無知、無情,蟬鳴也本不關愁,更無所謂高潔自愛之類,然而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借物生情,別有機杼。正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聽蟬》中所說的那樣:「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此我們也不難明了五代楚詩人劉昭禹在《聞蟬》一詩中對蟬發出「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的勸阻;唐代詩人盧殷在《晚蟬》一詩中對蟬「猶未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的抱怨;唐代詩人姚合在《聞蟬寄賈島》一詩中對蟬鳴「秋末吟更苦,半咽半隨風」的描寫;宋代詞人劉克莊在《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一詩中對蟬「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的感受。以上都只不過是詩人各自內心情感的外現與物化罷了。

每當我們讀起薛濤的這首《蟬》,總是會不自覺地想起那樣一個夏日的午後,一棵挺立了百年的高大梧桐,也許正是少女曾經應父題作詩的那一棵,在它聳入雲天的枝葉上,響起了一聲清越的蟬鳴。那調子起得很高,那聲音拉得很長,然而,蟬兒雖然一聲接著一聲,卻並不棲身於一枝幹。各在一枝棲,說的不僅是詩文的道理,表達的也不僅是藝術的追求,更成為薛濤的人生格言。那麼多的詠蟬詩,只有她的這一首,骨子裡便有特殊的高潔,掙脫了世俗、禮教、正統、傳承的牽絆,把個性之美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在詩人往後的坎坷人生中,無論是身陷樂籍,還是流落邊疆,高為至官,低至隱居,薛濤都能泰然處之。因為她的人生就像她的詩文藝術一樣,追求的不是與別人一樣的平凡安穩,也不是世人所共贊的某種平庸生活。她能夠接受異議,能夠接受和別人不一樣甚至為別人所不容的東西。對此,她不僅不會為之焦慮,反而因這不同而凸顯其難能可貴的個性。

「各在一枝棲。」薛濤有此一句,人皆解讀為談詩。唐時詩文流派眾多,各有所長,如百鳥爭鳴,也似蟬聲相接,既各成其美,又一同構成浩瀚詩史。一個深閨少女,她有心做青史的一角,唱出一聲蟬鳴,化成詩歌華章里的一段錦。聽起來似是妄語,但經千百年歲月淘洗之後,她卻以自己艱苦的追求和別樣的才情,獨立於中國詩壇至今而熠熠閃光。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劉秀為攬賢士竟與嚴光同床共睡
呼倫湖:無邊無際的美麗的草原湖泊正在退化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