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的根柢,道教文化!

中國的根柢,道教文化!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響。

漢語中有關「道」的詞語或說法比比皆是,沉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來,「道」是最高的哲學範疇,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具有超時空性,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最終依據和普遍法則。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動地表達了道教對世界的認識。其中「道法自然」一詞,意即道以自然為法則,效法、遵循自然。

道教認為,「道」超越於人們一般感覺認識之外。《道德經》稱「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指深奧玄妙,「玄之又玄」原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後泛指言論道理等玄妙難解。

《道德經》還說「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以此來說明「道」的精深玄妙幽而不顯,無法用感官來把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說法即源於此典,但僅保留其字面意義,即「儘管在看,卻沒有看見;儘管在聽,卻沒有聽見」,泛指不重視、不注意。

「貴生」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思想。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長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漢語中反映人們對「長生」追求的詞語很多,如「長生久視」一詞便來自《道德經》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就是說,積累德行就能夠勝任治理國家的大任,持有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就可以實現天長地久,這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道理。

「長生不老」可謂「長生久視」的同義詞,出自道家典籍《太上純陽真經·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長生不老」即永遠活著,不會衰老。這原本是道家的生命追求,在後來的日常用法中則演變為對年長者的祝願或讚頌。

修道的目的是通過自身的修鍊和修行,使生命返歸到始初的淳樸本真狀態,道教稱之為「返璞歸真」。在道教看來,人原初的本性淳樸純真,近於「道」的本性。但隨著年齡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加之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聲色利祿的誘惑,人原有的生命元真會不斷地耗損,純樸天性會逐漸迷濛,這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而與「道」相悖

「返璞歸真」中的「璞」,本義為未雕琢的玉,在這裡指「道」的質樸狀態。所以,「返璞歸真」即指除去外飾,恢復其本來面目。

道教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求,還體現在「抱素懷樸」一詞中。「抱素懷樸」的直接典故出自班固《漢書·禮樂志》:「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樸。」但它的思想淵源卻來自《道德經》所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指人們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

以道教思想為養料,「抱素懷樸」的意思就是求人們保持內心平和,處於自然的狀態。生命是一個修鍊的過程,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氣通過修鍊進行修復,使生命回歸到真道的狀態,以達到長生久視,得道成仙。

道教在天道循環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承負說」。其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它演變為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

所謂「承負」,《太平經》有曰:「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窮還反其本,故名為承負。」

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姦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源本。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循環。只有理解了這些道教思想,才能對上述成語有透徹的理解。

二、道術修鍊

在道教的生道相守的生命理念指引下,為了達到長生不老,道教發展出多種養生修鍊的道功道術。其中既有吐納、導引、服食、金丹、養氣、鍊氣等養生方術,又有存想、存神、主靜、坐忘等養神方法。這些道術道功等在漢語中有全面而生動的體現。

道教將以氣息吐納為主的煉養方法稱為「行氣」、「調息」、「服氣」等。《太平經》說「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葛洪對吐納之法作了具體論述:「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

正是基於道教的世界觀和修鍊方法,「吐故納新」才獲得了深刻的內涵。「吐故納新」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原指人的呼吸,吐出體內廢氣、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但在道教的影響之下,這一辭彙的內涵卻要深刻得多,指的是一個有機體除舊更新、保持生命力、與時俱進的必要途徑。

道教的辟穀煉養術也在漢語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辟穀本是先秦神仙家的一種煉養方術,道教對其加以發展,認為人體內有三蟲,又名三屍,其好寶物、好五味、好色慾,是毒害人體的邪魔,是人慾所生的根源。三屍的生存依賴谷氣,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谷氣,則三屍便亡,人體內的邪魔也就斬滅。有此煉養術為文化淵源,便有了「不食人間煙火」、「吸風飲露」等詞語。

「不食人間煙火」亦作「不吃煙火食」,本是反映道教不食五穀的辟穀修鍊。宋代阮閱《詩話總龜》引王直方《詩話》云:「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另一詞語「吸風飲露」也與辟穀煉養術相關,典出《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吸風飲露」意為吸清風、喝露水,指傳說中的仙人絕食五穀。

道教發展出的一整套導引修鍊方法,也是漢語言中的一個重要文化淵源。導引即「導體令柔,引炁令和」之意,以形體運動配合呼吸吐納,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莊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熊經鳥申」一詞即由此而來,指通過模仿熊之攀枝、鳥之伸腳的活動形態,伸展肢體,調和氣血,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圍繞著道教的煉丹術,也產生了一批漢語用法。如「爐火純青」一詞,出自唐代孫思邈《四言詩》:「洪爐烈火,烘焰翕赫;煙未及黔,焰不假碧。」原指道士煉丹,爐中的火焰由紅色轉成青色時即為最佳的火候。轉化為習語後,意指技藝或學問、修養等達到純熟完美的境界。「靈丹妙藥」指非常靈驗有效的奇妙藥物,用來比喻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好辦法。

「金丹換骨」也來自於道教的煉丹典故,指道家仙丹之靈驗,能使人脫胎換骨。如陸遊《夜吟》詩:「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他借用道教的修鍊思想,以「金丹換骨」比喻學詩功夫由漸修而進入頓悟之境,後來也用來比喻文學藝術等的創作達到了造詣極深的頓悟境界。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道教記」北京藥王廟服務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凈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回大道 的精彩文章:

何為福?怎能壽?藥王孫思邈一文驚醒夢中人!

TAG:夢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