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明病外症可「無汗」辨

陽明病外症可「無汗」辨

陽明病外症可「無汗」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傷寒論》第182條「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關於《傷寒論》的「證」均應作現代中醫術語的「症」,筆者早有專文論述)條文指出:陽明病,有一種是以在表癥狀為主的,稱之為「陽明病外症」,癥狀有:①身體熱。②惡熱(不惡寒)。③汗出。

雖然這些癥狀都具備,但還不能診斷陽明病外症。《傷寒論》第101條提示「……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筆者對於本條的理解是病機只要符合,癥狀「不必悉具」,但見「一症」可以是,實質上「一症」都不見,也可以是。需要認同:陽明病是以不斷動態變化的形式存在的。《傷寒論》第183條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183條說明陽明病可以有「惡寒」這一陽明病的非典型癥狀,出現在「得之一日」時,惡寒很快會自己消失轉化為惡熱。為什麼會出現惡寒呢?184條作了說明:「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剛開始怕冷,很快就怕冷自己停止、變為怕熱,這個也是陽明病。從第182、183、184條可以看出:「始雖惡寒」——「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惡寒「二日自止」——「不惡寒反惡熱」,這是一個動態變化著的、活生生(而非僵死教條狀態下)的陽明病,這是疾病發展從非典型陽明病到典型陽明病的一個動態過程。

陽明病更多是「惡熱」,但可以有「惡寒」,所以不能以典型癥狀「惡熱」為依據來判斷是否是陽明病。同理,我們不能以陽明病外症典型癥狀「汗出」為依據,來判斷是否為陽明病外症。「汗出」應該不是陽明病外症的必有症,非典型陽明病外症應該可以「無汗」。還需要知道,無汗在陽明病中並不罕見。《傷寒論》第196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第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第199條「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儂者,身必發黃。」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心機教授這樣解釋:「典型的陽明病是熱化與燥化的過程,其特點之一是多汗。反過來說陽明熱化、燥化又是一個動態過程,若熱化、燥化遲緩、無力……不會見典型陽明之汗出。」(《傷寒論詮釋》)第196、197、199條明文陽明病可以無汗,這個和一般讀者想當然的認識不同。以2則廣汗法純中醫病房住院案例來討論陽明病外症無汗的問題。

典型案一

沙某,男,7歲。主因「發熱1天」於2019年2月14日11時入院。患兒2月13日下午無明顯誘因出現惡寒、腹部隱隱作痛、精神略差,家長未予以重視,於晚上9點多患兒自訴身體發燙,測量體溫38.7℃,給予多飲水後,患兒入睡。為求進一步系統治療,患兒於2月14日就診於我科門診,以「發熱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刻下體溫38.1℃,不惡寒,反惡熱,無汗。偶爾流清涕,食慾好,嗓子微干,不渴,2日未大便,小便黃,精神欠佳。舌尖紅,舌苔膩,脈浮數。

2月14日14:40體溫38.7℃,血常規回報:白細胞升高,淋巴細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鹼性磷酸酶升高。

2月14日15:58體溫39.2℃,急予大青龍湯變通方0.5劑,藥物為:生麻黃6g,桂枝12g,苦杏仁12g,生薑12g,大棗30g,石膏30g,甘草12g。

2月14日17:02體溫降為38.2℃。

2月14日18:02體溫升為39℃。給予麻杏石甘湯0.5劑,藥物為:麻黃18g,甘草6g,杏仁12g,石膏30g。

2月14日22:00體溫降為38.5℃,繼續給予大青龍湯變通方0.5劑,服藥後患兒入睡。

2月15日8:09體溫37.8℃,惡熱,無汗,精神可,手腳熱(整個發熱過程均無汗),口不渴,不噁心,余無不適。

2月15日9:09體溫升至38.8℃,大便1次,便質偏稀。給予大青龍變通方1/3量,囑其「溫服、溫覆、熱稀粥」,保持身體微微出汗。

2月15日11:18體溫降為38.1℃,精神飲食好,寒熱不明顯。囑患者每30分鐘到1小時喝1/3劑大青龍變通方,要求服藥後蓋被溫覆,目標是「熱而將汗」。達到要求就停葯,監測「服麻黃五看」。

2月15日14:18體溫38.5℃。

2月15日16:30體溫升至39℃,患兒自述喉嚨疼,腹部平肚臍右側隱隱作痛。仍無汗,惡熱,舌質紅,舌苔厚膩。囑患者服用升降散0.5劑,藥物為:蟬蛻6g,生大黃6g,藿香3g,僵蠶9g。

2月15日18:00體溫降為38.5℃,無汗,惡熱,手腳溫熱,腹部平肚臍右側有壓痛,繼續給予升降散0.5劑。

2月15日21:00體溫38.4℃,無汗,手腳溫熱,家屬轉述服用升降散後肚子有點咕嚕。患兒已入睡。

2月16日6:30體溫36.8℃。

2月16日8:30體溫37.5℃,腹部疼痛按壓時才有,惡熱減輕。

2月16日10:50體溫升至39.4℃,腹部壓痛面積較昨日大。給予大柴胡湯0.5劑,藥物為:大黃12g,柴胡48g,黃芩18g,姜半夏15g,甘草18g,生薑30g,枳殼24g,赤芍18g。服用大柴胡湯後,11:10吐了1次,大便1次,惡熱嚴重,無汗,時有噁心。

2月16日13:50體溫37.8℃,無汗,惡熱不明顯,咽痛,腹痛癥狀消失。給予黃芩湯0.5劑,藥物為:黃芩18g,赤芍18g,生薑12g,甘草6g,大棗24g。囑咐患者間隔1小時喝0.5劑黃芩湯。

2月16日15:00體溫36.7℃。

2月16日16:00體溫36.9℃,四肢末梢涼,頭微疼,無寒熱,無汗。繼續給予黃芩湯0.5劑。

2月16日19:37體溫39.8℃,精神差,惡熱不惡寒,無汗。請兒科會診,彩超診斷「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未採取任何西醫治療,繼續中藥治療。給予大柴胡湯1/4劑。

2月16日21:35體溫39℃。

2月17日8:10體溫38.5℃,晨起精神可,食慾可,昨晚睡眠可,自覺不渴,不噁心。腹部按壓無壓痛,咽不疼,手腳溫不涼,無汗,無惡熱。給予白虎湯合三仁湯0.5劑,藥物如下:生石膏30g,知母6g,甘草12g,炒苦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生薏苡仁18g,姜厚朴6g,淡竹葉6g,豆蔻6g,姜半夏10g。服藥後大便1次,不幹不稀。其後2小時服上方1次,共服7次。

2月18日7:20體溫36.4℃,一切正常,患者滿意出院。

治療結果:患者滿意,但是治療過程數次變更方案,雖然初步判斷為陽明病,但是「無汗」貫徹始終,「陽明病外症可以無汗嗎?」的疑惑干擾了前期的治療,到最後用白虎湯加三仁湯後治療才進入坦途。作為醫者,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果前期即使「無汗」也能明確判斷為「陽明病外症」,直接用白虎湯為主來治療,療效可以更快更好。這也就是辨陽明病外症可「無汗」的意義所在。

典型案二

患兒李某,男,6歲。主因「發熱伴呼吸急促半天」於2019年3月18日11時入院。患兒3月17日下午著涼後,出現鼻塞,惡寒,給予口服感冒顆粒後入睡,3月18日晨5時患兒出現發熱,最高39.5℃,精神差,偶有咳嗽,呼吸急促,以「發熱原因待查」收入院。刻下:體溫39.8℃,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鼻塞,惡寒、惡風、怕冷,無汗,口乾、口渴,下肢酸疼,不欲飲食,2日未大便,小便淡黃。舌苔黃膩,舌尖紅,脈數有力。

3月18日11:30服大青龍變通方0.5劑,藥物同案1,囑其「溫服、溫覆、熱稀粥」,希望保持身體微微出汗。患兒2日未大便,大承氣湯備用,具體方葯如下:生大黃12g,厚朴24g,枳實15g,芒硝10g。

3月18日12:30體溫38.8℃,精神差,嗜睡,食慾好轉,鼻塞較前好轉,全身微微出汗,怕冷較前減輕,無大便,小便正常,下肢疼痛緩解。

3月18日14:12體溫38.8℃,仍無大便,給予口服大青龍變通合大承氣湯各1/4劑;15時患者仍無大便,給予口服大青龍變通方1/4劑合大承氣湯3/4劑,並給予大承氣湯0.5劑,中藥不保留灌腸。16時患者仍未大便,給予小柴胡湯0.5劑,保留灌腸,16時20分大便1次,16時30分又大便1次,複測體溫38.8℃。囑其多飲水,盡量保持身體微微出汗。

3月18日18:30體溫38.8℃,精神差,口乾、口大渴,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舌苔黃燥,舌尖紅,脈數有力。備小柴胡湯、白虎湯、麻黃湯治療。小柴胡湯具體方葯如下:沙參18g,姜半夏15g,大棗20g,甘草18g,黃芩18g,生薑18g,柴胡48g;白虎湯具體方葯如下:石膏30g,知母6g,甘草12g;麻黃湯具體方葯如下:生麻黃18g,桂枝12g,苦杏仁12g,甘草6g。

3月18日20:38葯取回,水沖白虎湯1/2劑合小柴胡湯1/2劑合1/4劑麻黃湯(水量約1500ml),囑頻服、溫覆,希望保持身體微微出汗,21時複測體溫38.3℃,仍口乾、口渴、惡熱,後背微微出汗,精神一般,21時20分將0.5劑白虎湯加入前葯,一起頻服,21時30分複測體溫38.4℃。

3月18日22:00大便1次,體溫38.5℃,精神好轉,惡熱、口乾、口渴好轉,22時32分中藥全部喝完,複測體溫38.1℃。23時15分患兒體溫37.8℃,安然入睡。

3月19日凌晨04:10體溫37.1℃。

3月19日上午10時患者滿意出院。

該患兒住院時間23小時,集中服藥時間為11小時。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治療第7個小時的時候,在患兒出現「惡熱、無汗」時,沒有被「無汗」困擾,直接判斷為「陽明病外症」,用以白虎湯為主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陽明病外症會出現「無汗」嗎?本文從《傷寒論》原文給出的線索給予了論證,同時選取正反兩個住院案例進行了分析,希望引起更多同道重視,共同關注此問題,本文只為拋磚引玉。(李麗麗 單增天 張英棟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不同部位出汗,反映不同臟腑問題
燕趙名醫駱俊昌腹診推拿術應用經驗探微(節選)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