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用資訊效益傳承社會資本

用資訊效益傳承社會資本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佘日新

最近兩個訪談,直指家族企業傳承的重點之一——社會資本的傳承。第一個系列訪談是為了遠東機械將於2019年12月慶祝70周年,逢甲大學跨領域設計學院於本學期開設紀念專刊的課程,並即將開設博物館的規劃課程。

現任遠東機械庄國輝董事長在1999年接掌公司時,除了承襲兩任前董事長在技術上的深耕外,對於售後服務、經營管理與財務會計,都進行了大幅度的變革工程。不只一次聽到庄國輝董事長對於「師傅」的另類見解,經驗固然重要,卻也常成為公司知識管理與傳承的障礙,這些在理論上被稱為「隱性知識」的經驗值,不僅造成新生世代的學習障礙,也因為參數調校不可預期而成為客戶服務的困難。

傳承與創新間的糾結,一直都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

庄國輝董事長的兒子庄宇龍總經理,在訪談中提到了不下10次「關係」,與他美國成長的背景似乎有些搭不上邊。穿插著英文的回復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集團總經理的許多思維方式融合了國際化與本地化的多維元素,取得奇妙的動態平衡。受到美國與台灣異質文化沖刷洗禮下的准接班人,談與客戶的關係、談與老臣的關係,「關係」在庄宇龍總經理的決策模式中所佔份量之重,出乎意料之外,連評估新技術的導入,講究的還是新創團隊是否合得來。

第二個訪談是和義守大學鍾喜梅教授的對話,由於合作從事家族企業的研究及出版工作,最近有機會聊到社會資本的傳承議題,與遠東機械的經驗相仿。企業家往往都在繁複綿密的社會網路中奮鬥,經年累月的交往累積的人脈(或社會資本)構成了重要的個人、家族與企業的資本。但刻板印象中的看法是社會資本在傳承上是有難度的,因為兩代之間會有各自的人際關係,而且往往是重疊度不高的社會網路。

據此,鍾教授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若以社會資本的累積為出發點、社會網路的內涵作為兩代之間溝通的平台,很可能會演繹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同社會活動中市場訊息的交換,可豐富對創新實踐的可行性分析,據以做出更準確的投資決策。因此,兩代之間的社會網路可以相輔相成、發揮綜效,而非僅僅單向式的傳承。

兩代針對與企業相關的資訊交換意見,多了一個溝通主題,不僅可避開一些敏感的溝通主題,又可增加對彼此經營觀點的了解,因此,社會網路所衍生的資訊效益在代際之間擴散、發酵,可跨越時間、背景、產業、科技的藩籬,為承受傳承與轉型雙重壓力的掌門人鋪設溝通的平台、建構共識的基礎與引導行動的方向。

社會網路的構建與市場、產品與技術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兩代之間傳承社會網路的比重會受限於市場與產品的變動,但由人際關係所構成的社會網路卻有可能隨著世代交替,轉化和豐富社會資本的內涵,促使企業順利轉型。關鍵要素在於兩代之間重疊交織的綿密網路,及其承載的與時俱進的競爭力。

(作者是中國台灣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堅守家族精神的小眾品牌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