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郭志濱:從博物館藏品開始思政課

郭志濱:從博物館藏品開始思政課

孫悟空到底是人還是猴子?為什麼現在我國沒有犀牛,而國家博物館的文物中卻有「青銅犀尊」,古人是怎麼保護信件隱私的?在史家衚衕小學的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孩子們都會自己從文物中找到各自的答案。講解這門課的史家衚衕小學德育學科、北京市學科帶頭人郭志濱老師為了這個名為「博·悟之旅」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費盡了心思,也收穫了孩子們的成長。

史家衚衕小學六年級10班的一節課是這樣開頭的:「孫悟空到底是人還是猴子?」孩子們踴躍回答:「他雖然有猴子的外表,但是他忠誠、勇敢、嫉惡如仇,具有人的品格。」站在講台上的郭志濱老師露出笑容,然後她背後黑板上的PPT出現了一幅描繪玄奘西行的敦煌壁畫,由此引入,郭志濱帶著學生們從這幅壁畫中找到了「孫悟空」,又講到了敦煌壁畫中「胡僧」拜玄奘為師的故事。這個「胡僧」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大家看這位胡僧的相貌與中原有何不同?」郭志濱老師讓孩子們進行討論,又用PPT展示了壁畫中的其他畫作,有的圖樣中出現了早期的飛天造型,並與西方的丘比特形象進行對比,有的圖樣中出現了黑皮膚的人訓練大象的樣子。課堂討論氣氛熱烈,孩子們從這些比《西遊記》還早三百年的壁畫中看到了當年的敦煌,並總結出當時的敦煌聚集著大量的中亞人、甚至西方人,而「胡僧」因相貌非常,就有可能不是中原人士。「敦煌當年一定是個開放的、經濟發達、貿易繁榮的城市。」一個胳膊上掛著三道杠的孩子總結說。

郭志濱老師最後展示了唐代的地圖,敦煌這個城市就在中原和匈奴的交接之地。最終,郭志濱因勢利導講解了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

郭志濱老師說,普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講的活泛一點的就是多講故事。她認為這遠遠不能滿足小朋友們的需求。「讓有限的課時發揮更大的作用,最好是看得見摸得著。」郭志濱說,從2013年開始,她和團隊從博物館中的藏品入手,帶著孩子們了解禮儀文化、講規則意識。

「比如講環保課程,我們是從國家博物館的青銅犀尊開始的。」郭志濱介紹,青銅犀尊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說明古時候我國是有犀牛的。「古詩詞有言『操吳戈兮被犀甲』說明犀牛皮做的甲胄長期出現在戰爭中。還有《本草綱目》對犀牛角入葯也有記載。」郭志濱說,從這些史料和文物入手,孩子們很快就能理解環保的重要,因前輩們的捕獵導致野生犀牛的稀少,如果現在不重視環保,後代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在這個課堂上,孩子們還看到過古時候用於封住竹簡的封泥。一旦封泥被破壞,說明信件已經被拆。「這堂課孩子們討論了隱私話題。」郭志濱說。

郭志濱介紹,為了推行「博·悟之旅」課程,團隊與國家博物館等單位進行了密切合作,老師們也查閱了大量資料。目前,「博·悟之旅」這一課程占史家衚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十分之一,深受孩子們歡迎。郭志濱老師說改變傳統的說教,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道德水平,思政課想要「活」起來,就要有創意。

□本報記者 李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