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循序漸進的國畫教學:不臨習何以致深入

循序漸進的國畫教學:不臨習何以致深入

由臨摹、寫生、創作這三位一體組成的中國畫教學體系,任何時候,都是有其指導性意義的。

中國畫歷經發展、積澱,業已形成了由臨摹、寫生、創作這三位一體的中國畫教學體系,缺一不可,無論是傳統繪畫時期,還是當下藝術思潮的更迭起伏,仍是一條正確可行之路。

而作為近代直接從西方引進的美術學院培養人才教學模式,與傳統的中國畫體系略有偏移,多側重於對模特一種較為固定的寫生觀察方式,使形態逼真,如此是眾口一詞對這堂寫生課教學的讚賞和肯定。倘若過多關注繪畫語言如色彩塊面筆墨線條的嘗試,必引起非議,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即不過多突出藝術形式在一幅畫面的比例和作用,尤其在觸及寫實問題上。

曾幾何時,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那種表現出與客觀世界十萬八千里的夢幻細節,觸動一些畫家視神經,想當然能否在宣紙毛筆水墨這些與西方排筆刮刀油彩相比顯得軟性的媒質上,有同樣嘗試和效果?這看似大膽帶著一種「偏執一詞」的奇思怪想,使片面追求物象質感立體感這些西式的訓練手段,於教學中實施。

而今看來,這看似新奇或許不無道理的訓練方法,實則對培養學生開拓藝術思維,難出效果,更遑論立竿見影!畢竟東方人辨物立形,勝在柔克剛處,或剛柔並濟,有以錐形軟毫之筆,使書寫發揮極致而不是去刻意塑造的藝術特性。

從課堂基礎訓練中有針對性地解決造型問題,以及提高課外寫生技能表現,不斷強化學員造型能力,包括構圖練習等一些對提煉生活感受的課程設置,將有助於消除因長期閉門造車,缺乏鮮活生動藝術語言表現的僵化和不足。不過,也如我們一直堅持的一切寫生是百分百有效一樣,倘若一個畫家,不是抱著一種堅定信念有目的性的寫生錘鍊,不僅會導致藝術想像力的枯竭衰亡,且陷創作於半途而廢之虞,無生機勃勃之狀。

有些畫家,雖一生積稿無數,卻不出好作品,甚是欠缺而有所遺憾,使作品內涵乏味和面目平庸。雖說這些問題並不具代表性,但它說明若不將曠日持久的寫生訓練與必要紮實的臨習摹修維繫一起,只滿足於一時的寫生衝動,一俟進入畫室,以為積稿盈筐便能信馬由韁,其實陷入了無從下筆之窘狀,更遑論成就好的創作基因,及大家始終信奉和一直倡導的藝術性靈所在。另外,堅信照像技術在收集圖像有更可信清晰之處,進而漠視了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技法或現代繪畫元素的運用借鑒,這也不同程度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畫家有經認真對古法深入的臨習,與不經臨習所獲取的經驗,這兩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寫生畫面,一經比較,便能窺探出個中差異所在,更是甄別藝術高下所在,包括對創作層面的影響。當一個畫家掌握畫竹技法,從一些最基本規律「個」、「介」字法入手,面對眼前一片竹海,也能「成竹在胸」,從容自如應對紛繁複雜的自然形態,有所取捨勾寫出竹篁的生動變化和微妙處,即便是迎風颯爽狀,或萬籟俱寂意,也能信手勾勒一一道來,使形神畢現!而一個不經臨習的畫家,或是一個站在西畫寫實角度的畫家,都將面臨一些棘手的問題,如何構圖經營,揮毫落墨?難道輕描淡寫即可?在熟悉畫竹門徑後,方恍然大悟,所謂見諸於筆端更見諸於畫家內心情感的藝術感知,使妙筆生花處,不落得一無是處!

可見,一幅好作品的形成,得益於各種因素,包括了臨習前人技法,然後融會貫通。它不是似是而非淺嘗輒止的一般練習,而是以此覓得古法精髓所在。如果說年輕學子下基層體驗生活,感觸社會現實,總是懷揣一股激情傾刻間收集到大量素材,卻存在一入畫室,就很難從中發掘可為創作的困惑,最大原因在於只為寫生而寫生,倘若不把中國畫一以貫之的由臨摹到寫生,如此漸進式表現落實到位,那麼,作品的民族性和技法的延續性,就無從體現。

一些深諳創作規律經驗豐富的畫家,不會一到某個寫生場地,就急著一張張寫生,而是多留意眼前各種生活現象情狀,有所聯想,興許這一路上走走看看,就能從中發掘一些有藝術價值的畫面和題材,這與那些剛到某處便匆匆畫下無數速寫的年輕畫家,似有不同之處。

由臨摹、寫生、創作這三位一體組成的中國畫教學體系,任何時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作者系廈門大學教授)

來源:美術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山水畫的禪意與道家思想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