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六出祁山 孔明的無奈與心酸

六出祁山 孔明的無奈與心酸

諸葛亮,字孔明,歷史與傳說中神一般存在的人,在卧龍崗,在劉備第三次訪問茅廬之際,一曲《隆中對》成為流傳千古的壯歌!

可是,晚年的孔明卻因六出祁山而飽受質疑,若非諸葛的名頭實在太過響亮,恐怕早就招致一浪高過一浪的罵聲了。

冷靜分析,這些質疑也並非毫無道理,但是,都沒有走進孔明的內心。

這張三國中後期地形圖,無疑直觀地告訴了人們諸葛孔明被人質疑的原因。

關羽失守荊州,蜀國偏安於益州。吳國佔據了揚州、荊州、交州,共三個州。魏國則足足有五個州!

吳魏兩國,不僅地盤龐大,而且內部相當穩定。

吳國的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之後,此時正如日中天。魏國在曹丕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從曹丕廢漢獻帝而沒有遭遇什麼像樣的阻力就不難明白:大漢氣數已盡,魏代漢已是人心所歸的了。

古兵書《六韜》中就明確提出:「以弱擊強,以亂擊整……」為「三逆」。蜀國雖不亂,吳魏卻很整。蜀弱魏強,則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孔明六出祁山犯了兵家大忌。

這一點,諸葛孔明看不到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以孔明之智,如何看不出?

早在《隆中對》里,孔明就明確提出「將軍若據有荊益……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注意,這裡孔明為劉備謀劃的一統天下之路有兩個前提條件:1.同時據有荊州、益州;2.「天下有變」,或吳魏兩國打得你死我活,或吳魏兩國發生內亂。

及至孔明六出祁山之時,不僅上述兩個條件完全不存在,而且吳蜀兩國此前還曾大打出手,蜀國差不多精銳盡失……

所以後人才有孔明「明知其不可而為之」之說。

孔明為何如此呢?說來話長……

六出祁山之前,蜀國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呢?仔細梳理,有三件大事不可忘記:白帝託孤、鄧芝使吳、七擒孟獲。

白帝託孤,諸葛亮成為首席輔政大臣;鄧芝使吳,這是諸葛亮在猇亭之戰後為修復吳蜀關係做的最大也最有效的努力;七擒孟獲,則是安定了蜀國後方。

三件大事過後,諸葛亮還能做什麼?只能六出祁山!絕不能待在成都安享太平,為何?看看歷史上的輔政大臣就明白了。

歷史上出名的輔政大臣還真不少,在諸葛亮之前有伊尹、周公、呂不韋、霍光、王莽等人。

伊尹的事迹,《史記》與《竹書紀年》的記錄相差太大,不列入討論範圍。

剩下的幾位輔政大臣中,名聲最好的就是周公。呂不韋還政之後被流放到蜀地,最後自殺;霍光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卻被滅族;王莽的「英雄事迹」盡人皆知,咱就不啰嗦了……

諸葛亮之後的輔政大臣似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

自古,帝王最看中的就是權力,所以最忌憚的就是掌握權力的權臣了。

漢宣帝就曾說過,與霍光同車而坐,如芒刺在背。

劉禪忌憚諸葛亮嗎?答案幾乎是不容置疑的:孔明死後,劉禪不準民間祭祀諸葛亮!

劉禪忌憚諸葛亮,為何諸葛亮不僅能夠善終而且還能保證死後子孫的安全呢?

白帝託孤不久,諸葛亮就完成了七擒孟獲的壯舉,隨後就六出祁山啦。仔細算算,從諸葛亮成為輔政大臣的那天起,直到孔明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待在劉禪身邊的日子能有幾天?「天高權臣遠」,相比於漢宣帝,劉禪的精神壓力要輕鬆不少。

諸葛亮死後,繼承人姜維更是長年在外。蔣琬等人則在內遙相呼應,劉禪盡可聲色犬馬紙醉金迷……

因此,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就比較明顯了:避開權臣逼主的尷尬,躲避權臣逼主的災難。將自己忠於漢室忠於劉備劉禪的完美形象完美地保存下去。這一點,孔明無疑完美地達到了既定目標。

不管劉禪多麼昏庸無能,不管孔明多麼睿智精明,如果孔明真的貿然取劉禪而代之,即使成功了也會留下千古罵名。

漢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漢桓帝漢靈帝難辭其咎。曹操飽經風霜,戰董卓、滅袁術、平袁紹、擒呂布……終於統一北方,還人民一個安定和平,還人民一個繁榮富強,可是,依然落得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美名」。難道非得讓能征善戰的曹操將政權、軍權全部交給一無所知的漢獻帝才叫忠臣嗎?漢獻帝有那個能力重整山河嗎?

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堅決與諸葛亮對峙而不決戰,深得孔明之心!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誰先受傷,對手隨即就會被自己的主子擊斃。

魏延不明就裡,獻計兵出子午谷,諸葛亮當然要斷然拒絕了!因為那樣做,敗了,就身敗名裂;勝了,還是身敗名裂……

六出祁山,飽含著孔明的無奈與心酸!

圖片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權,即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行走清邁

TAG:美篇美文 |