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坐骨神經痛與腰椎間盤突出

坐骨神經痛與腰椎間盤突出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患了「坐骨神經痛」,而其中不少人對從骨神經痛的實質並不清楚,有的盲目戴上「坐骨神經痛」的帽子產生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坐骨神經痛並不是一種病的名稱而是一種癥狀。典型的表現是從臀部沿大腿外側後面向小腿和踝關節外側的患痛,可伴有小腿和足的無力、麻木。疼痛可因坐骨神經受牽拉和刺激,如彎腰、提重物、咳嗽等誘發和加重。

坐骨神經是全身最粗大的一支周圍神經,由部分腰4和腰5、骶1-3神經在盆腔內匯合構成坐骨神經,經坐骨大孔梨狀肌下緣穿出盆腔,沿大腿後側下行直到足趾。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因有多種,凡是坐骨神經本身或行走沿線附近的傷病均可發生坐骨神經痛。可歸納為如下四大類:

(1)創傷,如腰有折、神經挫傷等;

(2)炎症,如神經炎、腰骶椎結核、硬膜外膿腫等;

(3)腫瘤,神經纖維瘤、腰骶椎骨原發或轉移瘤等;

(4)神經被卡、壓,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等。

在上述諸多的病因中引起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特別是青壯年,也就是說如果青壯年出現坐骨神經痛,首先考慮的疾病是腰椎間盤突出。人有五個腰椎一個骶骨,腰椎間及腰骶椎間由椎間盤相連,椎間盤的作用是便於椎體間活動又制約椎體過度活動,傳導應力吸收震力的"彈性墊"作用。其上下有軟骨板與椎體相連,周圍由纖維環包饒,中間的髓核為膠狀物質。所謂椎間盤突出就是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入後側的椎管椎間盤是突入骨性的椎管內,在體表是無法摸到的。

「江湖醫生」說在體表摸到突出的椎間盤是違背醫學常識的。當做腰屈伸活動時,腰椎間前後緣可產生50g壓力,從地面舉重物時腰4-5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可以是原重物的15倍,當椎間盤承受壓力平均增至350g時有纖維環破裂的可能。可見椎間盤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傷,也有人提出椎間盤突出是免疫性疾病,需進一步研究證實。由於腰骶部活動度和承受的壓力大,所以90%以上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4-5和腰5-骶1兩個椎間盤。

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依據是有反覆發生的坐骨神經痛,檢查可有如下體征:常有強迫性腰椎向左或向右側彎的特殊站立或行走姿勢,腰棘突間中線彎1.5cm出現壓痛和向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實驗陽性、足趾屈伸力減弱、小腿和足內或外側痛覺遲鈍、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屈頸實驗和頸靜脈壓迫實驗陽性等。側位X線片可見腰椎生理前凸減小、病變腰椎間隙變窄或由正常的前寬後窄變為前後等寬或前窄後寬。椎管造影可見突出的椎間盤對造影劑的弧形壓跡或神經跟袖中斷。CT和核磁共振檢查可確定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程度。

總之,目前對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並不困難。腰椎間突出的防治。預防腰椎間突出的主要方法是防止腰部損傷和加強腰背肌鍛煉。可採用背伸法或保健操法鍛煉腰背肌,強壯的腰背肌有助於腰椎的穩定。一旦發生腰部損傷應充分休息,有利於創傷癒合防止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分保守(非手術)和手術治療兩種手法。

非手術治療

適於疾病初發或早期無廣泛肌力、感覺障礙,無大小便功能障礙者。具體方法有:

(1)急性期卧床4-6個周對"隆起形"突出(纖維環部分破裂外層完整者)可望髓核自行還納。

(2)腰椎牽引或牽引加按摩複位法,是保守治療中較有效的方法。

(3)硬膜外封閉:醋酸強的松龍75mg加1%利多卡因7ml注入硬脊膜外腔,每周一次,共2-3次。對減輕神經根水腫,消除疼痛有明顯療效。

(4)正確推拿、按摩有利於治療,要找有經驗的醫生進行,防止"江湖醫生"粗暴手法造成副損傷。

(5)正確使用保護性腰圍有助於限制腰部活動,防止坐骨神經痛癥狀複發,但長期使用可能加重腰肌萎縮,必須使用腰圍與加強腰背肌鍛煉相配合才有助於防止複發。

手術治療

對於病程較長,反覆發作,保守治療無效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礙或小腿肌肉明顯無力、無手術禁忌症者應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手術效果是良好的。手術禁忌症是指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某些病不能耐受手術或精神病患者。目前手術方法已經有較大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手術方法,例如:經皮椎間盤摘除、不切除椎板的椎間隙椎間盤摘除等。傳統的術式有:開窗式、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椎間盤摘除術。

手術方法選擇的原則是根據病情採用創傷小療效好的術式。比如:無椎間盤鈣化、非遊離型、無椎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可採用創傷小的經皮椎間盤摘除。年輕體力勞動者盡量採用對椎板損傷小的開窗式或經椎間隙入路椎間盤摘除。年齡較大伴有椎管狹窄者採用全椎板切除方法在摘除椎間盤的同時椎板減壓解除椎管狹窄。我們創用了在減壓後利用咬下的棘突重建椎管後壁,稱為「棘突造蓋」,擴大了椎管矢狀徑又防止術後疤痕造成椎管再狹窄,以及造蓋與關節突出壁融合,加強了腰椎穩定性。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保健 的精彩文章:

體內「濕氣」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TAG:生活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